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一、創新背景
1、蘋果收益在農業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據統計,威海水果的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30%,高于糧食、油料、蔬菜和中藥材,三分天下有其一。
2、蘋果是威海市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10年威海水果產量105萬噸,其中蘋果85.7萬噸,占81.6%。蘋果收入達到37.6億元,全市每個農業人口平均2800元。在許多內陸鎮、村,蘋果就是農民的“搖錢樹”。由于品質好,品牌響、蘋果對增收的拉動也愈發明顯。有“威海蘋果**村”之稱的環翠區橋頭鎮碑魯村,全村523戶,1300人,有蘋果1680畝,占耕地的84%,380戶果農戶均4.4畝。2010年總產6720噸,比去年增加320噸,總收入376.3萬元,凈收入3091萬元,增加1267萬元,平均每畝凈收入1.8萬元,增加7540元,平均每戶果農凈收入8.1萬元,增加3.3萬元,有一半的戶在10萬元以上,有十幾戶超過20萬元,推動全村人均增收23780元,比去年增加9750元。在該村,家庭存款金額達到二、三十萬元的比比皆是。
3、蘋果收益較高且相對穩定,始終對農民增收發揮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據市委政調室對威海14種農作物畝純收入的調查:冬暖大棚蔬菜15652元,大棚草莓11333元,櫻桃7640元,蘋果5129元,葡萄4637元,大姜3239元,簡易素菜大棚2777元,芋頭982元,西洋參527元,花生434元,地瓜427元,玉米324元,大豆185元,小麥98元。除設施栽培外,蘋果位居收益第2位,是農業中*高效作物之一。相對于設施栽培的高投入、高風險,以及部分特色產業的市場不成熟、銷售不穩定,蘋果具有投入少、風險小、收益穩定等優勢。因此,多年來蘋果一直是威海市發展*穩定、收益*穩定的農業產業。
威海發展蘋果的優勢條件
1、自然條件優越。威海地理位置獨特,十分適宜蘋果的栽培,所轄各市區全部為農業部確定的國家優勢蘋果栽培區。轄區內除城中村及個別沿海村、海島村外,幾乎所有鎮村都有栽植。2007年“威海蘋果”、 2009年“榮成蘋果”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果品品質好。主栽品種紅富士果皮薄、色澤艷、果形正、果肉脆、汁液豐、口感爽等特點而名揚天下。相對陜西、山西等地,威海市蘋果果皮細膩、紅暈艷亮,果汁豐富,口感脆爽,個頭更大。
3、技術水平高。威海果業栽培歷史悠久,歷史積淀豐厚。憑借整形修剪、幼樹豐產、壁蜂授粉、蘋果套袋等技術的研發、應用,以及紅將軍、早生富士、珊夏等蘋果新品種的引進試栽,成為國內蘋果生產技術*先進地區之一。
4.國際競爭力強。據調查,威海蘋果每公斤生產成本在1.1元左右,為法國、美國、智利等國的1/7到1/4,成本優勢明顯。隨著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的增強、蘋果非疫區體系的完善,威海蘋果質量越來越得到國際市場認可,出口量快速擴大。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出口低迷的情況下,2008年出口8.02萬噸,創匯5490.61萬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3.8%和42%。
(三蘋果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威海蘋果生產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一高三低”。
一高:生產成本高。盡管在國際市場中具有明顯的成本、價格優勢,但隨著國內農資、勞動力價格的快速上漲,生產成本相應提高。對榮成、文登、環翠34戶約300畝中等管理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蘋果園調查表明,目前畝均成本為3431.77元,比3年前上漲近35%,比全省平均成本也要高5.6%。
三低:一是優質果率低。由于郁閉園的大量存在,常迫使果農不得不在田間“跪著”實施追肥、打藥、修剪、摘果、轉葉等勞動,作業環境惡劣;導致通風透光不良,著色差,風味淡。通過對橋頭、埠柳、崖子等重點鎮中上等管理水平紅富士蘋果園調查, 85mm以上標準果(也可認為出口果標準占15%左右,80mm—85mm標準果占35%,75mm—80mm占35%,75mm以下果占15%。二是產后處理水平低。美國水果總投入3成用于采摘前,7成用于產后加工。威海氣調貯藏能力僅占鮮食蘋果產量的39.7%,采收、貯藏、加工處理、運輸等環節處理不到位都嚴重降低到蘋果質量。三是產業化程度低。果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數量不足,對果農的帶動力弱,超過70%的果農沒有進入產業化合作體系中,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二、成果的創新性
1、通過對郁閉園改造提升老果園。試驗示范表明,通過推行郁閉園改造、組合紡錘體整形、機械化管理等十項先進生產技術,使畝枝量由18—25萬條調整為9—12萬條,覆蓋率由90%多調整為80%-85%,畝產量2500-3000公斤,優質果率達到80%以上。今年直徑85厘米以上的紅富士每斤3.5元以上,比去年高1.2元以上,其中全紅的4.5元以上,比去年高1.5元;80厘米以上混級3元,比去年高1元;75厘米、70厘米以上的為2.5元、1.8元,分別高0.8元、0.6元,各個等級之間的差距比去年拉的更大,充分體現了優質優價的特點。蘋果全部達到無公害標準。風味、口感更好。
2、采取現代栽培模式發展新果園。主要是推行矮化的優良品種,同時采取寬行、密株、架勢栽培技術。榮成滕家鎮鮑村通過推行現代栽培模式發展“三優富士”500畝,株距1米,行距3.5米,每畝200株左右,2007年結果,2008年畝產2000斤,2009年產6000斤,此后畝產可穩定在6000斤以上,優質果率達到85%以上。去年以每斤3元被全部收購,今年又以每斤3.2元被全部提前訂購。近幾年全部采用現代栽培模式發展新果園1.8萬畝,其中僅2010年就發展了1.5萬畝,準備3-5年內再發展10萬畝。
3、實行無袋化栽培節約生產成本。目前威海蘋果生產中普遍采用套袋技術,每畝紙袋費用622.1元,套袋、摘袋人工費用388.0元,套袋總費用1010.1元,約占總成本的30%。在日本,蘋果套袋面積已減少到20%,韓國已基本不套袋。如果全部實行無袋化栽培,生產成本能減少1/3,全市每年可節支增收3億元。
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2010年水果面積為70.67萬畝,其中蘋果53.6萬畝,占75.8%;水果產量105萬噸,其中蘋果85.7萬噸,占81.6%。水果收入46億元,其中蘋果收入達到37.6億元,全市農業人口人均水果收入3480元,蘋果收入2800元,水果收入占農民收入的1/3。實施蘋果提質增效工程后,蘋果的面積、產量與收入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長4.7%、29%和56.4%,在產量增幅不到30%的情況下,收入增幅卻達到了67%。
目前全市郁閉改造的示范園和輻射帶動園的總面積達到26.24萬畝,總產量達到70萬噸,總產值32億元。改造后的郁閉園優質果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果農因技術改造而增加的收入平均每畝在1800元以上,新增產值5.24億元,40萬畝全部改造后年可增加收入10億元。蘋果生產的高效益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蘋果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和農民增收的依靠。
2、生態效益。蘋果郁閉園改造后,蘋果產量影響較小,而蘋果的規格、色澤、含糖量明顯提高,優質果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無袋果糖度16.2比有袋果糖度增加1.7%,風味良好,口感明顯好轉。改造后果園果園覆蓋率84%,修剪后畝枝量11.3萬條。實行生草制涵養了土壤水源,改善了勞動環境,提高了勞動效率,減少了果袋、勞力、農藥和化肥的投入,降低了環境、土壤和地下水等污染,也為機械化作業創造了條件,生態效益顯著。
3、社會效益。11月20日,威海市農業局組織的“韓孚杯·威海市首屆蘋果擂臺賽”是蘋果提質擴量增效工程的一次大檢閱,果農比蘋果,專家評蘋果,市民嘗蘋果,場面熱鬧非凡。果農和技術人員競相登臺來交流種植經驗,宣傳自己的產品,讓廣大果農開闊了眼界,增強了科技意識和品牌意識。很多果農說:種了一輩子蘋果,沒想到可以這么種,沒想到這么種的蘋果既好看又好吃。擂臺賽還邀請了中央、省、市等很多媒體參加,對宣傳蘋果品牌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獲得擂臺賽獎杯和一萬元特等大獎的榮成市蔭子鎮馬家嶺村果農張永鼎,今年10畝果園收入30多萬元,賽后聯系他訂購蘋果的電話不斷,邀請到他果園參觀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可以說,蘋果提質擴量增效工程已經引起全市果農共鳴。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