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對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從7個方面進行了部署,引人關注的是,“確保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靠政策成功地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實現了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199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12億噸,創歷史*高水平。但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全國糧食總產量出現連續5年下降,2003年總產量跌至4.31億噸。糧食減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亂占耕地建開發區、園區是一個,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農業結構調整,把調整結構與糧食生產對立起來,一時間,減少“糧食”種植面積成了農業結構調整的代名詞,致使一些地方糧食播種面積大幅減少。
近幾年,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成為必然。于是,各種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各地展開。土地流轉是規模化經營的必然趨勢,但關鍵問題是,流轉的土地用來干什么。
中央電視臺11月11日焦點訪談節目報道的“變了味的土地流轉”,說的是江蘇省淮安市打著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旗號,占用數千畝耕地和農民宅基地用于生態商務旅游中心等“非農化”建設。其實,淮安的這種土地流轉并非個別現象。
盡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并明確強調,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但仍阻擋不住土地“創富效應”的誘惑和“世界工廠”的擴張。伴隨著推土機轟隆隆的聲響,大片大片的糧田湮滅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
還有,以小崗村為例,在近年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該村2000畝耕地中,有600多畝進行了經營權流轉,進行葡萄和雙孢菇等的種植。據預計,短期內該村還將有50%的糧田轉向非糧生產。“小崗壓糧”現象在中西部產糧大縣還可能蔓延。這背后的原因有個國家、縣鄉基層政府、農戶在糧食生產上的“目標背離”問題。如何破解“目標背離”的確也是當前糧食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雖然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獲得豐收,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糧食供需仍處在緊平衡狀態,特別是在今后二三十年中,我國將面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三大趨勢,糧食安全問題將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只能立足于自給。今年,全球糧食危機又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糧食安全對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意義。
因此,土地流轉必須嚴格執行中央的“三個不得”中的“不得改變土地用途”。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成為土地流轉的**目標。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