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处破女www人鲁,亚洲无玛,国产bbaaaaa片,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播放大全电影国语版

百檢網首頁 我的訂單 400-101-7153

云南水利考:“魚米之鄉”被烤干 供水全面告急

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導讀:我們開始了一場耗時長久而路途艱險的采訪,數千公里的采訪路走下來,我們看見了近幾年來云南水利的成長。但印象更深的是所到之處被采訪者所經歷的現狀,以及一個個采訪對象用*平實的語言講出的*為緊迫的擔憂。


由于缺水,不少農民放棄種植水稻 孫兵/攝

  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我們知道,在云南這片險峰密布、河流縱橫的土地上,要做一份《云南水利考》其實并不容易。之所以堅持,更多是出自于一份壓在我們肩頭的沉甸甸的責任。

  在春節假期剛結束的時候,我們開始構想,如何在3年連旱旱情仍在加劇的情況下,為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獻上一組來自于媒體對于旱情的思考。自此,我們開始了一場耗時長久而路途艱險的采訪。我們走到了金沙江,在云南*東處的水富港與船工長談;走到了瑞麗江,在云南的*西部看那美麗的瑞麗日益告急;來到了西雙版納,來到了瀾滄江,來到了有“滇中糧倉”之稱的陸良;再沿著旱情*為嚴重的滇中腹地玉溪、楚雄、曲靖、昆明走完了一圈。

  數千公里的采訪路走下來,我們看見了近幾年來云南水利的成長。但印象更深的是所到之處被采訪者所經歷的現狀,以及一個個采訪對象用*平實的語言講出的*為緊迫的擔憂。

  我們無法在這樣的時刻沾沾自喜,或者放松警惕。在改版之際,我們希望奉上這樣一組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文字。用我們的努力與思考,為干旱的云南奉獻一劑期望它不再干涸的良方……

  魚米之鄉的嘆息

  被改變的河流,開始以另外一種姿態存在,沉默而堅強,但那始終不是原來的河;而失去了河流的人們也在被迫改變,用不屈不撓的姿態證明他們可以在災難中活得很好,只是,那始終不是我們希望的生活。

  45口井僅15口出水

  當越野車以60碼的速度駛過這一段紅土地,四周揚起一陣沙塵,遮擋了視線,只聽見車輪下石子生硬的咔嚓聲。你甚至無法想象,就在半年前,這里還是一條10多米寬、水深近3米的河流的河床。

  這條河叫塔扎河,是楚雄州具有水能理論蘊藏量、水利灌溉重點河流——沙甸河的主要支流,長22.1公里。從雙柏縣新華水庫發源后,塔扎河從密林、河谷中穿過,流經紅土高原上的“魚米之鄉”——雙柏縣大莊鎮。千百年來,在大莊鎮人的心中,塔扎河一直是送來豐收與幸福的“吉祥河”,人們沿河建屋,依河而耕,大山延伸到這一段也從巍峨變得平緩。推門開窗,放眼滿是山環水抱的自然美景。

  “曾經的大莊鎮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塔扎河圍出了一只仙鶴的形狀,所以又叫仙鶴之鄉。”雙柏縣稅務局水政水資源管理股股長、大莊鎮人蘇云峰說。

  沙甸河發源于白竹山東側和妥甸老黑山,由南向東北一路往下,總流域面積1505平方公里,主河道長67.2公里,作為主要支流之一的塔扎河,在沙甸和的中上段,承擔著灌溉利用的功能。可是,這條水量充沛的塔扎河,自2010年就開始了斷流的噩夢。“從那時起到現在,幾年間整條河只有4次是完全通水的,時間*長的一次也僅有1個月。”蘇云峰嘆息道。河流上段變成了密林中的青草溝,幾株稚嫩的小樹借助河床里*后一點濕潤的水汽生長起來,已經完全看不出河的痕跡。沿河蜿蜒而下,河道漸漸變寬,干涸的程度也越來越高,綠色漸少,紅土與枯葉成為了*主要的景觀。三月初的一場雨使得河床中出現了一些渾濁的水洼,一位老大爺借著水洼中的一點點泥水在搓洗衣服,身邊一只滿身塵土、毛都打結在一起的黃狗湊過去,伸出舌頭想舔水洼中的水,被老大爺一聲斷喝趕走了。

  “河都已經干了好久了,平日哪敢用水洗衣服,挑的那點水連喝都不夠,不敢用來洗。前兩天下雨有了一點點雨,但*多再過一個星期,這點水也要蒸發完了。”老大爺說。

  而河邊一座抽水站已經閑置了很久。大莊鎮柏子村的村民說,剛開始只是山上干旱,村里的井水枯了,就用這座抽水站從河里抽水,現在連河也干涸了。截至3月12日,大莊鎮大部分的飲水源頭干涸,壩塘河流枯竭,因旱受災的村組有25個,涉及農戶3130人;飲水特別困難的有8個村,涉及1252人,大牲畜688頭。鎮里組織村民打井尋水,但45口井中,出水的僅有15口。

  旱地替代了水田

  因為有了河水的滋潤,大莊鎮土地肥沃,植被茂密,盛產稻谷,水稻田里放養的“谷花魚”更是以其肉質鮮美、清香可口而聲名在外。“作為土生土長的大莊人,從2009年大旱開始,我三年都沒吃過谷花魚了。”蘇云峰說。

  有河才有灌溉農田的水,有水才能種植大莊鎮主要的經濟作物稻谷,有稻谷才能養谷花魚。在大莊鎮政府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照片,上面青山疊翠,山腳下是金黃的稻田,塔扎河如銀色絲帶環繞村落,美不勝收,只是現在,這一切僅存在于照片和記憶中。

  目前,大莊鎮的受災農作物面積達到17884畝,成災面積11001畝,絕收1465畝;2008年,全鎮大牲畜存欄14388頭,而到了2011年,減少到了13712頭。“水稻幾年都不敢種了啊,魚就更不可能養了,現在人喝水都不夠,家里養的豬啊牛啊也只能賣掉了。”不少村民表示。

  走進大莊鎮,隨處可見人們在曬蠶豆稈,這標志著這里傳統的種植模式已經徹底改變,更為耐旱、需水量更小的早青蠶豆、烤煙替代了水稻。不僅僅是在這里,水田改旱田,已成為目前整個云南省迫不得已采取的做法,因為水稻每畝的用水量在100立方左右,而烤煙只需要30多立方。托這些經濟作物的福,大莊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2450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3771元。

  “可是這并不代表接下來的情形會很樂觀。”蘇云峰說。河流的枯竭,使得沿河而居的人們被迫改變了生活習慣,主食變成了玉米面,大米只能靠買,而這些對當地村民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旱災的持續加重,使得蠶豆等耐旱作物也連連減產,目前旱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398.52萬元。而在雙柏縣的另一個村子——妥甸鎮大敵魯村,村民李正秀家撒下90多市斤蠶豆種子,*終只收獲了20多市斤。李正秀無奈地割著田里的豆稈,這些豆稈枯瘦、葉小,每一株上零星地掛著一兩個瘦小的豆莢,稀稀拉拉。“蠶豆一般都不用怎么澆水,但去年天干,今年從春節起就一直干,種不出東西來,只能看天吃飯了。”

  蘇云峰說:“過去本地人僅靠水稻就可以自給自足,現在糧食都要買,所以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旱情繼續加劇,就連種植這些作物都會很困難。”

  大莊鎮副鎮長蘇一烈表示:“目前要合力調配水源,采取蓄、引、提、調等措施,在依靠現有水源點和未利用水源的基礎上,全力做好烤煙、玉米等經濟作物的前期準備工作,動員群眾水改旱,減少損失。另外,大旱之年往往是各種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年,農業服務中心一直在密切監測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編印病蟲情報,指到農民科學防治。”

  *后的沙井

  他們曾一度陷入絕境,干渴逼迫他們背井離鄉,打井是他們*后的選擇。當嘗過了背著幾十公斤水桶走過崎嶇山路的辛苦,當忍受了眼睜睜看著農作物枯死在田里的苦澀,他們學會隱忍和樂觀。他們在等待,他們相信,河流復蘇的那**,人就會回來。

  守著河流沒水喝

  綠汁江發源于楚雄州祿豐縣勤豐鎮洋溪沖,總流域面積8636平方公里,與石羊江在三江口處匯合后,*終流入紅河。當江水繞過雙柏縣東南,這里群山疊嶂、山勢險峻,沒有一平方公里的壩子。一座座大山山川相間,其間峽谷錯落,溪河縱橫,一個個典型的云南山村就坐落在這里,村里人世代靠山吃山,依河建田。

  自從2009年3月開始,綠汁江上游支流大敵魯河就斷流了。大敵魯河發源于深山,由數條山澗匯集,蜿蜒25公里之后流經村落。村里人總是回憶以前去鎮上趕集時,累了渴了,捧起山泉水就喝的情景。然而現在,當沿著山路一路走去,山澗已經枯竭,只剩下長出了茅草的石灘。

  水源沒有了,妥甸鎮大敵魯村委會3800多畝水田全部遭了殃,這幾乎斷了村里1063人的生路。村民李正秀家的田地就緊緊挨著大敵魯河,以前可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前幾年這里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眼望過去谷子地一片連著一片,取水又方便,用都用不完。”李正秀說。直到現在她都難以相信,依靠著大河的田地也會面臨缺水的**。“這兩年都沒有水了,原來還從河里抽水,今年河里也沒水了,我們都要看天吃飯,種什么死什么,去年虧死了。”去年一整年,李正秀家里的經濟來源基本就靠賣的兩頭豬。為了生存,她的女兒選擇了外出打工。已經50多歲的李正秀變成家中的“強勞力”,每天扛著鋤頭下地,擔著扁擔挑水。馬上就要準備種烤煙了,她一遍遍地翻著那些干燥結塊的泥土,希望種下去的煙苗能夠長得好一點。毒辣的陽光把她的皮膚曬得很黑,褲腿上沾滿了泥灰,她并不知道現在作的這些努力能不能支撐家里度過今年的難關。說到什么時候會下雨時,李正秀的嘆息一聲比一聲重。

  在李正秀家田地旁,是一道石砌的攔河壩。大敵魯村總支書記張應有說,這道攔河壩是前兩年村民修的,為的就是能在下雨的時候稍稍積聚一點雨水。雖然大敵魯河平均寬度達十多米,水深3米,但自從大敵魯河斷流以來,即便是雨季,水位也一直很低,蓄水困難。“我們3年都沒能從河里取水。”張應有說。

  變化不僅是這些。三年來,大敵魯村的村民人均純收入是2200元,而去年僅為860元;餐桌上的主食也從大米變成了玉米面和雜糧;農作物減產,經濟作物幾乎停產;以前一戶人家養著20多頭牲畜,現在只剩下了三四頭。

  “沒有水,就沒有草,養牲口沒有飼料不說,人都沒水喝了哪還有水喂牲口?有時排**的隊,只能領到一瓢水。”張應有說。

  “*后一口井”

  已經干涸的河床上,輕輕扒開*上面一層沙土,隱約能感受到下面的泥土帶著一絲絲潮氣。村民們很興奮,這意味著河床下面很可能還蘊藏著水。他們挖開河沙,一點點向下探尋著,運氣好時,不用挖多深沙井就出水了,而有時挖到五六十厘米時才發現下面是巖石或者絲毫沒有出水的跡象,于是只能空歡喜一場。

  沙井,是這條已經斷流的河*后能夠為人們貢獻的水源。

  大敵魯河的河床上,每隔10多米就有一口挖開的沙井,有的已干涸,泥沙重新覆蓋起來,變成稀泥。“前一段時間,每個村都是靠這些沙井喝水,一個村民小組有四五口井,但3月初的時候下了一場雨,那時河里又有了一點點水,沙井就被覆蓋了。”張應有說。

  天氣還是一樣炎熱,陽光刺眼,41歲的胡家珍坐在一口直徑約60厘米、水深20厘米的小沙井旁,舀出一盆水洗苦菜。她是河邊尹家村的村民,這些苦菜將被做成腌菜,成為他們一家接下來一段時間的主要菜肴。沙井四周用石塊砌了起來,井中的水很清澈,嘗起來雖然略帶些泥沙味,卻十分清甜。胡家珍并不敢多取水,每一片菜葉都是提起來,用蘸了水的小刷子輕輕地刷,然后放進盆里漂洗幾次。“這井里的水重要啊,誰都不敢浪費。”胡家珍說,“別看它少,它還供著周圍兩個村子所有人的飲水,除了這里就再沒有別的水源了。”

  30米外,是另一口較大的沙井,約有2米深,但水已經變得渾濁,水面上漂浮著不少落葉,旁邊一塊木牌上寫著:抗旱取水點。這口沙井是去年12月時挖的,當時不少尹家村的村民自愿提供勞動力,用了4天時間在這里找到了水源。雖然水質很差,但在那一段*艱難的時期,這口沙井解決了村里人缺飲用水的燃眉之急,幫助村民度過了旱情*嚴重的階段,被稱為“*后一口井”。

  “有了井就好了啊。”胡家珍很樂觀,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笑容。現在,她的家庭仍然面臨著每一個受災家庭都要面對的困境:缺少口糧、收入減少、沒有勞動力,但她始終認為,一切都會好的,有水,就有希望。

  “救命水”引上山“為什么有水了,爸爸媽媽還不回來呢?”面對學生稚嫩的提問,大敵魯完小校長楊大軍一時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里的孩子們盼水已經盼了兩個月,自從2月9日學校開學以來,他們一直都是靠村民每天背水上山。

  這是一所坐落于半山腰的小學,有54名學生、7名老師,其中24名學生住校,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里,但學校的自來水管已經閑置了很久。每天,附近的農戶用25公斤的水桶到山下取水點裝滿水,上午10桶,下午10桶,用馬馱著送到學校,供給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用水,而學校則付給他們**50元運費。

  “已經是省到不能再省了。”楊大軍說。所有的水都是循環使用,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不厭其煩地強調:節水,再節水。在這樣的山村小學,缺水是一種常態。從2009年開始,節水教育就沒有停止過,2010年學校的自來水停了以后,學生們每天都只能計劃著使用蓄水池中的12立方水。

  為解決大敵魯村的水源問題,2月22日開始,村里就開始在大敵魯河沿岸80米外打井抽地下水。3月2日,在向地下挖了93米深后,終于有清水涌出地面。據統計,尹家村大板田這口水井每小時能出8立方水,平均**能夠出水150立方,能夠供河流附近5個村子的生活用水。“剛開始電機功率小,只能把水抽出來,我們就在井邊安裝了一個3立方蓄水桶,讓村民自己取水,每人每天25升。3月15日,我們又對電機進行了改造,接上水管,將水引到山上。”張應有說。

  3月19日上午,860米的鍍鋅鋼管終于接通,**站便是將水送到學校和衛生所,接下來再灌滿山頂一個200立方的大水池,作為儲備,待各村的主水管改造后,就可以做到送水入戶。

  “有水了,有水了!”很久沒有見到自來水管中流出水的學生們興奮異常。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意味著生活困難的解決,更是一種期盼得到了回應。楊大軍介紹,因為干旱,3年來,農田已經無法耕種,有20多個孩子的父母無奈外出打工,很久才能回來一趟。

  “有水喝了我很高興。”五年級學生施海燕說,“但我更想爸爸媽媽趕緊回來,我想讓他們也喝上這個水。”

  消失的珠江**瀑

  3月1日,沾益縣炎方鄉劉麥地村,小雨,這自去年8月份以來的**場雨。號稱“珠江源**村”的劉麥地村村民杜喬云和鄰居們滿臉笑容地談論著這場降雨量只有兩毫米的小雨。“真是高興。”他說。但杯水車薪的降雨量,讓村民們仍然憂心忡忡,自從干旱以來,去年種下的洋芋和玉米收成已減產了一半以上,甚至有些農作物耕作處在虧本狀態。處于珠江發源地的他們,何時才能擺脫這種“靠天吃飯”的狀態呢?他們的水利設施建設何時才能抗擊自然災害呢?連續的干旱,就連蜿蜒2214公里、直抵廣州奔流入海的中國第三長河珠江的發源地也幾近斷流。

  8月以來首降喜雨 “先種下去再說”

  狂風吹動著樹林,大風吹得蔣培云家的石棉瓦“刷刷”作響。3月1日凌晨2點,身為村支書的他,三次起身觀察久違的雨點,盡管少量的降水對三年連旱的劉麥地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蔣培云仍然抱著希望。

  蔣培云是沾益縣炎方鄉劉麥地村的村支書,劉麥地村號稱珠江源**村。這里有著珠江源頭豐富水資源的滋養,但三年連旱讓當地村民的春耕農作物收成大減。據悉,從去年8月份以來,該地區就未下過半點雨。

  3月1日凌晨2點,蔣培云聽到家里石棉瓦被風吹得“刷刷”作響后,一陣驚喜,迅速從床上爬起來,跑到門外觀看天色。“總算要下雨了。”回到屋內,他對妻子說。凌晨3點,他爬起來看到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凌晨5點,他再次起床,看看雨點心想:全村的大春有希望了。雨點仍在淅淅瀝瀝地下著,上學的小朋友們打著花花綠綠的傘走在鄉村的小道上,村民杜喬云和鄰居們躲在屋內,滿臉笑容地談論著半年來的**場雨,“真是高興。”他說,自從干旱以來,盡管村子處在珠江源頭,但生產用水仍顯得緊張,去年種下的洋芋和玉米的收成,相較于以前減產了一半以上,如今降雨了,對全村的大春播種算是一場及時雨。

  見下起了雨,少量的村民帶著農耕工具下地鋤地。杜喬云表示,今夜的降雨還沒有將地全部浸濕,如果再連續下兩天,大家肯定會立刻播種。“不管干旱是否會持續,先將種子種下去再說,不然錯過季節就虧大了。”他說。

  “種4000株烤煙還不夠煤錢”

  望著漸漸停歇的雨點,杜喬云擔心起來:去年,他種了10畝的旱地,農作物為烤煙、玉米和燕麥,其中有4000株烤煙。在風調雨順的季節,他們每種植一畝地,總能收成500-600塊錢。而去年由于干旱,連帶種子、化肥及抽水成本,每畝地的成本價不斷上升,增加至300塊左右,原本每畝400塊左右的純收入變成了200塊。而令他*心疼的是,自己種植的4000株烤煙,如果不干旱的話,可以賣到每株2塊錢左右,而由于干旱,3000株烤煙還沒成熟就開始枯萎,只剩下1000株烤煙得以存活下來。“烤煙的收入還不夠自己用來買烤煙的煤炭錢。”他稱,每株烤煙的成本需要6角左右,那些枯萎的煙葉拿去賣根本沒人要。

  連續干旱,劉麥地村的村民們想了一個辦法:圍河堵水。他們在珠江源頭的小河里,筑起河壩,讓河底僅存的少量積水呈壩塘般累積起來,然后將累積起來的水抽往村里的池塘,同時也用抽水機將水抽至地里,澆灌干旱的農作物。而他們同時也發現,由于用水澆灌很容易將地澆緊,導致農作物很少生長,“很多玉米就是邊澆邊死了,越澆越不長。”杜喬云說,但沒辦法,不澆灌的話,肯定是顆粒無收。

  蔣培云稱,盡管劉麥地村處于珠江源頭,但水利設施建設很薄弱,導致村里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村里還能保持生活用水,還得感謝珠江源風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得好。村里的不少地下水,都是珠江源風景區的地下水滲透至村內,才能保證村里的自來水隨時能夠得到保證。“這也讓老百姓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說,如今,村民沒有一個人會去山上砍樹,他們懂得,那是他們的生命之源,如果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他們的生活就會出現危機。

  “珠江**瀑”已不復存在劉麥地村往馬雄山方向走幾百米,便是珠江源風景區。走進風景區,我們聽見很大的聲響,初以為是流水聲,走過幾十米的小樹林,來到珠江源的人工湖畔,才發現并不是流水聲,而是吹過樹林的風聲。在湖邊,一個牌子上寫著:“珠江**瀑”。沿著長長的木制走廊,我們看到原是瀑布的地方只顯露出塊塊石頭,沒有半點水。原本在這里形成的“珠江**瀑”已不復存在。

  “本來源頭水量大時,這里有一個寬30多米、落差近3米的瀑布群。”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繆靜稱,由于干旱,已很久沒有形成瀑布的景觀。據記者觀察,此處的河床由于沒有瀑布的滋潤,幾近干涸,雜草也枯萎了。走廊的下方,便是一米左右的泛白雜草,走進雜草叢中,我們能踩出水跡,雜草叢下方數十米便是幾近見底的麻地河。

  位于曲靖市沾益縣城北50多千米、海拔2158米處的馬雄山東麓的一個上下兩層的出水巖洞,這便是珠江的源頭所在。人工湖中央原本兩個觀景臺的石坪,已經距離水面有兩米左右,在人工湖的*起端,碧綠的湖水隨風蕩漾,往洞口里望去,洞口前已沒有水,能看見湖底的泥土,蚌殼露出泥土,能想象湖水見底的日期。洞頂“珠江源”三個大字表明,這里就是蜿蜒2214公里、直抵廣州奔流入海的中國第三長河珠江的發源地。在“珠江源”三字正下方,有個大約5平方米的小水坑,大約10公分左右水深,一群小魚快樂地游著。仔細觀看,這片露底的湖底泥土上,有一條20公分左右寬的水溝,一股酒杯大的水流從土地滲出,匯集在一個大約1平方米的小水池內,隨后流進人工湖。

  “珠江源”三字周圍,如今有數十塊崖刻,內容均為講述珠江的發源及其宏偉氣勢。“翠峰一水滴三江,珠江萬里入南洋。*是陽春二三月,青山滿目杜鵑香。”前來觀看珠江源的廣西人秦師傅見到干枯見底的人工湖,心中很失落,他說,自己原本在楚雄做生意,特意過來看看珠江源的宏偉氣勢,沒想到會是這般光景。

  地下水澆灌植被保持水資源供應

  珠江源風景管理處副處長羅正富介紹,珠江源由于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其水資源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風景區的森林覆蓋率達98.3%,方圓12.5平方公里,給珠江源水資源的形成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而連續三年的干旱,使珠江源幾近斷流,盡管有少量的地下水滲出,但并不能為珠江放出任何水,更多的是對本地有著地下滲透作用,保持該地區的水資源供應。在該地區,很少能看見地表水,更多的是地下水。周邊村莊的農業生產用水,就是靠珠江源的水源。珠江源的人工湖,由于干旱已變得非常糟糕,平常年人工湖有3-4米深,如果不干旱的話,*多下降30公分左右,而如今下降程度已達到1.5米,水量減少了80%。從前年干旱后,只有一次人工湖水存量達到滿儲狀態。當人工湖達到滿儲狀態時,在湖壩下方20公分的位置有小溝,水通過水溝涌出人工湖形成瀑布,甚是壯觀。“以前,如果下一場暴雨的話,風景區的每個工作人員都很緊張,每天都要仔細觀察水位,害怕影響瀑布基座,只能通過溢洪道開閘放水。”繆靜稱,而今,水位離湖壩將近2米,完全沒有必要擔心。而景區內的滴水湖,從去年至今年處于完全沒水狀態。平常年,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而近幾年都是300-400毫米。

  每年的3月至5月,是珠江源風景區的旅游旺季。清明節期間,這里都會舉行登山節和越野自行車比賽,此時很多人都會來此觀景,并觀賞風景區的杜鵑花美景,而干旱,今年兩個活動很有可能延期。“都沒有水,怎么舉行呢?”工作人員坦言,如果不下雨的話,很多杜鵑花不會開,游客數量相比往年也有明顯減少。

  羅正富說,如今景區內的很多植被都需要澆灌才能保持地表的濕潤,風景區時刻都有一輛消防車在湖內裝水運送至能澆灌的地方。森林植被是珠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受到影響的話,后果不堪設想。目前,景區工作人員每天的任務,就是為植被澆水,同時進入森林護火護林。

  珠江源斷流:干旱的縮影

  海拔2400余米的馬雄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寶山,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脈的東麓有珠江干流南盤江的源頭,其北麓則有珠江另一干流北盤江的源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早在《霞客游記》中明確指出,這里就是珠江的發源地。300年后,國家水利部會同珠江水利委員會多位專家,確認這里為珠江正源。1985年8月在此舉行了隆重的定源儀式,從此“珠江源”聲名遠播。曲靖市沾益縣1998年在其北部炎方鄉境內動工建設珠江源風景區,1999年竣工開放。風景區占地12.5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達到了96%以上,是***森林公園、***水利風景。

  如今,美麗的珠江源因干旱幾近斷流。該現象只是云南整體干旱的一個縮影。

  目前,全省有112個氣象站呈現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其中特旱12站、重旱57站。除滇西北、滇東北和滇東南的邊遠地區外,省內各地均出現氣象干旱,旱情呈現加快加重發展態勢。云南省副省長孔垂柱說,受三年連旱和降雨嚴重不足影響,目前全省已有273條中小河流斷流、413座小型水庫干涸,庫塘蓄水總量僅為43億立方米。

  同時,全省森林防火、農業生產形勢十分嚴峻。孔垂柱說,立春后各地氣溫驟然回升,大風天氣一直不間斷,全省3級以上高火險天氣已持續70多天,林地受災面積達200多萬畝。此外,全省耕地土壤缺水失墑迅速蔓延并呈日益加重的發展態勢,農作物受旱面積達822萬畝,小春作物、優勢特色作物和經濟林缺乏水源澆灌,長勢不容樂觀。

  凝固時間的長河

  當*后一個泡沫破滅,*后一朵水花沉默,*后一叢水草在開裂的河床上死去,河流上的時間越走越慢,*后靜止。沿河而居的人們依然還記得它們曾經一路喧鬧著路過了多少地方,但三年間,這些河流逐漸改變了模樣——變窄、變細、改道、或是斷流,像是一道道在云南大地上刻下的傷痕。截至2012年3月14日,云南已有401條中小河流斷流。三年時間,人們用顫抖的雙手撫過遍布沙礫的干枯河床,期待著,然而天空下依然是一片焦黃枯紅的顏色,一切依然安靜得殘忍。沒有人能夠想象,云南有6大水系,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8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8條,有47條省際河流和37條國際河流,卻面臨著一條條河流干涸,終于無水可依的困境!

  可是,人們在堅持,即便河流凝固了時間,不復昔日的模樣,美好的祈愿也從未停止;人們在努力,雙肩扛上沉重的水桶,雙足踏過每一處可能有水的土地,開始了一場艱苦的尋水之旅。肩挑馬馱,引水打井,祈禱下雨,無力的身體依然前行,唱歌跳舞的日子已變成記憶,每**循環往復,期盼與等待,愿那沉睡的河流如約復蘇。

  德宏也會干旱?這不是笑話水資源充沛的德宏,也有遭受干旱困擾的**,在半年前,這看起來還像是一個笑話。

  然而,在風平鎮興橋居委會第七居民小組,已經種了3年的橡膠樹看起來弱不禁風,部分葉子已經發黃,樹根部的土塊發干發硬,明顯呈缺水狀態。興橋社區七組現有水井三口,其中一口因井深不夠,已接近干涸,無法供水;另一口為小水井,井深10米,現水深3米,但是因受附近魚塘的飼料污染,已無法飲用。2009年,村里新修建了一口水井,井深12米,口徑2.5米,承載了全組主要的日常用水供給。

  德宏州地處云南西部,高黎貢山西南麓,主要有“三江四河”,“三江”即怒江、大盈江、瑞麗江;“四河”是芒市河、南宛河、戶撒河、蘿卜壩河。大盈江和瑞麗江屬伊洛瓦底江流域,四河皆為大盈江和瑞麗江的支流。全州集水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條,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有18條,大于100 平方公里的有27條。而三年連旱累加,到今年,瑞麗江、大盈江等德宏州主要河流的平均流量比往年偏小5%~33%。

  德宏州水利局防汛抗旱辦公室主任劉軍介紹,2011年德宏州降雨量總量偏少,與多年均值相比少77.5~513.2毫米。特別是去年11月以來,氣候異常,氣溫持續偏高,降雨量持續偏少。由于持續高溫少雨,全州各縣市從1月下旬開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災。據2012年2月17日統計,全州農作物受旱119955畝,占全州冬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1.54 %。

  根據《德宏州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供用水方案》分析預測,至2012年5月底,全州可供水約6億立方米,需水則接近12億立方米,不足水量占到了需水量的一半,其中主要是農業供水不足。針對去年汛期降水持續偏少,主要江河來水量銳減,部分中小型水庫面臨蓄水困難的嚴峻形勢。

  “德宏州的情況和其他地方有些不同,這里是城里不缺水,有大江大河經過的壩區不缺水。但是到了山區,比如德昂族、景頗族居住的山村,很多山間小河因為降水減少而斷流了,山區的抗旱形勢很嚴峻。”劉軍說。

  以目前的降水情況估算,德宏全州50個鄉鎮中將有22個鄉鎮集鎮供水不足,將造成3.3485萬人、0.8236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盈江縣境內目前已建水庫只有戶宋河水庫,水庫以蓄水發電為主,可以兼顧水庫下游太平鎮1.6萬畝農田的灌溉,到2月9日水庫蓄水為6063.1萬立方米。2011年11月以來,瑞麗市降雨量異常偏少,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降雨量與歷年同期相比,總體偏少78.8mm。由于降雨偏少,河流來水逐漸減少,加上各行業用水量大,導致全市庫塘蓄水量減少,江河水位都比歷年偏低。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工程性缺水的問題將會凸顯,今年德宏州的抗旱形勢會非常嚴峻。

  另興橋七組的村民焦急的是已經開始的春耕。村里的甘蔗地因為從去年11月份開始降雨偏少,甘蔗的產量受到了一定影響。很多種植在山區的咖啡樹因為缺水,基本上沒有收成。“如果今年三四月份還不下雨的話,那情況就會很糟糕,今年的咖啡可能會面臨絕收。”村民們憂心忡忡。

  “山區、半山區以溪河徑流為水源的人畜飲水工程,隨著高溫少雨天氣的延續,水量不足或枯竭斷流的情況將會急劇增多。大部分從中小河流取水的灌溉渠道,隨著高溫少雨天氣的延續,取用水將會發生困難,導致供水不足或短缺。”劉軍說。

  瑞麗江邊發臭的濕地

  太陽從金色的田野追趕到瑞麗江畔,滿天紅霞醉倒在江面,一江碧水浸綠了江邊的鳳尾竹。瑞麗江,傣族稱為南卯江,即霧蒙蒙的河,原意為金水河。這是云南省西部的一條重要河流,屬伊洛瓦底江水系。它發源于騰沖縣境內高黎貢山西側的分水嶺,經莫里峽谷,進入瑞麗壩,到弄島的榕棒旺附近匯入南宛河,穿山破谷而出,流經緬甸中東部,匯入伊洛瓦底江,*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瑞麗江在云南境內長53公里,寬100-200米。沿江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炎熱,屬于熱帶地區常流河,《騰越州志》稱為“阡陌膏腴”之地。

  對德宏人來說,瑞麗江有著*為特殊的意義。江水從龍江峽谷奔流而下,水流湍急,似傣家人生命*原始的悸動。沿江兩岸峭壁林立,數十米高的崖壁經數萬年的侵蝕,形成無數千姿百態的石鐘乳和溶巖堆積物,是全國少見的裸露在外的喀斯特地貌奇觀。流至瑞麗壩子后,江面變得寬闊平坦,緩緩而下,傣家兒女撐著竹筏在江面漂蕩,在江邊晚浴嬉戲。江水澆灌了兩岸肥沃的農田,稻麥金黃,秧苗青青,膠林遍野,傣家人世代在江邊漁樵耕讀,造就了溫柔平緩的性格。1992年,德宏州建立瑞麗江自然保護區,涉及瑞麗市、芒市、隴川縣,保存了從季節雨林到常綠闊葉林過渡地帶的完整植被類型和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以及優美的自然景觀資源,擁有高等植物600多種,脊椎動物216種,風光無限。

  1944年,中國軍隊在滇西和緬北大反攻勝利后,修通了自印度東北部雷多至中國云南昆明的公路,史稱“史迪威公路”。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因日軍長期破壞轟炸該公路,并且公路穿越的滇西南地區雨季*易發生泥石流,所以也有一批物資通過竹筏從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溯至瑞麗江上游遮放弄坎地區。后來,該碼頭被當地群眾稱為“史迪威碼頭”。

  據在瑞麗江邊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說,曾經碼頭附近是一片廣袤的濕地,分布有大量沙島,無數魚類、貝類在水中嬉戲,水生植物密布,蘆葦、苔蘚茂盛,水文情況復雜,阻隔了河道,在河面分隔出一條條細小的水道,甚至還有溫泉遍布其間。每年雨季,瑞麗江水位上漲,淹沒了周圍的農田,蘆葦和水草浸浴水中,這里成了白鷺、野鴨等上百種水鳥的樂園,整個濕地宛如仙境。

  而從2010年開始,瑞麗江的水量開始減小,濕地的破壞也在加劇。2、3月份,正是瑞麗江的枯水季節,部分地方江水僅僅沒過膝蓋。裸露出來的濕地被開墾成農田,大片的蘆葦被燒毀,小魚和貝殼在已經干燥開裂的泥土中死亡,發出陣陣腥臭。“濕地沒有了。”附近的村民感慨。

  玉溪等城市供水全面告急

  3月,玉溪的穿城河流玉溪大河也斷流了。

  玉溪人胡先生開車沿河一路前行,人工沙灘、景觀瀑布、聶耳公園,回憶一幕幕浮現在他腦中:小時候在河邊上學的日子,情人節在聶耳公園河邊合影的日子,夏季到河中游泳、卷起褲腳踩在沙灘上的日子……從感情上來說,玉溪大河的斷流就好像家鄉受了傷,讓他心痛。

  玉溪大河又名州大河、玉溪河,它橫貫玉溪壩子,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玉溪這座城市緣此得名。千年古老的歷史讓玉溪大河蘊涵著豐厚的文化,灌溉排洪的功用與民生息息相關。玉溪歷史文化名人雷躍龍在詩中描繪了玉溪大河的美景:坐臥玉溪沙畔,嘯歌白石江邊;樹頭樹底秋色,橋北橋南晚煙;前溪花滿草滿,隔岸云寬水寬。

  一樹蒼梧未老,千家明月驚寒。

  2009年至今,玉溪已持續3年連旱,特別是2011年遭遇*端氣候影響,全市呈現高溫少雨天氣,降雨以陣性降雨為主,*不利于水庫和湖泊蓄水,主要江河未出現較大洪水。目前有16座小型水庫和149座小壩塘處于空庫狀態,13條河流斷流。目前,清水河抗旱救災應急供水工程提上了日程。

  據統計,玉溪全市庫塘總蓄水量僅有2.81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9503萬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34億立方米,共有11.3萬畝經濟作物受旱,44個鄉鎮(街道、148個村(居委會、456個自然村、12.88萬人、3.11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紅塔區、江川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旱情更為嚴重,3年來降雨量明顯偏少,庫塘蓄水嚴重不足。

  早在1996年,玉溪就對清水河水資源進行了聯合調度規劃。規劃在清水河下游新建抽水站,抽取清水河水至引水渠道入合作水庫,再從合作水庫底涵取水后通過管道埋設至飛井海水庫,通過引水入城一期管道引水至中心城區,實現聯合調度供水。

  省會昆明的情況也不容樂觀。3年累計少了近1年的降雨量,3月初昆明連續兩天的降雨并沒有給干渴的土地“解渴”。據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雨水落到地面后立即被干渴已久的土地吸收,并沒有產生有效的地表徑流注入庫區。目前,主供昆明市區的云龍水庫和松華壩水庫水位依然在持續下降中。昆明已有33條河道斷流,89座水庫干涸,95口機電井出水不足。

  在昆明市主城區的水源地云龍水庫附近,當年貫穿村里的河流有五六米深,如今只有四五十公分;原本河里有大魚,現在連小蝦都不見;此前村里靠河灌溉,現在就只能靠天吃飯。

  而在滇東北,干旱使得羅平的旅游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九龍河流域地處云南省東部,發源于富源縣魯祖壁村后的大螞蟻山,跨越麒麟區及富源、羅平、師宗、陸良四縣,屬珠江上段南盤江水系。流域東接塊擇河和黃泥河下段,南西與南盤江干流及其支流相連,北鄰塊擇河上游,徑流面積2108平方公里。

  九龍河河流水系相對不發育,而地下伏流較發育。區域內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廣,巖溶地貌發育,溶蝕和侵蝕作用都比較強烈,主要地貌類型為山地、巖溶、石丘洼地、溶蝕盆地、層狀地形,流域森林覆蓋率很低,植被覆蓋率相對較高。

  九龍河流域屬滇東多暴雨區,年*大洪水主要出現在6~9月,其中尤以7、8月居多。

  九龍河流域水資源、水能資源豐富,但徑流時空分布不均,開發利用率低,沒有形成科學系統開發利用體系。每年2月到4月是羅平旅游旺季,但今年,羅平旱情嚴重,大河干枯,許多山村屯水飲水困難。九龍瀑布平均來水量只有3立方米每秒,幾乎已經形成不了可觀賞的景觀。

  “引洱入賓”難解渴賓川灌區地處金沙江南岸干熱河谷地區,氣候炎熱,降雨量少,水資源貧乏,生產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是云南有名的老旱區。據記載,1950年至1986年的36年間,賓川縣有24年發生不同程度的旱災,其中有6年是全局性旱災,賓川人苦在水,窮在水。但是,賓川同時卻又是云南*大的水果種植基地,以盛產葡萄和柑橘而聞名。缺水,嚴重制約著這里的產業發展。持續的旱情,推遲了賓川葡萄和柑橘的上市時間,果農每畝地的損失高達上萬元。

  賓川灌區屬金沙江流域,洱海屬瀾滄江水系,多年平均來水量8.20億立方米。1994年4月引洱入賓竣工通水后,來自洱海的清水穿過長達8公里的山間隧道,匯入賓川縣境內縱橫交錯的溝渠河流,分流到干渴的大地,*大地緩解了賓川灌區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同時為實現地區間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進行了有益嘗試。除主要以調蓄地表徑流、提取淺層地下水解決農業灌溉需水外,桑園河中下游兩岸的耕地靠設閘、壩取用回歸水解決農業灌溉需水。

  2010年,賓川灌區內庫塘蓄水僅有0.6873億立方,只占多年平均供水量的62.7%,大旱之年引洱入賓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引入洱海水0.65億立方。賓川灌區以引洱入賓工程為界線,災情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點——該工程能夠輻射到的區域,人畜飲水沒有問題,農業生產影響不大,長效經濟作物未受影響,優質水果在大旱之年獲得大豐收,僅葡萄一項產值達10.66億元;而輻射不到的區域及平川等三個山區鄉鎮,則和云南省其他災區類似,不少地方生活用水相當緊張,群眾同樣需要人背馬馱式地到處找水。

  去年賓川柑橘和葡萄的產值達到20個億,其中葡萄占到了13億元,但是今年因為缺水,已經結果的柑橘還未成熟就紛紛脫落,許多葡萄都未能發芽,水果的銷售也受到了影響。從今年2月16號開始,賓川縣政府緊急調了1000萬立方米的水來對整個賓川的水果作物進行澆灌。但干旱使得水果種植的成本大幅增加,果農蔣學林算了一筆賬,以前葡萄用泡灌的方法,每畝地只需三四十塊錢,現在只能用滴灌,而且要請油罐車送水,一畝地的送水成本在200元,滴灌要600元,水費比原來翻了近20倍。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客戶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飾有限公司
  • 浙江圣達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長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桑德斯微電子器件(南京)有限公司
  • 上海嘉疊貿易有限公司
  • 上海紐特絲紡織品有限公司
  • 無錫露米婭紡織有限公司
  • 東方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
  • 寧波圖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
  • 江蘇力之創特種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相關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行業熱點

百檢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和林格尔县| 贵州省| 绵阳市| 伽师县| 丹江口市| 苏州市| 武平县| 常宁市| 江孜县| 岳普湖县| 星子县| 横峰县| 德清县| 朝阳市| 栖霞市| 三明市| 五台县| 万全县| 容城县| 新疆| 顺平县| 芦山县| 青浦区| 北京市| 彭阳县| 盈江县| 宜城市| 宜兴市| 浦县| 乌兰察布市| 清丰县| 大厂| 沅江市| 平湖市| 自贡市| 河东区| 海丰县| 鸡泽县| 衡阳市|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