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剛剛過去的8月,股市震蕩,頻繁上演暴跌;但豬市卻以兩三天漲一角的上行曲線連創新高,到昨日, 生豬收購價達到6.5元,批發價8.5元,而市場上的肉價自然水漲船高,標上了11元的價簽,有些甚至到了12元。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 豬肉消費的淡季,肉價會保持在年內的較低水平,今年為什么出現淡季上漲?記者走訪了生豬生產的各個環節和有關的部門去尋找答案。
肉價竟在淡季上漲
“今年怪了,在淡季肉還一個勁地漲價。”昨天,在五泉肉菜市場,沈阿姨以每斤11元的價格稱了3斤豬肉。據她講,一個月前,豬肉的價格是每斤9.5元,而在兩個月前,價格為9元。
“往年的七、八月份,因為天熱的緣故,都是豬肉消費的淡季,肉價會保持在年內的較低水平。但今年不知道為啥,*熱的七、八月份,肉價一個勁地往上漲。”說這番話的是市場內的經營戶。據他們說,今年上半年,肉價一直在下跌,*低谷出現在5月中下旬,大肉零售價跌到8元大關,標上了7.5元的*低價。但從6月10日開始,肉價緩慢回調,并在公認的消費淡季逆勢上漲。
近期外地人來甘肅收豬
要弄清大肉的價格走勢,必須得去批發市場看看。蘭州東部大肉批發市場是我市兩大豬肉批發市場之一,蘭州人每天吃的鮮肉有多一半來自這個市場。昨天,這里的大肉批發價為8.3—8.5元,批發量為600頭左右。該市場林經理告訴記者,批發價確實是漲了,但批發量沒變。“*近兩周來,批發價基本上是兩三天漲一角。”
據林經理介紹,蘭州作為省會城市,并不是一個生豬產區,而是銷區。蘭州的豬肉60%來自武威,30%來自白銀,只有10%左右來自周邊縣區。*近,經常有陜西的客商來甘肅大批量地收購毛豬,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本地肉價的上漲。“現在的市場已經是全國大流通,價格行情非常透明,如果哪個省的豬價相對較低,就會有外省的客商蜂擁而至,*終全國的價格也就沒有了地域差別。”
原因:凍肉儲備導致本輪漲價?
在采訪中,有多位不愿在媒體公開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是凍豬肉的儲備導致了本輪漲價。記者隨后也從有關部門查到了一些歷史數據:6月10日,我市的鮮肉批發均價和零售均價分別為5.7元、7.9元;6月17日分別為6元、8.7元;6月24日分別為6.3元、8.8元;7月1日為6.9元、9元。大肉批發價和零售價上漲的原因自然是生豬收購價的上漲。據了解,6月10日我市的生豬收購價為4.5元,而7月1日的價格是5.1元,昨天的*新價格為6.5元。
“6月13日國家啟動了國產凍豬肉的收儲工作,肉價逐漸上行。到7月份后穩定了一段時間,之后又開始緩慢上漲。”這位業內人士的說法跟我們了解到的歷史數據基本吻合。
據了解,6月份的生豬收購價一度跌破了養殖戶的盈虧平衡點,6月下旬,我省決定從7月份開始啟動為期一年的省級凍肉儲備,分別在蘭州、天水、張掖、武威、平涼5市儲存2000噸凍肉。榆中和平的生豬養殖戶告訴記者,在收儲凍肉的消息傳出后,豬價就開始上漲。但上漲這么快,他們同樣感到意外。“以往豬價的輪回都是兩三年一個周期,像今年這樣一年之內呈現出冰火兩重天,還真是沒遇到過。”
期待:健全肉價調控體系
按理說,豬價上漲,養殖戶應該高興才對,但他們竟然充滿擔憂:不知道這種行情還能持續多久,不知道下一輪的大跌什么時候來臨,更不知道到那時他們能不能堅持得住?而眼下,*讓他們后悔的是,雖然目前的價格不錯,但他們沒有多少生豬出欄。“因為上半年豬價跌得太厲害了,賠得太多,誰也不敢多養。有些養殖戶甚至連母豬都殺了。”
看來,價格上漲本身已經說明了供需關系出現失衡。而現在的問題是,隨著中秋、國慶兩節的臨近,豬肉將進入消費旺季,市民擔心肉價還會再漲也不無道理。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不管是養殖戶、經營戶還是消費者,都期盼肉價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讓養殖戶不擔心賠本,讓消費者不擔心高價格。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健全的價格調控體系外,還需要通過生豬養殖的產業化,按照預測的市場需求量來調控生產經營規模,*大限度地實現市場供求平衡,保持肉價相對穩定。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