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民眾目前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說不定只是冰山的十分之一角。
6月20日,臺灣“行政院新聞局”舉行“
臺灣“經濟部次長”梁國新6月20日指出,飲料業年產值為493億元新臺幣(約合110億元人民幣,預估這次塑化劑風暴給臺灣經濟造成的損失達上百億元新臺幣(22億元人民幣以上。
6月16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再次更新臺灣地區公布的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及其相關產品名單,問題企業增至302家,相關產品增至1002種。其中包括多種兒童食品。并強調,問題企業的相關產品一律不得進口。
資料顯示,塑化劑會導致男性雌化,女性早熟、危害孕婦并且致癌。有專家稱,長期超量攝入塑化劑才會損害健康。但臺灣有調查顯示,近30年來許多飲料食品中的起云劑配方里,都被加了塑化劑。
事實上,被稱為人類史上“*大的塑化劑污染事件”,自5月底在飲料食品業爆發以來毒名遠播,鬧地兩岸四地人心慌慌。老百姓現在都不知道吃什么好?輿論則質疑塑化劑污染在大陸食品行業不知已潛伏了多少年?其他食品及藥品是否已遭受塑化劑污染?
怪異事變成鬧心事
2011年5月24日,臺灣“衛生署”向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發現臺灣昱伸香料有限公司(下稱“昱伸香料”制售的食品添加劑“起云劑”中含有化學成分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該“起云劑”已用于部分飲料等產品的生產加工。
DEHP是一種普遍用于塑膠材料的塑化劑,在臺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為非食用物質,不得用于食品生產加工。但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DEHP污染的恰恰是飲料食品,并且*先是從例行稽查益生菌食品中偶然發現,而揭發黑心廠商的是位52歲的楊姓檢驗員。經楊女士定量分析,檢出益生菌食品中的DEHP濃度高達600ppm(百萬分之一濃度,毫克/千克,遠遠超過民眾每日平均攝入量1.29毫克。
更讓人們覺得怪異的是,鬧出塑化劑風暴的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杰于5月28日卻坦承說,他在起云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而早期所用的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還比DEHP更毒,一直到5年前,才改用DEHP。
數天之內,塑化劑風波便引起臺灣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臺灣島內專家表示,上班族每天三餐外食,可能吃下70多種添加物,甚至有些合法添加物長期食用,也可能有危害,食品添加物比想象中更不安全。臺灣國衛院院長伍焜玉表示,成年人長期每天喝1瓶受塑化劑污染的飲料,生殖功能異常風險將增加3—4倍;體重較輕的兒童風險更增加6—8倍;另外,對孕婦風險也較高。
“也許我也吃過這產品”,臺灣“總統”馬英九稱,臺灣有決心要把有疑慮產品全部清查出來下架,請民眾不要過度恐慌。但是,這次事件的*大受害者臺灣民眾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出了自己的恐慌:開始只是不敢喝飲料,可后來發現有毒塑化劑可能在所有食品還有藥品、藥妝產品里,真不知道下一顆“塑化劑地雷”會在哪里爆炸?
5月31日,在大陸市場**影響力的臺灣食品龍頭企業統一集團,被曝出有3種運動飲料、蘆筍汁和7-SELECT低鈉運動飲料被塑化劑污染,其中蘆筍汁已銷往大陸。此前的5月27日,上海市的大潤發超市和沃爾瑪超市,根據工商部門指示下架了涉嫌在起云劑中添加有毒塑化劑的飲料5000多瓶。隨后幾天,在大陸的南京、廈門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均檢查出含有塑化劑污染的食品、藥品。
臺灣“衛生署”6月1日發布報告稱,臺灣已向15個國家和地區通報塑化劑污染情況。其中,向大陸通報了7家廠商和17項產品;換言之,出口大陸的17項產品可能被塑化劑污染。
為此,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進口臺灣食品、食品添加劑及相關產品檢驗監管的公告》,自6月1日起,暫停進口臺灣方面通報的問題產品生產企業生產的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果醬果漿、膠錠粉類產品和食品添加劑。在質檢總局暫停進口的產品名單中,“統一”品牌也有四種產品赫然上榜。
6月11日,中國國家藥監局發出通知,在廣東、浙江4家企業8個樣品中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此次檢測樣品取自28個省(市、區)的內地生產企業、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超市、餐飲單位等。涵蓋食品添加劑、飲料、方便面等15類產品、6100個樣品。其中,抽檢的140多份方便面樣品,未發現人為添加塑化劑的情況。
但是,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6月1日晚即證實,受包裝中的塑化劑溶出影響,大陸一些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劑污染。如果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兩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餅90克和調味料醬包8克),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標。
質問行業公德心
據臺灣媒體6月1日曝出,為食品商提供塑化劑添加劑的兩家源頭企業昱伸香料公司與賓漢香料公司,兩家老板30年前在同一家店當學徒,師出同門。二人接受調查時稱,“當年師傅就是這么教的”。事實上,昱伸香料以塑化劑替代價格為其5倍的起云劑棕櫚油,大大降低了成本,低價格因此吸引下游食品業者大量進貨。
媒體評論指出,臺灣食品安全的良好信譽一朝斷送,不能完全歸咎給一個黑心師傅調教出的兩個黑心學徒,200多家現代化廠商一同栽在有毒添加劑里,無數碩、博士同敗在兩名黑手學徒手下,證明食品企業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已*薄弱,不能不令人擔憂。
業內人士指出,這次塑化劑污染風暴掀開的是食品業界迷失已久的行業公德心。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杰被臺灣檢方移送時,曾不以為然地說“其實業界很多都是這么做的”,此言被臺灣媒體反復回放。以此看來,接下來的塑化劑污染風暴還遠不止于此。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部分食品添加劑“起云劑”中添加有害人體的塑化劑DEHP,不只果汁、飲料遭污染,就連果醬、濃糖果醬、益生菌粉等產品也下架回收,影響層面廣,讓入行三四十年的食品學教授坦言,“從未如此擔憂過”,簡直比三聚氰胺更恐怖。
臺灣師范大學5月31日發表塑化劑研究成果報告指出,塑化劑會干擾人類內分泌系統,長期食用易罹患心血管、肝臟、泌尿、生殖等疾病。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日前采取了200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樣本進行化驗,發現居然有99%的血液樣本中驗出了塑化劑。有臺灣食品專家指出,塑化劑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1個人喝1杯500毫升摻塑化劑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
“這是我30年來看過的*嚴重食品摻毒事件。”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如是說。臺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形容這是“人類史上*大的塑化劑污染事件”。臺灣清華大學分子醫院研究所教授李寬容表示,“我敢保證民眾目前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說不定只是冰山的十分之一角。大家還是回家乖乖吃媽媽煮的東西吧。”
透明監管待加強
據“中央社”報道,國民黨6月1日召開中常會上,臺灣“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在臺灣還沒有發現實際與塑化劑有關的直接病例,目前常常描述的癥狀,多半來自于動物實驗。
與會的臺灣“總統”馬英九指出,臺灣應從塑化劑問題中,深入檢討食品安全體制,看看在整個食品安全體制,是不是還有一些漏洞跟缺失?看看“怎么樣把這些常常藏在細節理的魔鬼能夠找出來”。
據中國衛生部6月1日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第六批)》顯示,其中包含了DEHP等17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這就意味著,在此之前,衛生部門并未對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保持足夠重視。大陸《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規定,DEHP溶出限量標準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則不得添加。在中國藥典中也未出現DEHP的藥用目錄。然而,在具體的食品、藥品生產中,卻不斷有不同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出現。
專家表示,目前中國還缺少對塑化劑用于食品、藥物的安全性研究,對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具體使用量和檢測方法、標準等,都還沒有相對詳盡的規定,也缺少系統的研究。一個典型的例證是,在大陸的食品、藥品包裝上,幾乎看不到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含量。大陸衛生部稱,對于具體食用多少DEHP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對此,有專家建議對大陸消費者實行血液檢查等。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一直強調三個詞? “及時”、“公開”、“準確”,但實際操作一些部門總認為公開了會引發社會恐慌,總會以犧牲公眾的身體健康為代價來保護個別企業的蠅頭小利,總不能讓民眾安心。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中國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顯示,全國43個較大城市食品生產企業的信用信息公開程度還不到1/4。由此帶來的影響是,公眾從對一種或幾種產品的恐懼急速擴大到對所有產品的質疑:現在還能吃什么?不但保護不了一個企業,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這個代價誰來承擔?
輿論認為,大陸對于塑化劑問題,不光是將暫停進口臺灣方面通報的問題產品生產企業生產的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果醬果漿、膠錠粉類產品和食品添加劑,更要反思,大陸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嗎?是否會更嚴重?同時,亟須在建立標準規范進行全面檢測的基礎上,提高相關信息公開透明度,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加強監督與管理,為食品及藥品生產的健康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臺媒《旺報》發表社論指出,其實任何國家或地區難免出現唯利是圖的不肖商人,企圖作奸犯科賺取暴利。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就事論事檢討改進即可。兩岸交流愈見頻繁密切,相互的諒解互助是必要的態度,不論面對意外事件或危機處理,都必須同心協力共謀解決。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