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央視一套《生活早參考》2012年3月26日播出節目《零風險,有多遠?》,以下為節目實錄: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
“食安委”是做什么的?
孟盛楠:食品安全做到零風險,可能嗎?針對于今天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請到了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監督檢查司副司長于軍,也是今年3.15晚會上的發言人;同時要請出的是資深媒體人、本期節目的媒體觀察員曹保印。
高潮東:食安辦首次作為3.15的主辦方之一,大家對這個機構非常好奇,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它的組成,它主要是干什么的?
于軍:按照《
簡單地說,食安委的主要職責是:分析食品安全形勢,研究部署、統籌指導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作為食安委的辦事機構,主要承擔食安委的日常工作,職責主要定位在“監督、指導、協調”6個字上。
高潮東:今天于司長來了,我們非常高興。希望今天我們能夠坦誠相待。我們特別設置了幾個比較尖銳的問題,希望于司長能夠給我們一個嚴謹的回答,您接受這個挑戰嗎?
于軍:好,沒問題。
孟盛楠:食安辦我理解就是讓咱老百姓能夠放放心吃東西的這么一個地方,是我們老百姓食品安全的一個依托。我想問問保印,你作為媒體觀察員,之前有沒有聽說過食安辦這樣一個機構?
曹保印:說實話,食安辦,包括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以來,媒體也高度關注,媒體和公眾都寄予了高度期望,希望它的橫空出世能夠解決大家非常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今天既然司長來了,我也有滿肚子的話想向他提問。
高潮東:**個問題,觀眾肯定也都很想知道,現在食品安全老出事,作為食安辦領導,您都知道嗎?
于軍:從主持人的問題里我就能聽出來,主持人和一些觀眾對政府部門存在誤解,認為政府部門不作為,導致食品安全天天出事。這里我要說,政府各部門對食品安全工作非常重視、非常負責,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每個部門都撥出了專門力量負責應急事件處理。
就我們食品安全辦而言,我們建立了24小時食品安全輿情監測機制,委托專業機構對網絡上反映的各類食品安全輿情進行不間斷搜索,大到主流媒體報道,小到網友博客、微博消息,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消息,隨時通過手機短信報告我們。可以說,網絡上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我們基本上都能在**時間得知,經初步核實后,都會立即督促有關地方、部門去核查處理。
高潮東:那為什么很多問題都是媒體先發現,而監管查處好象總在媒體報道之后?
于軍: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我拿一組數據來說明,去年6月到今年1月,8個月中,我們監測到各類媒體報道的有效新聞總數為13071條,其中59%是政府主動發布的新聞,12%是消費者投訴舉報的信息,7%是評論雜談提到的,5%是記者暗訪披露報道,還有2%是企業自己發布的。所以從這幾個數字我們也能看到,政府在發現食品安全事件或者查處食品安全事件這方面,還是占絕大多數。
食安委眼中的食品安全現狀?
曹保印: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司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注意到一個報道,說農業部一位領導對記者說,“喝有些可能會致癌物質的牛奶你得喝幾噸、得喝幾年才可以,這個問題都是你們媒體炒出來的。”對于這種觀點我不知道司長怎么評價?
于軍:從我個人角度來講,對于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是非常歡迎的,因為食品安全工作是一個全社會性的工作,不光是靠政府部門加強監管來解決,也要靠我們的企業、行業自律,同時也要發揮媒體和群眾對食品安全的監督作用。這樣我們的食品安全工作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但是對于說媒體如何報道這些食品安全案件,我有一個希望,希望媒體能夠更客觀、更科學地去報道,如果僅僅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去報道的話……
高潮東:標題黨。
于軍:對,您說的非常對。我也聽說過這個詞,叫“標題黨”。不管什么食物一發現有害物質,就認為是毒或是癌。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老百姓的恐慌,因為大家就感覺我不管吃了多少,只要是吃了含有這種物質的東西,就一定能致癌。實際上有一個量的問題。
VCR:2011年食品安全重點整治門類有: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酒類、鮮肉、肉制品、食品添加劑。3月2日,2012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剛剛公布,其中除“繼續深化乳制品、食用油、肉類、酒類、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綜合治理”之外,又新增了重點場所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農藥獸藥殘留專項整治,畜禽屠宰、調味品、餐具以及食品包裝材料等專項整治,范圍進一步擴大。
高潮東:我覺得看完這個短片之后,可以有兩層解釋。**是食安辦確實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另外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的食品安全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什么總有問題?
于軍:問題的產生不是**兩天,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又是發展中國家,同時還是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主要原因一是食品產業發展很快,但門檻低、分布散、規模小;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后;三是相對于食品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食品消費結構的快速轉變,安全監管能力未能及時跟上;四是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不高,懲戒威懾力度仍需加大。這一問題,在剛剛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得到了改進。
事實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也經歷了由亂到治,從安全事件頻發到基本得到遏制的過程。
高潮東:即使美國現在是“治”,也經常會出事兒,群體性的事件也出過。
于軍:去年的7月份,美國就發生了李斯特菌污染香瓜的事件。通過媒體報道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共有146人因為吃了被污染的香瓜導致中毒,其中30人死亡。另外德國在去年5月份發生了“芽菜”事件,當時被認為是進口黃瓜遭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后結論被污染的是芽菜,這導致了四千多人食用后被感染,死亡47人。
像這些發達國家,他們的食品安全水平我們認為相對來講比較高的,他們還發生了這么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按照我們國家的分類,這都屬于特別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以我們也能看到,食品安全不存在**的“零風險”,它是我們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
高潮東:對,食品安全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們在年終檢測的時候,比如說對所有食品進行抽查,*后得出一個合格率,合格率往往在95%以上,大眾的感受卻不是這樣。
曹保印:其實這些數據的打架不僅僅體現在食品領域。比如環境監測,你看PM2.5發布以后,當地百姓也覺得不對。還有一些城市幸福指數發表以后,老百姓也覺得不對。數據和民眾的感受之間,差距是必然存在的。
很重要的一點是,當你統計這個數據時,整個發布機制和過程是不是完全公開透明,你采集的數據是不是比較大范圍的,數據采集是政府部門采集還是政府部門、第三方共同采集的,這都造成了公眾的心理落差。其實政府部門需要做的應該是正視這種落差,并做出合理解釋與說明,那么公眾自然就會理解。
每個國家的食品安全過程都有一個形成的歷史,比如我們從改革開放之前的吃不上到能夠吃得上,再到吃得飽,現在是要吃得好,再到希望一種零風險等等,其實它是隨著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安全、對于幸福感這些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
于軍:**,食品安全領域的確存在不少問題,新聞媒體、互聯網也多有報道和反映。總體來看,這些報道可以分為兩類,一些是客觀反映存在的問題,如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還有的則是夸大其辭或沒有事實依據,如對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問題的報道,*后經核查屬夸大或不實。這樣的一些報道短時期內集中出現,容易產生放大效應,群眾看了以后往往都會信以為真、焦慮擔憂,也自然會有“還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但實際上我們現在政府每年都會對食品進行風險監測,我們食品安全的合格率還是很有保障的,也是總體穩定的。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的身體健康,人人關心,“燃點”很低。人們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種信息,對食品安全存在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應當看到,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總體上是有保障的,這樣講絕不是掩蓋矛盾、粉飾太平。全國13億多人口每天消耗200萬噸糧食、蔬菜、肉類等食品,共有食品生產企業40多萬家、食品經營主體323萬家、餐飲單位210萬家、農牧漁民2億多戶,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更是數量巨大。食品安全事件雖時有發生,但與如此龐大的食品及生產經營者規模相比,所占比例是很小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是穩定的。如果把一些點上的、個別的問題串起來,說成是整體性、普遍性的問題,是不準確、不客觀的。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都對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我國國民人均期望壽命值越來越高,已超過73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地區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這在相當程度上也要歸功于我國食品保障和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因為如果食品安全狀況很差、大范圍食源性疾病多發頻發,是很難取得這一成就的。
高潮東:那國外的一些數據您了解嗎?比如西方發達國家,他們食品安全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于軍:我們可以從背景情況來做一些分析。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水平是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我國食品產業發展非常快,現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已經有1090萬家了,但是門檻又低,規模也小,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數量巨大;種植養殖環節也是小、散問題突出。我們生產加工這個環節的食品生產企業80%都是十人以下的小企業,像生豬養殖戶,在美國總共有7萬家,我們國家是6700萬家,我們差不多是美國的將近一千倍,所以作為管理部門也很頭疼。美國養殖規模在500頭以上養殖戶提供的生豬出欄量占全國的96.6%,我國養殖規模在500頭以上養殖戶提供的生豬出欄量僅占全國的31.5% ;美國4家大型肉類企業所占市場份額超過90%,我國排名在前10位的企業所占份額不到10%。生產經營者規模偏小、數量龐大、高度分散,給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很大困難。
高潮東:任重而道遠。
孟盛楠:的確。于司長說的這些,可能您今天不在這兒說,老百姓們真的不知道。我們只會去市場上買這個食品,買我們認為是價廉物美的食品。所以老百姓可能還得求助于咱們食安辦,能不能從源頭上杜絕一些這些小型的或者說不符合生產的企業,讓他們別把這些有問題的食品送上貨架,我們不就吃不著了嗎?
高潮東:對,她說的是一個布局的問題。
于軍:實際上我們一直在積*努力。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就是這樣的,現在沒有法律規定說不允許農民個人養豬、個人養牛,這是他的權利。但是我們現在想一些辦法,比如能不能把他們集中起來,成立農業合作社,來對它加以規范。
高潮東:這個概念非常好,實際上對農民也是一種保護。
于軍:實際上在我國很多省份,有關部門也在積*推廣這種方式。另外去年我們專門對乳制品生產企業、對整個行業進行了清理整頓,重新審核這些企業的許可證,發現達不到食品安全水平的,就不再審核通過。
孟盛楠:所以食安辦也可以說行之有效地做了一些事情,推行了一些新政。
于軍:我們國家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是以這個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這樣一種模式,涉及到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也非常多。食安辦成立以來,我們對大家反映的監管交叉或是監管空白這些問題做出了梳理,把幾個監管部門的力量逐步形成了一個合力,從而也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有什么功能?
高潮東:食安委可以從行政層面加強監管工作,但是我們在食品安全監管中還需要很多技術性支持,由哪個機構來做呢?由衛生部牽頭,我們國家建立了一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VCR:作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一項重大舉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于2011年10月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技術機構,承擔著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檢測、預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標準等技術支持工作。
孟盛楠:可能對于很多老百姓來說,它還是個新鮮事物,所以我們請到了兩位嘉賓繼續跟我們聊聊,風險評估中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有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黨委書記侯培森,還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家吳永寧教授。
侯培森: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成立是在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這個前提下一個具體舉措,主要承擔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交流和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的職責。現在我們是在處于一種邊建設邊工作的狀態。
高潮東: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蘇泊爾錳超標事件,后來是風險交流中心給出了檢驗結果。我們來看一個片子——
VCR:2月中旬,有媒體報道,蘇泊爾不銹鋼炊具不合格,錳含量高出國標將近四倍,公眾擔心炊具中的錳會隨食物遷移到體內,影響身體健康。針對這一事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立即組織專家展開相關檢測,進行風險評估。只用了短短兩天,評估結果便公之于眾。在評估風險中心組織的交流會上,專家告知公眾,錳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炊具中遷移出的錳數量遠低于正常食物攝入的錳,不會危害身體健康。
高潮東:我覺得風險評估中心在介入蘇泊爾事件的時候,主要是向大家澄清了一件事,那就是蘇泊爾炊具的錳超標,和我們身體內部的錳遷移是兩回事。具體怎么解釋呢?
侯培森:事實上大家*關心的是這個鍋的質量問題和我們的健康有什么關系,這就要進行一個風險評估。于是我們進行了嚴格檢測,看看在特殊情況下它遷徙出來的錳會不會過量;同時我們還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后的結論是:它并未超過我們的限量規定。
VCR:針對炊具錳超標的風險評估問題,記者特地采訪了當時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先生。
陳君石: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市場上采集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不銹鋼炊具樣品,并做了科學實驗。實驗條件非常苛刻:把這些炊具用4%的醋泡24小時再加熱,目的是如果有錳從不銹鋼鍋里遷移出來,讓它達到*大的量。就是通過這樣一個*端狀況的遷移試驗來測定。
我們假定人一日三餐都用這樣的不銹鋼鍋做飯,每人每天吃三公斤食物,這都是比較*端的設定。在這種*端狀況下,每人每天從這個炊具里*大可能吃進人體的錳是1毫克。那么我們從一日三餐正常的食物中吃進去的錳是多少呢?大概是6點多毫克,從水里又能吃進去0.2毫克左右。所以數據表明,從不銹鋼炊具所可能遷移出的錳進入人體的量僅僅是占我們正常一日三餐攝入錳的量很少一部分。
VCR:專家還強調,產品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完全是兩回事,不能簡單地認為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就必然危害健康。
曹保印:為什么不把這些常識更多地告訴公眾呢?如果你通過有效的手段傳遞出去,即便被一些媒體炒作,公眾自己也會有一個判斷,有了這種常識,公眾會不信謠、不傳謠,甚至主動出來辟謠。
侯培森:對。我覺得你說的這個非常好。這就是一個風險交流的問題。風險交流是目前*薄弱的環節,如今食品安全穩步提升,但消費者感覺沒有信心,其中一個原因也是風險交流缺位或不足造成的。風險交流是國家風險評估中心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交流工作主要幫助解讀國家政策和標準,從而使得更好理解和更好的執行,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回應消費者擔心,進行解疑釋惑。
高潮東:風險交流主要是跟誰在交流,跟媒體嗎?
侯培森:對。包括媒體、公眾、食品行業界,還有其他的政府部門。
高潮東: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原來我們交流的不夠,對不對?
侯培森:對。
高潮東:那現在呢?
侯培森:食品安全的風險交流是我們這個新成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重要工作內容之一。過去這方面是比較薄弱的,今后我們想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及時地開展這種交流。我們要建立這樣的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
吳永寧:食品安全在全球通用的有一個叫風險分析的框架,分三塊:**塊是基于科學的風險評估,第二塊是基于政策的風險管理,第三塊就是基于溝通的風險交流。
高潮東:我還有一個擔心,咱們這個風險評估中心是國家倡導成立的對吧?我們可以說從根本上是代表國家的利益,與此同時,怎么能夠保證我們像第三方的權威機構一樣客觀公正呢?
陳君石:很多老百姓都習慣聽的一個名詞,叫“第三方”。應該強調我們的風險評估工作完全是中立的,是根據科學的數據來獨立進行評估,不受任何其他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食品安全零風險可能實現嗎?
孟盛楠:有了監測、評估功能,食品安全就建立在科學基礎了,是不是離零風險就不遠了?
吳永寧:很多人說食品安全是涉及生命的,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用社會上的說法,那就是“零風險”。但是社會上真有“零風險”的事嗎?打個比方:飛機永遠不墜毀。車禍永遠不發生……人出生在這個社會當中就會面臨著風險,所以說“零風險”是理想狀態。如果要說實話,那么科學的說法就是說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高潮東:關鍵是什么叫做“可接受”?
陳君石:如何來判定“可接受”,誰來判定呢?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現在在國內,都有一套已經很成熟的程序來進行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
舉一個比較貼近老百姓的例子來講,就是北京烤鴨的皮里有響當當的人的致癌物,多環芳烴,這個是非常確定的事情。要做風險評估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把烤鴨的皮肉樣品都送到實驗室去檢測,通過檢測我們掌握到,烤鴨皮確實有多環芳烴致癌物,而肉里幾乎沒有。同時我們要根據每人每天吃多少烤鴨、其中的皮又占多少……盡管人們不是天天吃烤鴨,但我們在風險評估當中做*保守預估,我們假定人們天天吃烤鴨,在這種情況之下,來科學定量評估烤鴨皮里的致癌物對健康的風險有多少。*后可以作出結論,對于增加癌癥的發生幾率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們認為烤鴨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屬于“可接受”的。
高潮東:在這兒請教一下侯書記,我們現在在食品安全上出現了這么多的問題,您覺得是為什么呢?
侯培森:我們現在的媒體也很發達,各種檢測技術也很發達,所以很快就能夠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并且迅速曝光。所以工作越做得細,可能一段時間里曝光的問題還會多一些。尤其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對食品安全非常關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應當說我們食品安全的水平整體在提升。
孟盛楠:無論是風險評估還是風險交流,包括對媒體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受到這份福祉的都是咱老百姓。我們知道的多了,其實吃東西也就更安心了。問題就在疑慮上,解決疑慮,需要我們共同聯手,公開和透明*重要。
高潮東:食品安全不僅需要監管、需要預警、需要政府部門重拳出擊,它更需要企業誠信、需要人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需要全社會參與。
(本文來源:央視 )
相關視頻報道: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