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任羽中) 奶精、 雞精、 牛肉精……市場上標榜自己是部分原料 濃縮精華的產品越來越多,可實際上很多標以“雞精”、“奶精”、“牛肉精”的產品根本不含什么“雞”、“奶”、“牛肉”等成分,有些甚至就是 化學合成產品。市消保委昨天透露,中消協日前對“精”類產品進行了 調查,發現“精”類產品存在 虛假宣傳的嫌疑。
據了解,消保部門對“雞精”、“奶精”等產品進行了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宣傳水分多多。比如,一些品牌的雞精產品絲毫不含雞的成分,而是用食鹽、淀粉做成的,卻在包裝上使用醒目的雞形象做宣傳。有關專家指出,雞精調味料應是用味精、食鹽、增鮮劑、雞肉和雞骨的粉末和濃縮抽取物等制成的有雞的鮮香味的復合調味料。但由于目前我國沒有關于雞精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僅有一個企業參照執行且程度不一的行業標準,因此究竟什么成分能代表雞、雞的成分所占比例多少才算“精”,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說法。
而奶精則是真正的無奶之“精”。據調查,奶精實際上是植脂末,植脂末又稱粉末油脂、奶精、脂肪粉,是以精煉氫化植物油和多種食品輔料為原料,經調配、乳化、殺菌、噴霧干燥而成,其主要成分仍是氫化植物油。雖然該產品用于各種食品中可提高營養價值、改善口感,但在制作過程中沒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可見,“奶精”完全是生產企業包裝出來的概念。
從此次調查看,市場上冠以“A精”、“B精”的產品大多存在以下問題:沒有部門能說清“精”類產品是否應該含有“A”、“B”成分以及“A”、“B”成分的比例占到多少才算“精”;部分產品在包裝上也沒有標明“A”精、“B”精的具體含量,可相關產品的商品名卻一致。
消保部門為此指出,食品調味品動輒冠以“精”的做法,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利。因此,呼吁有關部門加強對食品調味品名稱的管理,對其商品名表述、包裝、用途說明等做出科學的規定。同時也提醒消費者,在選擇時以商品成分配方表所列成分作為選擇依據,不要被包裝上的“A精”、“B精”所迷惑。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