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 追溯體系建設,廣東走在全國前列,但規定實施20多天來,落實仍未到位
今年10月1日起,《廣東省食用農產品標識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按照規定,超市、肉菜市場乃至批發市場出售肉菜 水果時,應該同時出示產品的“身份證”,標注其產地、 生產日期等信息;然而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受種種現實條件制約,這一規定實施起來頗為艱難。
新政要求農產品可追溯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公眾關注起“農產品追溯制度”。然而在中國農業數千年來形成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下,產地追溯十分困難;國內消費者購買肉菜時,也*少過問產品來源。
廣東省的“農產品標識制度”在此背景下誕生。新政于7月31日通過省政府常務會議表決,10月就鋪開實施,各方意見如此一致與迫切,實屬鮮見。
新規定涵蓋了糧食、蔬菜、水果、干果、竹筍、畜禽、肉品、奶、蛋、蜂蜜、水產品及食用菌等農產品,基本覆蓋市民餐桌,對標識的要求則幾乎趕上工業的水平:除名稱、產地、生產或銷售人聯系方式外,還需有收獲(漁獲、宰殺的日期,凡使用保鮮劑、添加劑、防腐劑的必須標明。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食用農產品的“身份證”串起了生產、經營的檔案,構成“追溯的鏈條”。
新政的出臺,使廣東在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上走到全國前列。
初期暫未大規模執罰
盡管《規定》賦予農業部門和工商部門相應的執罰權,但據記者了解,由于新政推行初期面臨較多困難,主管部門尚未進行大規模的執罰。
天河區城郊菜農陳伯對記者表示,雖然聽說“賣菜要做一份證件”,但收購商并沒有提出這類要求。“市面上賣芥菜都說是水東芥,有多少是真的?”記者昨日走訪廣州多家超市和大小型肉菜市場,發現除了部分帶包裝的“牌子貨”外,多數零售農產品并未按規定標識。
省農業廳負責人稱,目前的工作重點抓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規模化生產企業,希望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至于散戶的問題,則要求銷售環節的收購商來負責標識,做好檔案的銜接。”
先行者廣州落后于湛江
說起農產品“身份證”,廣州市其實“先行一步”———2004年,廣州在全國**實施《食用產品標識規范》,要求食用農產品必須有相應標識。然而5年過去了,新政規定的“十一”大限也過了,廣州市面的農產品依然沒用上“身份證”。
如今,廣州被湛江超越。據了解,湛江現已成功對農貿市場進行標識試點:赤坎百園市場為所有檔口發放統一規格的標識牌,用綠、藍、紅三色區分種植類、水產類和禽畜類產品,每張牌可以填寫4種農產品的信息,市民買肉菜時一眼可知產品的來源、生產日期和單價等。湛江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全市建制鎮以上的農貿市場在11月底前都將建立標識制度。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