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 這是一瓶0.75升裝的1982年產拉菲葡萄酒在中國拍出的
??? 與此相伴的是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酒莊、酒窖、體驗店,來自全球的葡萄酒在此匯集,種類繁多令你目不暇接。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谷,智利阿空加瓜谷……這些精美的紅酒,讓人感到幾乎在環游世界。
??? 然而且慢,當你在這陌生的葡萄酒世界中尋找新奇的時候,這個行業中潛藏的陷阱,或許早已在不遠處等著你了。
??? 混沌初開
??? “葡萄酒不是工業產品,葡萄酒是一種文化。”面對記者,佰釀酒窖負責人朱鋒不無遺憾地說,“但現在葡萄酒被一些人搞得很亂。”
??? 在做進口葡萄酒以前,朱鋒是一家國內知名白酒廠家的一級經銷商。為什么不做國產葡萄酒呢?朱鋒舉了一個例子:2010年3月,他在某超市看到一瓶國產品牌干紅,標簽上寫的是“1991年產”,賣價竟然只要38元!“我的天!快20年的酒只賣38元,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刨去超市25%~30%的入場費、廠商推廣運輸銷售的費用,這點錢連這20年的倉儲費都不夠!”
??? 曾經,憑借工業化生產、低價格、品牌集中度高等優勢,國產葡萄酒將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壓縮到不足8%.不過,由于國內葡萄酒業發展歷史較短,行業標準混亂。而國外葡萄酒業歷史悠久,有著嚴格的立法和行業規范。真正懂酒的人,自然傾向于進口葡萄酒。
??? 隨著中國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對葡萄酒認識的加深,進口葡萄酒卷土重來。2008年,進口葡萄酒份額已經占據了整個中國市場的15%,較過去翻了一番!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年和2009年,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法國波爾多的葡萄酒出口量連續下降了16%和14%,唯獨對中國的出口量持續逆市上升,兩年分別增長了62%和97%!
??? 進口葡萄酒的爆發期到了!看到這個商機的不僅只有朱鋒,以銷售進口葡萄酒為主的酒窖開始遍布全國。在溫州等民間資本活躍的地區,大量的熱錢涌入甚至形成了“葡萄酒酒窖一條街”的盛況。
??? 但繁榮只是市場的表象。在蜂擁而上的喧囂浮華背后,朱鋒驀然發現,那些他當初所珍視的進口葡萄酒的優點--嚴謹規范的市場、醇厚悠長的文化積淀,已經迷失在混沌中。
??? 無知即力量
??? 進口葡萄酒是如何“亂”起來的?對于葡萄酒知識的匱乏,是其*大的根源。
??? 朱鋒就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去拜訪一個朋友,這位熱情的朋友無論如何也要他嘗一嘗自己剛得到的**葡萄酒--一瓶“八年陳釀”!聽到這句話,朱鋒簡直是哭笑不得。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即使是同一個葡萄園,不同年份出產的葡萄也各有不同,從而使得不同年份的葡萄酒各具特色,并不是越陳越好,“×年陳釀”更不可能成為賣點,這擺明了是不懂行的商家在拿賣白酒的方法賣葡萄酒。
??? 事實上,外行正與日俱增。某業內人士表示,*近新入行的進口紅酒商人背景五花八門,做地產的、做建材的、做廚具的、做紡織的……“反正覺得這個市場好,又沒有硬性的門檻,只要有點錢,都跑來做。”
??? 外行人來做會不會有風險?朱鋒坦言,缺乏專業知識的新酒商如果運氣不好,很可能“死得很快”.但是,“不懂也有不懂的好處。”如此多的新手在這個行業中前仆后繼,自然是另有玄機。
??? 這還得從市場的另一方力量--消費者說起。作為一種**專業性和文化味的酒類,不懂葡萄酒的商家卻很清楚:比起自己,消費者更不懂!
??? 據調查,目前的葡萄酒消費者中,大概只有15%左右的人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類型的葡萄酒,不同產地的葡萄酒大致有什么特點--而這還只是選購葡萄酒*基本的要求。超過85%的消費者對于葡萄酒的專業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這就讓酒商們有了施展拳腳的廣闊空間。
??? 對于那些正經做事的酒商來說,消費者的懵懂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教育消費者、培養市場。但對于那部分“剛入行、不懂行”的酒商而言,他們的目的僅僅是追逐暴利。而現在,暴利的機會來了!
??? 既然消費者不懂,那他們選酒的依據是什么呢?價格!那些對進口葡萄酒缺乏常識的消費者普遍相信“錢能識貨”、“便宜無好貨”.因此,要想酒好賣,**就得把價標高。濟南一位葡萄酒經銷商就表示:“葡萄酒價格隨便怎么定都行,反正消費者不買對的,只買貴的。一樣的酒,你賣幾十塊錢可能沒人要;標價改成一兩百以后,反而能賣得好!”
??? 賣包裝,這是不良酒商忽悠消費者的另一招。本來,進口葡萄酒根本沒有盒裝的,但中國消費者偏偏喜歡華麗的外包裝,還發展出了“木盒裝的酒比紙盒裝的酒好”的怪異理論。因此,“酒商只要將酒放進產自深圳的大批成本只有幾塊錢的木盒中,價格就可以翻番,本來賣100元、200元的酒轉眼就變成了200元、400元,好多地方都這么干,完全是行業的潛規則!”北京名品世家酒業連鎖總裁金煒對此頗感憤慨。
??? 如此幾番加價下來,一瓶非常普通的進口葡萄酒陡然就有了數倍的暴利。
??? 原瓶進口的貓膩
??? 如果你對葡萄酒還有一些興趣,卻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葡萄酒的相關知識,只是從朋友的口耳相傳或媒體上的只言片語中了解了一些零散的概念,那么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目前*主流的進口葡萄酒消費者。
??? 對于這樣的消費者,朱鋒有一個“很不厚道”的描述:“前段時間媒體上常說智利出的葡萄酒好,大家就都覺得好,結果一問他們智利三大酒莊是哪三家,沒一個說得出來。”這樣的消費者和“貴就是好”的消費者本質上差別不大,但要忽悠他們,商家還需要一些概念,比如“原瓶進口”.
??? 按商家的說法,他們的酒都是從國外的酒莊“原瓶進口”,自然保持了進口葡萄酒原有的高品質,**物有所值。事實真的如此嗎?
??? “原瓶進口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金煒介紹說,目前國內所謂的“原瓶進口”,其實包含3種模式:一是莊園酒,這種酒必須用莊園自己的葡萄釀造并在莊園灌裝;二是莊園灌裝原瓶進口,表示這種酒在莊園出產并灌裝;三是普通原瓶進口,只要求在我國關外灌裝,而不強求在原產地。而這第三種原瓶進口,正是*大的貓膩所在。
??? 由于第三種原瓶進口只要求在中國境外灌裝,有不少酒商便打起了保稅區的主意。目前,國內不少保稅區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國際分裝中心”.酒商把進口葡萄酒運到這些保稅區,法律上講依然屬于“關外灌裝”,自然也就是“原瓶進口”了。
??? 算上原酒和瓶裝酒的稅差、工人和酒瓶的成本等因素,酒商“關外境內”灌裝的成本降低幅度在20%~40%之間。
??? 從理論上講,在原產地灌裝還是在中國境內灌裝,對葡萄酒本身品質影響并不大。但事實上,大酒莊的好酒根本不會采用這種方式出口,這么做的只有對成本特別敏感的小酒商。而葡萄酒對于保存和運輸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采取“關外境內”灌裝的小酒商為了節省成本,其運輸條件基本難以達到標準,從而對酒的質量造成損害。
??? 那么,是否在國外灌裝的原瓶進口就一定可靠呢?這也不盡然。朱鋒介紹說,一些葡萄酒雖然的確是在國外灌裝,但酒卻是不良酒商根據國內需求隨便找的劣質酒,“可能都是些爛葡萄釀的,也沒有用橡木桶發酵,只是在發酵的水泥池子里丟一些碎橡木條。”這樣的酒每瓶成本不超過1歐元,運回國內還是200~300元的高價,利潤高達20~30倍,反而比“關外境內”灌裝更為惡劣。
??? 原產地迷局
??? 強調原瓶進口,是因為葡萄酒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產品,產地屬性非常明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酒莊對于葡萄酒的價值影響巨大。然而,基于消費者缺乏相關知識,國家又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在原產地上做手腳、貍貓換太子的事件也在進口葡萄酒業內層出不窮。
??? 朱鋒告訴記者,他就知道有個同行曾跑到澳大利亞選了一家小酒莊,選定后卻要求那家酒莊把酒標上的產地改成法國,瓶身上的所有標識也都改為法文。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把150元價位的澳大利亞葡萄酒賣到250元,還特別暢銷。
??? 起初,澳大利亞人還搞不懂為什么,因為在他們看來,不同產地的酒各有特色,消費者是各取所需。后來他們才明白,法國葡萄酒在中國名氣大,容易賣高價,也更好銷。“好多外國人都覺得中國的酒商就是亂來,因為偽造產地在他們那里都是違法的事。”
??? 既然不良酒商可以在國外偽造產地,那么把這項業務搬到成本更低、缺乏監管的國內那更是順理成章了。曾有記者調查過河北昌黎一家灌裝廠,業務員告訴記者:“你打算灌裝成哪個國家的?法國、西班牙、智利還是澳大利亞?完全根據的你需要,保證跟原瓶進口的一模一樣。”
??? “*惡劣的情況是,根本就不用外國的酒,而是用中國本土的葡萄酒,就在酒標上做一堆洋文,就拿出來忽悠消費者。”金煒表示,這種*低劣的造假連報關單都拿不出來,一查就能查出問題,“完全是*爛的酒。”
??? 其實,決定葡萄酒價值的,并不僅僅是出產的國家,同一個國家內,不同產區、不同年份的酒都價值各異,也各有特色;而諸如法國、美國、澳大利亞、智利等葡萄酒出口大國,也均有各自的優質產區。
??? 以久負盛名的葡萄酒之鄉法國為例,法國本土的葡萄酒,也分為法定產區葡萄酒(AOC、優良地區餐酒、地區餐酒、普通餐酒四個等級。而在法定產區葡萄酒當中,又遵循“產區越小、品質越高”的原則,再度細分為若干個等級。
??? 例如,波爾多產區是著名的法定產區,但在AOC級別中,標注為波爾多的僅僅是*低級的AOC酒。上梅道克則是波爾多產區下轄的一個較小的產區,標注為上梅道克的AOC酒就比標注為波爾多的級別更高;而倘若酒標標注為波依拉克(上梅道克產區的一個村,其級別則更高。***的葡萄酒則干脆直接標注酒莊的名字,比如舉世聞名的拉菲莊園。
??? “AOC就像是葡萄酒的GPS定位系統。”金煒表示,類似AOC之類嚴格的分級制度有利于消費者準確地辨識葡萄酒的產地和優劣,盡管不良酒商也可以更換酒標,但只要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的海關通關碼進行查驗,通常都能找出破綻。此外,由于瓶塞造假相對困難,對比酒標和酒瓶的瓶塞是否吻合,也是拒絕忽悠的一個好辦法。
??? 前路漫漫
??? “其實,今天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的混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必然。”朱鋒認為,狂躁的資本在需要大量知識積累和文化積淀的行業里猛突亂撞,自然亂象紛呈。朱鋒和金煒都表示,進口葡萄酒市場急需規范,哪怕由一個行業管理機關出面制定一個行業法規,都能夠對目前的市場亂象起到明顯的遏制效果。
??? 不過,比訂立法規更重要的,在于對市場培養。盡管中國號稱有著數千年的酒文化,但實際上,中國消費者還沒有習慣真正把葡萄酒當作一種文化產品來看待。而如果消費者不能得到品味、評鑒葡萄酒的樂趣,不清楚自己喜歡何種葡萄酒,不知道這種葡萄酒背后有著怎樣的特性,進口葡萄酒就很難真正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
??? 在這方面,進口葡萄酒漫長的歷史和繁復的知識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朱鋒坦言,自己雖然已經研究了十年葡萄酒文化,但和真正的行家比起來,也不過就是入了門。而要幫助消費者突破這層障礙,酒商就必須要在培育市場上多下功夫,對消費者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培訓。
??? 然而,這個市場的培育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市場真正火起來大概還需要3年。”朱鋒說,“但要說到讓消費者了解和接受葡萄酒文化,恐怕需要的時間會長得多。”
【相關閱讀】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