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本報2010年12月31日訊(記者 邢振宇 實習生 趙軍光 省城超市里
行業監管
鱈魚銷售掐頭去尾是真是假專家難辨
市場上鱈魚名目繁多如何辨別真偽?歷城區工商分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市民如果懷疑鱈魚有假,可以向12315舉報,他們將會根據相關規定,責令涉事商家限期提供進貨渠道等相關憑證,以此來檢查真偽。該負責人還說,目前他們只能通過肉眼辨別整條鱈魚的真偽,對魚塊或魚片還無法辨別。 記者隨即采訪了省、市質監局食品檢測中心,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從未接到過關于某種魚是真是假的鑒定,國家在鱈魚真偽鑒定上也沒有相關標準,所以他們還無法進行檢測。和質監部門一樣,省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一位負責人也表示,國家在這方面還沒有鑒定標準,他們只能通過檢測脂肪等指標的含量看真假鱈魚的不同。 據了解,河南省農科院化驗室曾對市場上的部分龍鱈魚(俗稱油魚脂肪含量進行了檢測,送檢的樣品脂肪含量高達18.16%,而真正的銀鱈魚脂肪含量應在5%以下。 據專家介紹,油魚的學名叫異鱗蛇鯖,含有人體不能消化的蠟脂。部分人食用后會累積于直腸,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油魚與鱈魚外形近似,只有通過一系列外觀指標和油脂含量才可以區分。鱈魚的魚段皮呈白色或灰白色,色淡,肉質細膩;油魚的皮為灰黑色,色深,有網格狀,肉質較硬且粗糙。 據國家水產品檢測中心一位負責人介紹,市場上賣的鱈魚多數都不是整魚,頭尾和鰭都被去掉,甚至連魚鱗也刮掉了,別說是普通消費者,就是有關專家也很難憑肉眼辨別真偽。該負責人表示,海產品相關領域的監測體系幾乎是一片空白,不僅執法部門面臨尷尬,市民維權也無章可循。針對當前的情況,國家應盡快建立主要海產品的數據庫和識別系統,幫助有關部門迅速鑒別產品真偽和質量品質。 本報記者 邢振宇
市民感受
吃了假鱈魚鬧腹瀉還以為是過敏呢
近日,記者在歷下大潤發超市門口隨機采訪了十幾位市民,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有假鱈魚一說,正在超市選購鱈魚的市民馬先生說,平時經常給兒子買鱈魚吃,有時孩子腹瀉也沒有當回事,更沒有想過與鱈魚有關。 在省城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翟先生聞聽鱈魚有假之后說,“怪不得有一次吃了以后就鬧肚子,當時還以為對鱈魚過敏,從那以后再也沒敢吃過。”據了解,去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消費者投訴食用“鱈魚”后出現腹瀉。 2007年初,香港一超市將油魚冒充鱈魚出售,導致多名消費者腹瀉。為此,香港下文建議所有進口商將棘鱗蛇鯖、異鱗蛇鯖的俗名定為“蠟油魚”,不可使用“鱈魚”等俗稱。歐美多個國家也出臺公告,不建議食用或禁止食用油魚。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