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中國
??? 盡管監管力度正趨于強化,但還是沒人敢肯定我們所吃所喝的食物就已經完全"脫毒",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等食品安全事件風頭未過,塑化劑風波再起。我們很長時間以來都在尋找制度漏洞,也在譴責市場道德的滑落,但市場本身的情況并沒有隨之有大的改善,反之,制售有毒食品的勢頭依然不減。
??? 癥結何在?是中國的市場經濟被"自由主義"腐蝕?是自由經濟腐蝕了市場道德?還是政府監管執行不力?還是市場經濟本身出現了問題?本期中國經濟時報圓桌論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我們今天請到了四位嘉賓,他們是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新軍,美國MidwesternState大學Dillard商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張永,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徐秋慧博士,以及來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新興經濟體研究所的青年學者何冬妮,謝謝各位參與今天的討論。
??? ■主持人岳振
??? 道德滑落源于"金錢饑渴癥",監管缺失導致市場尋租
??? 中國經濟時報:對于當下食品安全領域暴露出的諸多問題,輿論一是怪政府監管出問題,二是認為商家誠信缺失,道德滑落。各位怎么看待這樣的指責?
??? 高新軍:我認為這兩方面都存在問題。從政府角度來說,在制度供給方面,面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未知領域。到底如何立法,怎樣去執行,如何使群眾逐步養成良好的遵紀守法習慣,都是巨大的挑戰。更何況各級政府官員都會按照"經濟人"假設來處理問題,因為官員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同時,在計劃經濟的"遺產"中,并沒有賦予民眾監督政府的渠道和權力。所以,無論是從政府立法管理的角度,還是從政府官員自身利益的角度,都會在食品監管方面出現問題。
??? 從民眾角度看,在這個劇烈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社會評價標準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其實,相對于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普遍貧困而言,改革開放后將錢的多少看成是成功的標志,是很自然的。這時候,人們都患有一種"金錢饑渴癥",能掙到錢,不論采取什么方法,都會是人們羨慕的對象。
??? 徐秋慧:討論食品安全問題,一般秉持兩個基本假定:一是假定商家是"有利己動機"的經濟人,二是假定他們都有機會主義傾向。當下食品安全領域暴露出的諸多問題,都同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密切相關。在倫理學者看來,損人利己是不道德的;在契約經濟學者看來,制售問題食品是違約失信。因此,人們有理由將食品安全問題歸咎為"商家誠信缺失,道德滑落".
??? 然而,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商家的機會主義行為并不是很嚴重。究其原因,是這些國家有一套嚴格的約束商家行為的制度安排,包括成文的法律制度、行政規章和不成文的風俗習慣等。在這些國家中,商家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一旦被發現,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付出高昂的代價,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
??? 何冬妮: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演化成一場道德危機,各事件中的相關企業被稱為沒有道德底線,但是,道德說教并不能解決問題。從世界范圍內看,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我國特有,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都曾出現過類似事件。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里面有政府監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業道德信用滑坡的原因,但更關鍵的問題在于體制、機制和制度。食品安全問題直接暴露出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的滯后,也反映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到位。
??? 張永:在一個道德規范的市場上,政府監管可能是多余的。但是在現在這個道德滑落的粗放型市場上,只能依賴嚴格的政府監管。
??? 中國經濟時報:法治建設與監督機制的建立不可或缺,從中國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中,各位能體會到我們在法治與監督問題上,還有哪些方面的欠缺?
??? 徐秋慧:在我國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三鹿奶粉問題不是在河北發現的,瘦肉精問題也不是在河南查出來的。幾乎所有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在非生產地被曝光的。這說明,生產企業所在地的監管部門,大都沒有依法行政,或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疏于監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者可能被企業收買了。正如一位企業家所說,監管人員**次來是檢查,第二次來就是"朋友"了。這種情形,在集體選擇經濟學中被叫做"尋租"或"腐敗".從這個角度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完善監管體系,是重要的。但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防止監管部門腐敗,提高監管效率,更為重要。如果政府沒有執法力,出臺再多的監管制度,也是徒勞。
??? 高新軍:和中國實際的市場經濟發展相比,法治與監督還是十分落后的。就法治來說,現在已經有了很多法律,但是執行很不理想。為什么?我認為與法治背后的社會力量對比有很大關系。法治建設的好壞,是與民眾的監督力量、監督機制、監督渠道密切相關的。離開了民眾的監督,僅僅談法治是不會起作用的。但中國*缺少的就是民眾組織的監督渠道、監督力量、監督機制。
??? 自由市場本身不會腐蝕道德,道德滑落證明自由市場還未建成
??? 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國際學術界都在討論"自由市場會否腐蝕道德"這個議題,中國食品安全危機的出現,可不可以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被"自由主義"腐蝕,導致道德敗壞?
??? 張永:自由市場本身不會腐蝕道德。自由市場不等于為所欲為或價格機制決定一切,而是建立在產權保護和法治基礎上的。經濟自由的衡量,法治是很重要的指標。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占便宜的動機,但法治能產生一種震懾作用,另外還有從小開始的文化道德教育。現在道德滑落,證明自由市場還沒有建設完成。
??? 徐秋慧:將商家的自利行為納入道德規范的軌道,是需要條件的。其中*主要的是社會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并能不折不扣地付諸實施。目前,中國正處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相應的市場制度安排還不健全,尤其是食品安全體系尚待完善。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食品生產經營中出現某些安全問題,有其客觀必然性。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自由市場經濟腐蝕了道德,而是市場制度不完善導致了商家行為失范。
??? 何冬妮:交換和市場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滿足個人所需,市場并不以道德為動力,但在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中,誠信是企業長期獲利的條件,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產品和企業會退出市場。從屢屢發生的有毒食品事件看,我們應當反思的是:為什么市場的退出機制失靈了,市場有沒有及時懲罰那些不誠信的企業?是不是一些地方政府代理人的"保護傘"發揮了作用?是不是市場信息機制的缺失?是不是自由競爭機制出了問題?說到底,市場是人手中的工具,是人賦予市場道德或不道德,不能把人的貪婪等同于市場不道德,也不能責怪市場放大了人的貪婪。
??? 高新軍:自由市場經濟當然有缺點。自由市場經濟強調"經濟人法則",也就是"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但是后來的經濟發展證明,在人人為自己的同時,人人也必須承擔這只"看不見的手"所造成的惡果。自由市場經濟是有競爭的市場經濟,競爭迫使人們必須講誠信,才會有持久的經濟收獲。但另一個方面是,自由市場經濟通行的是金錢決定一切,也就是貨幣法則。這就難免產生嚴重的貨幣拜物教,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自由市場經濟是有兩重性的:一方面競爭迫使人們要講誠信,有道德,有錢大家賺,這樣才可以使企業長久地運作下去,成為"百年老店";另一方面貨幣拜物教又物欲橫流,使人們為經濟利益而不擇手段。
??? 中國經濟時報:不管用什么理論來解釋市場經濟的優越與進步,但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道德譴責"的聲音非常強烈,包括在房地產領域。因此,另一種關切就出現了,即"如何填補市場經濟的道德真空".各位對此怎么看?
??? 高新軍:這種現象不光在現在的中國發生,在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歐洲和北美也同樣如此。這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產生于歐洲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在18-19世紀,就是用道德的力量來批判早期資本主義的罪惡的,而且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發育的早期,比如現在的中國,貨幣拜物教的影響非常大,人們想盡一切辦法賺錢,因為確實在市場經濟發育的早期,道德的力量非常脆弱,更何況中國人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管制下,普遍的貧困和饑餓使人們非常渴望擁有財富。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走出這個氛圍。美國走出來了,通過"進步時代",實現了從"權貴市場經濟"向"法治市場經濟"的過渡。其做法無非這么幾條:制定和嚴格執行法律;**的透明和公開;民眾參與和監督。美國人做到了,中國人也應該能夠做到。
??? 何冬妮:是不是該把食品安全危機歸咎于市場經濟的"不道德"或"道德真空"?如果說一個道德的社會是利他的或至少是不損他的,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可以達到道德目標的。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至少包括幾個重要的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信息機制以及合理有效的調控機制和市場監管機制。從這四個方面看,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也就是說,改革的不到位是市場走向壞的道德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 張永:市場價格機制是不談道德的,你買不起自然就不會賣給你。我們需要譴責的,不是用道德來譴責"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而更應該關注各種尋租、腐敗等丑陋現象,以及土地財政的尷尬政府的現實。
??? "權貴市場經濟"成攔路虎,走向"好的市場經濟"路途艱難
??? 中國經濟時報:如果把亞當·斯密的"理性人假設"置于當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環境下來考察,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在追求自身利益*大化的同時,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樣的假設?
??? 張永:這里所說的社會進步,是市場效率的*大化,是*大化靜態的市場分配效率和動態的投資生產效率。但這不涉及道德因素,所以不能完全代表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不光是經濟總體規模的發展,更是社會的合作性、和諧性。
??? 高新軍:斯密的"經濟人假設"是從"人性本惡"出發的。黑格爾也說過"惡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些都是符合實際的。事實也是如此。現在不光是社會上的普通人,就是政府官員,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要照顧,因為他們也是"經濟人",也會趨善避惡。在這種情況下,道德的力量在解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上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 那么靠什么呢?只能靠法律,而且要嚴格執法,懲處那些違背社會公德的公司和個人。這種做法在市場經濟發展早期是必須的,因為人們這時候并沒有養成遵守法律的習慣,為了快速掙錢,什么辦法都會使用的。試想一下,很多人連法律都不會去遵守,你能指望他們會對道德產生敬畏嗎?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在發展道路上的一致做法。中國既然走市場經濟的路,也就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
??? 何冬妮:"理性人假設"不等于"道德人假設","理性"是機會成本和利益*大化的權衡。亞當·斯密的"理性人假設"在暴露出問題的食品安全領域同樣成立,當人們的價值取向趨向金錢財富,當存在不合理的行業收入差距,當可以通過賄賂來為不合格的產品尋找市場或逃避懲罰時,某些企業的"理性選擇"就是做好與政府代理人的關系,在一個行業迅速謀取*大化利潤,然后很快轉戰到利潤更為豐厚的行業,而不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追求質量、創新和創立品牌。生產商不以消費者滿意為先,*后怎么能達到整個社會的進步的目標?
???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學家以前提出我們要建立"好的市場經濟",但很明顯,從當下的食品安全危機中,我們看到了"壞的市場經濟",從當前的很多跡象看,我們離"好的市場經濟"還有距離,那么要從整體上走向"好的市場經濟,中國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 張永:"好的市場經濟"是一個完整的木桶,哪塊木板都不能缺,缺了一塊就漏水了。
??? 何冬妮:走向"好的市場經濟",**需要在全社會確立并保障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而不是目前經濟總量和貨幣財富至上的價值取向。這樣不僅能為糾正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和經濟行為創造條件,能扭轉以做大總量為導向的市場格局,還能促使政府把工作的重點從經濟建設轉到社會安全和民生發展上。*關鍵的是政府轉型,因為改革和制度建設都主要取決于政府轉型。政府轉型要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為形成自由競爭、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創造好的制度環境。
??? 徐秋慧:總結應對食品安全危機的經驗教訓,要從整體上建設"好的市場經濟",關鍵是要提高企業的自律意識和強化對企業的外部約束。為此,**要在企業家中間進行道德教育,激勵商家自律,堅持守法經營,用正當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企業的道德信息數據庫,并上網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再次要建立健全對違規企業的有效懲罰機制,使它們制售問題產品得不償失。*后要強化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包括完善監管制度和依法行政,加強對商家的外部約束。此外,反對市場壟斷,尤其是權貴資本壟斷,促進競爭,也是建設"好的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
??? 高新軍:任何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都是從"權貴市場經濟"向"法治市場經濟"轉軌的。有的轉過來了,實現了良性發展;有的轉了一半,陷在"權貴市場經濟"的泥潭里無法自拔;有的拒絕轉軌,引起了國內的暴力革命。中國現在正處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我們都希望中國能夠實現和平轉軌,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