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多,今后將如何解決全民的溫飽問題?一些學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發展草地農業。
近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的2008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上,
任繼周說,糧食安全問題不能離開食物系統,而糧食是食物的一部分。長期以來,中國食物系統的主要弊端在于把谷物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而對非谷物食物資源和其他動物食物資源未予以充分重視。這個偏差導致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周期性地經歷由短缺到過剩、再由過剩到短缺的惡性循環,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
草地農業就是將牧草或其他飼料作物的生產、利用引入農業生產體系,通過糧、草、畜有機結合,建立起“土地-植物產品-動物產品”生產鏈條,*大限度地生產植物產品和動物產品的農業生產形式。
任繼周說,要獲得食物安全,一是要轉變糧食觀念,把動物性食品納入食物安全系統;另一方面要轉變農業系統,以全部利用土地、生物、水土和能量資源來建造全新農業。
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主任委員、中國草學會名譽理事長洪紱曾說,作為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解決全民溫飽問題任務艱巨,有必要樹立大食物觀。
他說,要統籌考慮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質等主要營養素的生產和供給;既要向耕地要“糧”,也要向林、草、水要“糧”;既要考慮眼前食物生產,也要考慮其可持續性。
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中國將會面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三大趨勢,食物安全問題將日漸突出。
草地農業是一個滿足現代人的食物結構并使得生態和生產兩者兼顧而能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系統。草既是食物安全所需要的,也是生態建設所需要的。
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說,草地農業內涵有三:一是推行牧草與糧食作物輪作、間作、套種,發展多元種植結構;二是對一些不適宜糧食種植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耕地,實施退耕還草,用草養畜或加工成草產品出售;三是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并大力發展人工種草,提高草原畜牧業生產力水平。
任繼周說,長期以來,中國養豬過多,形成了“糧-豬農業”系統,豬與人搶糧,用大量谷物來養豬這對僅有世界7%的耕地卻要養活世界22%人口的中國來說,不現實也不可取。
“以草地農業取代糧豬農業勢在必行。”他說,“動物性的食品要靠草食家畜,需要草地農業來養活這些草食家畜。”
同時,影響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隱患不少。比如,當前糧價漲幅趕不上農業生產成本的過大漲幅,農民種糧積*性不高。
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物結構不斷發生變化,谷物類的消費比重呈逐步下降趨勢,而肉、蛋、奶等畜產品需求持續上升。如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比1983年減少了45%,農村居民減少14%,而城鎮居民人均肉類產品消費增加46%,農村居民增加69%。
一些專家研究提出的“未來十年中國人食譜”,預測每人每年消費的口糧在未來10年里要從現在的206千克下降到155千克,相應的,攝入的肉、蛋、奶、水產品、水果、蔬菜等將相應提高。
劉加文說,中國有近60億畝草原,其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5,但目前其生產力還比較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另外,中國南方地區約有10億畝草山草坡,經過改良而建成人工草地后,其生產能力可提高10多倍。
近20年來,中國的糧食產量時有波動,但由于需求的強力拉動,肉、蛋、奶的產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據統計,2006年中國草食家畜產品中,牛肉產量達到750萬噸,占世界的11.7%;羊肉產量469.7萬噸,占世界的34.6%。牛羊肉產量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40.8%和71.4%。奶類總產量3302.5萬噸,占世界5.1%。其中,牛奶產量3193.4萬噸,奶牛存欄1363.2萬頭,分別是2000年的3.86倍和2.79倍。
洪紱曾說,中國政府對于食物安全問題著眼于長遠和未來,近10余年來,中國政府已加強了對草地資源的生態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在此基礎上,草地農業有望得到重視并推行。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