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 農產品生產大國,小麥、水稻、水果、蔬菜、肉、蛋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位。然而,與農產品生產大國*不相稱的是,我國農產品 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還很小,以畜產品為例,2003年我國肉類(總體出口僅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45%,其中牛肉、豬肉和禽肉分別占世界市場的份額為0.09%、2.19%、3.34%。
由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小,加之在出口的農產品中,相當一部分是低價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而畜產品等高價值農產品卻因衛生安全條件原因難以大量出口,使得農產品出口應具有的“以農為本”(以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業競爭力提升為出發點和價值目標績效沒有凸現。如2002年農產品出口使農民人均收入增加12.13美元,出口收入只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3%。2003年,農民從農產品出口中獲得的收入份額約為1/8。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將近3萬億元,出口總額所占比重不到6%,農民所得部分不到1%。而且由于進口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大,農民因此而減少4% 的市場份額。從農產品出口的就業貢獻來看,200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雖創造4704.5萬個就業崗位,但只占中國總就業人口73740萬人的6.38%。2004年農產品出口233.9億美元,為農民提供6465萬多個就業崗位。
農產品出口不是國際貿易中單純的買賣問題,如何讓更多的農產品走向世界,如何讓農產品出口更好地為“三農”帶來實效?很多國家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一、“以農為本”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經驗借鑒
我們以美國的經驗為例。
1.法律授權,擴大剩余農產品銷售
美國相關法律規定,農產品全部海關收入的30%交給農業部,用于擴大對農產品的需求和提高農場主的收入,其中包括用于鼓勵農產品出口。第480號公法規定,總統有權同所謂的友好國家協商和執行以當地的不可兌換的貨幣來購買美國的剩余農產品,有權用農產品信貸公司的食物向與美國友好的任何國家和人民提供直接援助;擴大以農產品信貸公司的剩余物資交換戰略物資的授權;向不發達國家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用以購買美國的剩余農產品。
2.積*拓展海外市場,為農牧場主創造商機
為解決國內市場供大于求和農產品過剩的問題,近10年來,美國農業部根據世界市場變化,積*拓展海外市場,把出口目標瞄準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糧食和農產品需求大;二是發展中國家花在食品方面的開支比例大,平均占收入的47%,三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潛力大,2020年之前世界農產品需求增長總量的85%將來自這些國家;四是隨著這些國家經濟的增長,其市場對高質量肉類和果蔬產品的需求會迅速增加,為農牧場主創造商機。2004年美國農產品出口達到615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53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達到59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24億美元。
3.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增加種植業效益與農場主收入
從國際市場交易實踐看,應該由初級農產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發展。因為農產品經過加工轉化后,可以幾倍、幾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層次增值。為此,美國十分注重將初級產品轉化成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據統計,1990年美國利用谷物和大豆轉化成的肉類產品出口價值,占這兩類糧食生產總值的1.4%和1.8%。而到2000年,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4.3%和5.4%,10年中增加了約1倍。
4.為農產品出口企業做“嫁衣”,促進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
為了重點扶持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出口,美國政府制定了國外市場開發合作者計劃,讓海外農業服務局、農業協會與農產品企業結成伙伴關系,直接面向國外*終消費者。
5.增加出口補貼,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美國《2002年農業法》規定:2002-2007年,將投資8.75億美元用于提高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每年投資4.78億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國外的有關農產品實施出口補貼而受到損失的美國出口商;每年對新增生物技術項目投資600萬美元,用于商簽雙邊動植物和轉基因議定書及快速對付非關稅措施對出口造成的影響。高額的補貼大大降低了美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如2000年,美國對小麥的直接補貼為每噸45美元,玉米每噸27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則相當于小麥每噸降低了成本370元,玉米每噸降低了成本220元。這使美國農產品能在國際市場上以較低廉的價格獲得競爭優勢,同時也促進了國際市場的拓展。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美國的小麥占45%,大豆占34%,玉米占21%,杏仁和葵花子等高附加值產品市場份額更是分別高達66%和63%。
二、“以農為本”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對策
1.強化農民的市場觀念,培養其市場理念,使農民參與期貨交易,規避農業市場風險
在我國農村中流行這樣一句話,“多種不一定增收,多種兩畝不如會賣一畝”。加入WTO后,我國的農民就和國際市場緊緊聯系在一起了。在各國農民都參與其中的農業利益再分配格局中,沒有市場理念的農民是很容易吃虧的。因此,基層政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并幫助農民操作市場,通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來規避現貨交易中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通過套息保值,實現再分配,讓農民在實踐受益中認識期貨市場、接受期貨市場。如黑龍江省2003年產大豆970萬噸,其中商品糧600多萬噸,如果當年商品大豆都能在期貨市場提前賣出,以多增收0.20元/斤計,該省豆農則可多增加收入20多億元以上。
2.加強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農業科技開發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據資料顯示,2004年,國家安排星火計劃項目1692項,其中農產品加工項目占33.1%,農村優勢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項目占13.89%,高效種植和養殖業項目占24.7%;培訓鄉鎮企業各類人才310余萬人,支持236個鄉鎮企業建立了***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了1500余個***各類農村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盡管如此,目前中國出口農產品的疫病、農獸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等質量衛生安全問題仍十分嚴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水產品、畜產品、水果和蔬菜等出口優勢的發揮;出口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依賴低價競爭,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要繼續加大自主研發技術或引進國外技術的力度,構建一個從農業生產、加工到營銷的綠色技術開發、引進、轉化、示范體系,開發、集成一批綠色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農產品加工、保鮮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以現代生物育種技術、農產品檢測技術、技術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技術體系為支撐,開發和推廣具有高品質、高價值的農產品,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優化農產品貿易結構,使我國農產品的勞動密集型低成本優勢,能與技術創新、結構升級的核心競爭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保證我國農產品出口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和動態比較優勢。
3.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出口促進機制
一是建立農產品出口促進基金,資助農產品出口的研究開發、開拓國外農產品市場、應訴國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監督國外農產品進出口政策法規公平性等活動,保證和維護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公平競爭的環境。二是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為重點的農產品出口金融支持體系,推動出口信用保險與出口融資業務有機結合。三是設立農產品預警調節專項資金,建立補償制度。在進口農產品價格低于國內生產成本90%以內時,國家對本國農產品促銷進行補貼;在進口農產品價格為國內生產成本80—90%時,國家除對促銷進行補貼外,還應收購、儲藏國內農產品,并對降價使用的農產品進行補貼;在進口農產品價格低于國內生產成本80%時,國家啟動轉產、轉業和退耕補貼機制。
4.在主要貿易伙伴國建立農產品出口行業協會,協調和促進農產品出口
協會的主要職能有兩項:一是市場調查和信息反饋。市場調查的內容包括我國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外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市場占有率、對我國生產者的影響及其反應(先說國內的,再說國外的、以及外國對限制農產品進口的立法、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競爭狀況等。根據市場調查所收集到的信息,及時進行分析和傳遞,為出口企業提出開展和改進出口活動的對策和可行性方案。二是加強與國外相關行業協會和非政府組織的聯系,通過對話交流、業務合作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互信關系。一旦我國產品遭受國外反傾銷指控,行業協會就可利用這種互信關系游說對方,爭取進口國代理經銷商、用戶和消費者組織的支持,利用經濟利益的分歧,瓦解起訴國內部的反傾銷陣線,盡量避免反傾銷,或把反傾銷帶來的損失減少到*低程度,保護出口企業的利益。
5.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效率,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我國對農業的補貼僅為農業總產值的2%-3%,按照WTO的規定,我國對農業的“黃箱”補貼允許在農業總產值的8.5%以內,而“綠箱”政策中有11類農業補貼支持措施,我國僅使用了6項。根據農業補貼政策存在的不足,借鑒國際經驗,今后我國農業補貼可按照“一個中心,兩個轉移”的基本思路,即以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中心,從補貼農產品流通領域向補貼農業生產領域轉移,從保障農業生產型補貼逐步向增加農民收入型補貼轉移。在財力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抗衡的硬預算約束條件下,突出重點產品、地區、人群和企業,集中使用資金,降低補貼資金運行中的交易費用,提高補貼效率,進而促進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針對我國工業化中期階段農民增收困難這一實際,要將短缺時代刺激生產、增加產量的農業補貼政策重心,逐步轉到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的方向上來。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加大人力資本投入,以增強經營能力,提高技術水準,從而間接強化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項目“‘以農為本’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李德陽(1964-,女,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