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相關專題:
???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在一塊存在鎘、鉛、鉻、鋅、銅等
??? 媒體近日曝出的重金屬鎘通過土壤污染
??? 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 記者手頭有一組公開發表于各類學術刊物上的數據:
??? --2008年發表的由中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學者聯合對湘江中下游農田土壤和
??? --浙江省政協去年11月23日召開的"構建和諧浙江、推進科學發展"專題協商會透露,該省的浙北、浙東和浙中地區因土壤污染,有近20%的農用地不能種植綠色農作物。調查顯示,浙北、浙中、浙東沿海3個區域中,屬輕度、中度與重度重金屬污染的面積分別占其總面積的38.12%、9.04%、1.61%,城郊傳統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農田都受到了較嚴重影響。
??? --河北省地質調查院對該省清苑縣及周邊的農田土壤及玉米子實進行的采樣分析顯示,研究區內土壤以重金屬鋅、銅、鉻、鉛、鎘污染*為嚴重,其中鎘污染已達顯著富集程度;農產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其中玉米子實中的重金屬鎳和鉛存在超標現象。
??? ……
???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其嚴重后果僅能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們察覺。"著名土壤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撰文指出,土壤污染是農產品不安全的源頭。據統計,我國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達200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6.在一些污灌區,土壤鎘的污染超標面積,近20年來增加了14.6%,在東南地區,汞、砷、銅、鋅等元素的超標面積占污染總面積的45.5%.
??? 一輪沒有結果的電話
??? 民以食為天,大米、蔬菜是否安全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我國農產品重金屬污染情況到底如何?對人群健康威脅有多大?政府有無防范措施?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先后電話詢問
??? 與記者相熟的一位官員私下表示,農產品重金屬污染,屬于環境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環節較多,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明確的
??? "這是個跨界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專家告訴記者,我國針對農產品和食品有兩個***的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農產品本身屬于食品,農產品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評估,既可納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范圍,也可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的范圍。但如何操作,需要進一步明確。
??? 另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采取的是不同部門分段監管的模式,大米鎘污染至少涉及環保、農業、衛生3個部門,誰來牽頭負責,也需要進一步協調。
??? 郝鳳桐說,1931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的痛痛病,是鎘環境污染導致人體慢性鎘中毒的典型案例。鎘及其化合物可以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體,長期接觸一定劑量的鎘會導致腎臟損害,進而造成骨質軟化和疏松,嚴重者*易發生病理性骨折。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還提示,慢性鎘中毒患者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損害以及腫瘤的高發。
??? 一個被忽視的課題
??? 記者查閱有關法律、法規發現,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有比較完善的規定。
??? 2006年頒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區域大氣、土壤、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認為不適宜特定農產品生產的,提出禁止生產的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第四十五條規定,"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依照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 對于農產品中重金屬的限量,GB5009和GB15201等國家標準也有明確的規定。比如,大米中鎘的限量指標不高于0.2毫克/千克、面粉不高于0.1毫克/千克、雜糧(玉米、小米、高粱、薯類不高于0.05毫克/千克。
??? 據悉,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國每年都有全國性的抽樣檢測。記者查閱近3年的檢測報告后發現,其檢測指標多為各種農藥殘留,農產品合格率很高,但沒有重金屬檢測結果。2010年,對于食用菌,國家抽檢增加了重金屬殘留指標,但報告結果比較模糊。
??? "法律有規定,限量有標準,也有檢測方法,關鍵是重視不重視的問題。"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專家說,相比于農藥殘留,因環境導致的重金屬污染農產品問題牽涉面要廣得多。比如,很多地方土壤重金屬污染,是因為開礦導致的。而礦產資源又是很多地方政府的生財之道,其直接經濟收益看得見、摸得著。至于重金屬對大米污染甚至威脅民眾健康則看不見、摸不著。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米鎘污染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食品安全的范圍。
??? "建立全國土壤質量監測網絡應是當務之急。"趙其國說,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民眾健康,應開展全國土壤質量本底調查,摸清污染底數。雖然此前進行過兩次全國性的土壤普查,但*近的一次已經過去20多年。
??? 趙其國認為,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需要進行必要的風險評估,并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其中,建立跨部門、跨學科的研究機制很有必要。國土資源、環保、農業等國家相關部門目前都在推動全國性的與土壤質量有關的調查,但各部門側重點不同,缺乏統一協調與整合。作為所有研究的*終目標,保護人的健康更需要環境、資源、土壤、植物(農作物、食品、疾病控制、醫學臨床等多個學科的共同參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