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蒜季來,蒜計去,蒜價跌向谷底。來自
新發地市場*大的大蒜批發商馬兆紅預言,今年大蒜價格還會繼續跌,“9月份以前天氣熱,大蒜必須往外賣,不賣就長芽子,就壞了。9月份以后才有可能儲存起來。”
【市場調查】
豐收年蒜價跌
7月1日上午10點,一場大雨過后,新發地市場清靜不少。大蒜交易區內,少了往日的熱鬧繁忙。
幾名大蒜批發商坐在貨車廂內的大蒜堆里,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天,順便躲避零星的雨點。
40出頭的馬兆紅來自全國*大的大蒜交易集散地——山東金鄉,新發地市場大蒜日交易量約為200噸,其中馬家就占70噸,他是這個市場公認的**號大蒜批發商。
每年六七月,正是新蒜上市、陳蒜退市的季節,大批新蒜集中采購,“現在本來應該是旺季,但是大蒜銷售量卻下來了。”馬兆紅說,原來每天能賣四五車大蒜,百十來噸,現在***多能賣三車,70噸。
與銷量的下降幅度相比,今年大蒜價格更是跌勢驚人。據馬兆紅介紹,在山東金鄉,現在的大蒜收購價是0.9元/斤,而在去年同期,大蒜收購價曾攀升至5塊多錢,“蒜農肯定是賠錢。”
“去年我們去金鄉收不上來蒜,當地經銷商手里都沒貨,只好跑到蒜農地里去收,而且價錢天天漲。今年全反過來了,蒜價天天跌,到了金鄉到處都是車,到處都是蒜。”馬兆紅說,*近每次去收蒜都不敢多收,因為過幾天蒜價又跌了,批發這邊就得虧。
2010年,馬家靠批發大蒜收入過百萬,他說,今年要賠幾十萬元。
批發商們認為,造成今年大蒜便宜的根本原因是大蒜豐收了。
新發地市場商戶丁書寬也是山東金鄉人,與馬兆紅不同的是,他賣的大蒜都是自己家里種的,“去年種了5畝大蒜賣得特好,今年就把10畝地都種了大蒜。”丁書寬說,以目前的蒜價來看,一畝地得賠2000元,10畝地就是兩萬多元。他們家不算種植大戶,賠得算少的。
蒜農囤積惜售
和丁書寬一樣陷入“大小年”怪圈的還有王鎮東,他是山東金鄉幾十萬名蒜農中的普通一員,今年他家8畝地全部種了大蒜,豐收使得王鎮東家里堆積了10多噸大蒜,“太便宜了,實在舍不得賣。”王鎮東在等待,希望蒜價能有所轉機。
“但是*多也就能放一個月,擱不住。”王鎮東說,家里的大蒜一個月后不管貴賤都必須賣。王鎮東很不解,今年是*近十多年以來大蒜*豐收的一年,“大蒜質量好,皮厚,個頭大,無可挑剔,可就是沒人買。”
在長途電話那頭,這名山東漢子反問記者:“你說我這大蒜還擱家里嗎?是不是還要跌?”看不清未來的蒜農,只能等待著一個未知的結果。
據了解,全國大蒜主產地都出現了囤積惜售的現象,由于新蒜價格過低,很多蒜農將大蒜堆積家中,不急著出售。他們盼著大蒜價格上漲后,再擇機出售。
已經做了十幾年大蒜批發生意的馬兆紅卻對今年的蒜價沒有信心,他說,現在還沒到大蒜*賤的時候,跌勢預計還要維持兩三個月。馬兆紅認為,蒜農囤積惜售前途難料,一旦蒜農集中不出貨,蒜價可能會出現短暫反彈。但由于季節因素,目前大蒜根本存不住,一個月內大家都要集中出貨,到時可能跌得更慘。
“我們一般從九月份開始儲貨,囤一部分大蒜留著今年冬天和明年賣,這就是大家常說的陳蒜。”馬兆紅說,蒜價有可能在九月份迎來一個轉機停止下跌,“但也只是有這種可能性,市場誰也說不好。”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則認為,今年蒜價走勢已定型,到明年四五月份都不會走高,“毫無疑問,今年是大蒜價格大賤的一年。”
【原因分析】
信息不對稱致暴漲暴跌
市農委流通處處長任榮認為,造成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既有產地和產地之間的,也有農民和市場之間的,是多個方向的信息不對稱。任榮舉例說,山東的蒜農可能知道身邊的人種了多少大蒜,但是不知道全國各地都種了大量的蒜。信息不對稱導致了農民的被動。任榮表示,實施規模化生產經營,應該是未來農業的走勢。比如采取合作社聯盟等形式。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濟民與任榮的看法不謀而合。王濟民認為,造成蒜價暴漲暴跌等周期性怪圈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公開,地方政府或者農業主管部門應盡量將價格變化、生產、消費等信息及時發布,確保讓農民全面了解情況,提高農民素質,讓農民懂得利用這些信息。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對此亦深有感觸,他回憶說,2008年,山東金鄉蒜價特別低,“有人給我們市場打來電話,說你們來拉大蒜吧,白拉。我們過去拉回來了,往外批發價一毛八,還不夠運費,蒜農更是血本無歸。”
“蒜農連續三年賠錢,誰都不敢種了,全年全國大蒜種植面積降到五百萬畝,不到此前的一半,結果是蒜價暴漲。今年種植面積恢復了,大蒜豐收了,供需矛盾又出現問題了。”張玉璽說,除了信息不對稱,靠天吃飯也是導致農產品價格漲跌的重要原因,比如去年綠豆貴,主要是東北三省的綠豆因干旱絕收,造成供需矛盾。
【專家建議】
農業生產應增加計劃性
針對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性怪圈和頻發的“蒜賤傷農”,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認為,在生產環節,政府應該增加計劃性。目前中國的農業主要還是小規模生產,農民今年種什么如同炒股一樣,就看價格,一旦大蒜價高,農民都去種大蒜,一旦價低農民就少種。這種政府不干涉的結果,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蒜賤傷農”現象。
張玉璽認為,必須要在現有的市場經濟中“摻點計劃”。他建議,政府應該考慮采取農業合作社或者合作組織的形式,進行農業生產。“應該有個專業的政府部門,提前統計出中國全年到底需要多少大蒜,種多少畝大蒜合適,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數字統計。我們不能老讓蒜價像過山車一樣,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傷害的是農民的利益。”
針對目前大蒜的跌勢,王濟民研究員則建議,政府應該考慮介入流通環節,比如實施政府購買、儲備大蒜,或者采取農超對接等形式,集中采購,以*大程度減輕農民的損失。
【數據分析】
蒜價暴漲暴跌4年一個周期
據雙橋市場統計人員童偉分析,2009年至2010年,蒜價一直處在高位運行,導致菜農盲目擴大種植規模,*終使得今年成為大蒜上市的“大年”。
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大蒜種植面積比2010年增加20%,僅在山東金鄉一縣,大蒜收獲面積就達到69.58萬畝,比去年增加14.7萬畝,增長26.78%,單產則增長47.6%,創歷史*高水平。大蒜豐收導致市場供過于求,蒜價暴跌。
來自山東金鄉的大蒜銷售價格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2007年,當地大蒜收購價大漲,*高達到2.8元/斤。此后的2008年,蒜價跌入谷底,*低每斤只賣四分錢。2009年、2010年,蒜價再次上揚。今年以來,蒜價持續走低。
和山東金鄉的大蒜收購價格曲線相吻合,新發地市場的大蒜批發價也呈現出同樣的變化曲線,2005年以來,蒜價大約以4年為一個波動周期,猶如坐過山車一樣,先是暴漲兩年,再暴跌兩年,依次循環往復。
一份來自專業機構的監測數據顯示,在所有農產品中,大蒜、生姜、土豆連續多年來的價格變化都呈現一種暴漲暴跌式的波浪形怪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