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舊皮鞋造酸奶?!”在消費者信心*度脆弱的食品安全領域,兩條實名微博足以掀起軒然大波。
央視主持人和經濟觀察報調查新聞部記者同時爆料稱,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凍,“哪天扔了雙破皮鞋,轉眼就進肚子了”,雖然具體內容語焉不詳,但卻被轉發數萬次,刪除后依然余波未了。尤其是2009年起一路“火”來的老酸奶,自2006年蘭州雪頓首推老酸奶的雛形奶頓酸奶,到青海小西牛背倚這一細分品類瞬間做大,再到蒙牛、伊利、光明各巨頭分羹,新希望、君樂寶、莊園、華西各二線品牌在地方市場因此過得滋滋潤潤。老酸奶從普通產品的兩倍售價到逐漸跌落市場神壇,一個高速增長的酸奶領域追求新概念———哪怕只是“新瓶裝舊酒”的渴求,和盤托出。
“明膠含量低造假可能性更大”
“消費者信心的脆弱已經到達無法比擬的程度。”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兩條微博指出的并非新鮮話題,其實是指大量工廠使用皮革廢棄物加工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酸奶制品分為凝固型和攪拌型,老酸奶就屬于前者。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理事范志紅表示,酸奶中的增稠劑品種很多,變性淀粉、果膠、黃原膠,包括食用明膠。明膠是一種蛋白質,作為膠原蛋白煮后的產物,肉皮其實也是明膠的凝凍,因此只要是食用明膠就不用擔心。
阿里巴巴數據顯示,工業明膠價格約在6000-10000元/噸區間,食用明膠價格約在2萬-3萬元/噸。這無疑給非法造假者留下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間。而國內僅有十多家擁有
“例如果凍中的膠類物質所占百分比約在0.4%-1%,如此小的用量對于大型企業來說著實不值得以身試險。”食品科學碩士玉子桑在果殼網上表示。但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則稱,雖然單杯而論成本節省很小,但從整個行業規模來說,二者價差還是相當明顯的。“而且正是因為含量低,食用危險性也相對較低,造假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大品牌理論上不會采用有重金屬和化學物殘留的工業明膠,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采購員違規的可能性。“
小西牛IPO不成老酸奶跌落神壇
“所謂老酸奶只是將傳統的凝固型酸奶加穿了一件‘皇帝的新衣’。”王丁棉表示,目前大多攪拌型酸奶是經大罐發酵后,再冷卻分裝而成,老酸奶則只有“在生乳被消毒加上發酵菌種及糖等添加物后,存放在干凈的發酵容器或紙盒中進行約干小時的保溫及后續發酵”這一環節上有所不同,工作量略多,發酵時間略長,生產效率也隨之放慢。“真正的老酸奶是青海當地牧民用牦牛奶作原料,因為脂肪含量高達4.0%-7%,因此凝塊很硬,組織形態很稠固,如今市面多見的只是稍加改良,并加入明膠等凝固添加物。”
記者了解到,雖然在專家這里老酸奶的特異性并不強烈,但這一2008年開始興起,2010年開始爆紅的品類此前售價卻是普通產品的一倍甚至數倍。*早**改良這一產品的青海小西牛,之前不過是營收4000多萬的小企業,之后卻憑借青海老酸奶這一新品,2009年營收直接躥升至1.3億,單品便達8000萬,不斷增資擴產,從1噸增至*大產量40噸之后依然一度處于供不應求階段。“小西牛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到位,因此此后市場上才出現大量其他品牌老酸奶,其作為地方性乳企也無法承擔運輸等高額成本,剛剛上市過會也沒有通過,因此很難走遠。”王丁棉表示。
而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各品牌老酸奶自今年起已收斂起高高在上的面孔,大量采用促銷手法,再經過本次“躺著也中槍”的明膠事件洗禮,單一品類的輝煌恐難繼續復制。
采寫:南都記者呂靜蓮 實習生劉棋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