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2008年6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開始實施。這份被人們稱之為“
時至今日,“限塑令”實施已近四年。記者在濟南調查發現,國家明令禁止的超薄
免費塑料袋大行其道
菜販:從來沒人查過
近日,記者走訪省城多個農貿市場發現,免費超薄塑料袋依然大行其道,商戶們普遍提供給消費者免費塑料袋,對此他們的理由是如果不提供會得罪顧客,從而失去生意。
在七里堡農貿市場,不少前來購物的人手里都提了花花綠綠的塑料袋,“我一般隔兩天就來買一回菜,免費的塑料袋很方便。”家住洪樓附近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知道有限塑令,“剛禁塑那會兒,用了一段時間環保袋,后來由于總是忘了帶,而市場上又提供免費的塑料袋,也就不再用環保袋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和王女士心態一樣的人不在少數,記者走訪了多家農貿市場,發現只有個別人自備購物袋,多數人還是用市場提供的免費塑料袋。“知道限塑令,但我不提供塑料袋,別家也提供,誰提供塑料袋,顧客就會買誰的菜。”七里堡農貿市場一商戶坦言,“一個袋子才幾分錢,免費給消費者就能拉個回頭客,也不吃虧。再說從來也沒見有人來查。”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農貿市場,流動攤販是使用塑料袋*為泛濫的,而且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現在塑料袋批發商是送貨上門的,打個電話就可以送過來,或是定期來推銷塑料袋。”當記者問到如何買到超薄塑料袋時,在工業南路擺攤賣早餐的馬先生透露。
與此同時,大型超市盡管普通塑料袋已實行收費,但其免費提供的連卷袋,成為影響“限塑令”效果的一大隱患。根據規定,超市里包裝水果、蔬菜、瓜子以及一些生鮮食品、小食品的連卷袋仍可免費提供。
環保意識差 監管不力
“限塑令”成一紙空談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超市的塑料袋減少2/3以上,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的年使用量減少了240億個以上,累計減少塑料消耗60萬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趙家榮此前接受媒體采訪也表示,適時擴大執行“限塑令”的商品零售場所的范圍,考慮將書店、藥店等納入“限塑令”。
“‘限塑令’出臺后,購物袋的使用量確實在減少,部分消費者確實建立起了環保理念。”濟南市工商部門的一林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限塑令”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卻不容樂觀。究其原因,“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經營者環保意識差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林先生表示,人們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要讓“方便了”很多年的人,突然因為要多付幾毛錢而放棄使用塑料袋,對很多人來說有些困難,此外小商販素質普遍較低,監管起來也有難度。
“消費者環保意識不強,在市場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勢必會造成免費塑料袋、超薄塑料袋反彈。”林先生表示。
記者多方聯系,一直沒找到限塑令的統籌監管部門。市工商部門的林先生告訴記者, 因為各職能部門的分管領域不同,工商部門只負責流通領域,他說工商每年都查物流,去年查了來自河北、河南的不合格塑料袋有幾十噸。一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2008年出臺限塑令時,在濟南由原貿易服務局商業網點處負責,2010年4月,貿易服務局等單位合并成立商務局,相關處室大調整,如今沒有明確的部門來監管。
消費者說法:
限塑不如直接禁塑
“‘限塑令’的本意是想利用價格杠桿的方式,限制人們使用塑料袋的數量和次數,推動環保購物袋的循環使用。”然而采訪中,不少人認為,在對塑料袋實行有償使用制后,塑料袋作為商品來出售,成了盈利的工具。有消費者表示,不如改為“禁塑令”,這劑猛藥或許能遏制超薄塑料袋的使用。
“讓消費者為塑料袋的成本買單不是辦法,關鍵是對生產企業進行控制。”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要從源頭上控制超薄塑料袋的生產,對于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產企業要整頓肅清,而對于正規的生產企業,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生產標準來規范它,加強監管。”
除此之外,有消費者認為加強環保理念的宣傳也必不可少,“從*初的限制使用塑料袋的強制行為,到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再到自覺禁用塑料袋,樹立環保理念和意識才是*重要的。”
“完全‘禁塑’顯然不可行,采取組合策略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部門應該對于塑料袋的生產環節也收取諸如環保稅、污染稅一類的費用,這樣生產廠家就不得不考慮成本,從而控制塑料袋的生產。采取稅費相結合的模式,也許要比單純的收費模式好很多。”記者 孔蕾 實習生 程建英 牟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