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張皓在對
小學生調查蘑菇被熒光劑污染事件引關注 工商部門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其調查不具科學性———
“我的試驗方法是科學的,而且我的調查報告里從沒出現過‘九成’這個說法。”昨晚,
■回應媒體:
“九成鮮蘑被漂白”說法有誤
這兩天,張皓已經成為學校里的名人,媒體、網絡對于他獨立完成的《熒光增白劑在食用菌中存在情況的調查與研究》進行了很多報道。
昨晚8點,張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著說:“媒體現在傳得*多的是‘九成蘑菇被漂白’,可我的試驗報告里根本沒有這個結論。”張皓說,通過半年多的調查實驗,他得出的研究結論是“鮮食用菌不同程度地使用過熒光增白劑浸泡”,以及“部分包裝材料上殘留的熒光增白劑較嚴重,沾染到食用菌上”等六條。
■回應工商:
試驗方法是科學的
“我看到昨天有媒體報道稱工商部門說我的試驗和調查結果不具有科學性,我感覺有點兒委屈,我的試驗方法是科學的。”張皓說,他的試驗是根據四川省公布的地方標準DB51/T907-2009《熒光增白劑檢測方法》進行的,之所以根據這個標準,是因為我國目前沒有針對熒光增白劑的相關食品安全檢測的國家標準。
“在試驗中不足的是我只是一個小學生,不能像大的研究機構那樣大批量購買試驗樣品,但我在調查的基礎上選取了16種不同的樣品進行檢測,提醒人們關注食用菌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這個現象。”張皓說,通過這幾天媒體的報道,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食用菌受污染的事實,這也是他進行檢測的初衷。
■關于試驗:
研究過程歷時半年
張皓說,*早提出蘑菇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疑問,是一次和媽媽在燒烤店吃飯,媽媽不讓他點*愛吃的烤蘑菇,說很多蘑菇是被熒光增白劑泡過的,對人體有害。“我特別想知道到底是不是這樣,媽媽就鼓勵我自己調查一下。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的劉建華老師,她指導我查閱資料和做開題報告,后來父母幫我聯系了農大的專家和實驗室。”
試驗開始后,張皓和媽媽用了兩天時間,開車去了5家超市、菜市場和批發市場,花了200多元買了16種食用菌樣品。“我買的食用菌有金針菇、草菇、平菇、香菇等等,都是經過調查人們平時食用率較高的食用菌。”張皓說。
每次進行研究試驗都需要用課余時間來做,在這期間,張皓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試驗上。在實驗室里,張皓也經歷了不少小“坎坷”,但這些都為他帶來收獲。“因為要借用農大的實驗室,我的試驗計劃**完成,但是家人前**出去玩用了照相機,我在試驗前也沒檢查相機的電量,做到一半相機就沒電了。這個低級錯誤,使**的試驗分為了兩天做。”張皓說,他平時就有丟三落四的缺點,這次又給了他一個教訓,以后做事情要細致,事前要把問題想全面。
■家長擔憂:
過多關注會否帶來負面影響
這幾天,張皓的媽媽王女士一直在回避媒體對她的詢問。“我不想這件事為張皓帶來負面影響,打擊他科學研究的熱情,所以在和他交流這件事的時候,我們一直給孩子傳達正面的信息,告訴他大人的關注說明他的研究是有價值的。”
王女士說,張皓從小就對自然界和科學有很大的熱情,“當他一出現研究精神的小火苗時,我們就對他的每一個想法進行鼓勵,盡可能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想法。”現在,張皓即將面臨小升初,他的精力將更多地投入學習。“但是無論什么時候,他有好的想法我們都會鼓勵他,讓他自己去實現。”
■老師提醒:
希望社會客觀對待孩子的研究
作為張皓的輔導老師,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的劉建華老師一直在為張皓的調查研究提供各種幫助。“孩子的出發點是從試驗、研究中體會科學的魅力,從而喜愛科學、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劉老師說,“希望社會客觀對待孩子的調查研究報告,并多關注孩子的科研精神,鼓勵他們繼續鉆研下去。”
【相關閱讀】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