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部分
一、農產品賣難的基本特點
2006年以來,我國河南、陜西等省多處地區發生鮮活農產品賣難現象,發生的頻率和地區越來越多。涉及數十個品種,具有以下特點:
1.鮮活農產品賣難的周期性
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和生產規模變動都有周期性特點.擴種一過剩一賣難一減收的惡性循環已成規律。如食糖價格在2003年8月價格*低時為每噸1950元,之后一路攀升至2006年2月*高價每噸5500元。很多蔬菜、水果品種頻頻出現上年價格一高,第二年肯定賣難的周期性問題。
2.技術要求低、規模易擴大的品種普遍賣難
目前,我國市場出現賣難的農產品多為西瓜、芹菜、大白菜等普通的農產品,共同的特點就是品種普通、上市時間集中、技術要求低,生產規模容易擴大。而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發展的“名優特”農產品卻很少出現賣難問題,并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農產品賣難多在中西部
從全國范圍來看,農產品賣難問題主要出現在中西部地區的部分省份,東部地區較為少見。其原因,一是中西部地區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二是缺乏真實準確的農產品產銷信息:三是運輸成本過高。流通手段落后,部分品種的運費甚至達到價格的50%以上。而東部地區如福建省莆田市,2000年由市政府牽頭成立枇杷協會,對全市枇杷統一采摘、定價、營銷。很好地解決了枇杷銷售問題。
4.農產品賣難的季節性特征突出
近幾年出現的農產品賣難的時間多集中在6~9月之間。這是由于夏季氣候適宜蔬菜瓜果的生長,集中上市期間市場供應量突然增加,導致價格大幅度下降。2006年7月,河北省張北縣大白菜上市后嚴重滯銷,價格每斤僅0.1元左右,只相當于上年同期的1/4:前不久,大連市元臺鎮、蓮山鎮4000噸西紅柿集中上市,價格每斤低至0.25元,而上一年同期為0.7元。
???
我國農產品供求結構性過剩的直接原因:一是市場流通不暢,農產品產銷脫節;二是品種老化,農產品市場與消費脫節。
二、農產品賣難的深層原因
農產品賣難既有區域性、結構性、季節性及突發性市場波動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生產、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深層次體制原因。
1.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與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相矛盾
農戶小規模的分散生產普遍存在盲目性。農民種植決策一般看鄰居、看親戚、看上年,信息失真導致了生產規模的盲目擴張。同時,近距離的模仿導致了農產品的雷同性和相似性,使得農產品集中大量上市。價格迅速下滑。
???
農產品購銷方面信息量很大.魚目混珠,滯后性失真性情況嚴重,真正有用的信息較少,而獲取真實準確的信息成本很高,不但無法生產銷售,有時反而會產生誤導。
???
部分地方政府主導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全局性視野.盲目調整種植業結構,忽視市場供求規律。造成了農業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大、從而導致部分地區農產品過剩。
2.落后的農產品加工運銷體系與生產規模急劇膨脹的矛盾
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同時生產又同時銷售,直接導致了農產品購銷成本的上升。大部分地區的農民沒有自己的組織機構,缺乏必要的生產和銷售的指導,必然降低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
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弱,冷藏保鮮手段低。銷售的初級農產品缺乏必要的加工和包裝,冷藏保鮮手段落后,使得鮮活農產品保鮮時間很短,無法延伸產業鏈。據統計,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為1:3到1:4,而我國則為1:1或稍多一些。水果經過采后儲藏加工,國外增值比例為1:3.8:我國是l:1.8的水平。我國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為1%.保鮮儲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
運輸成本過高,農村經紀人急劇減少。雖然國家開通了綠色通道.但是很多地方沒執行.或者執行不到位.蔬菜和大部分水果并不享受這些優惠措施.高運輸成本導致農村經紀人急劇減少.大大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
???
批發市場發展落后,農產品運輸存在迂回、倒流的現象。目前一些農產品主產區批發市場發展滯后,與主銷區批發市場不對接。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的對流運輸、迂回運輸、倒流運輸、過遠運輸及重復運輸現象時有發生,造成資源和運力的浪費。
3.農村市場秩序不規范與農業迫切需要發展的矛盾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市場秩序比較混亂,仍然存在黑惡勢力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如深圳某市場周邊的“青椒霸”惡意抬高青椒批發價,每公斤1.4元,比其他市場竟高出75%。
???
農產品進城銷售難,部分地區對農民歧視嚴重。我國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限制農民進城銷售的情況,一些地區普遍存在亂收費、亂罰款現象,阻塞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
訂單農業違約率高,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公司加農戶的模式有利于將公司的先進理念和掌控市場的能力引入農業生產和銷售,但由于合同訂單的履約率很低,致使訂單農業在我國發展緩慢。據統計,目前訂單農業的履約率不足10%。
4.農產品的大量供應與國內外消費需求不適應的矛盾
農產品的供給跟不上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由數量增長轉變為對質量、口味、營養、安全的追求。但是,目前農村的小規模、粗放型生產方式無法提供滿足城市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造成了嚴重的供需矛盾。
???
國外的高技術壁壘嚴重制約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近10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在外貿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據商務部調查。我國90%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
三、國外農產品賣難的對策
???
農產品賣難問題在發達國家也存在,但發達國家有一套完善的機制來保證農產品的順暢流通,其中很多經驗值得借鑒。
1.限制農產品的種植面積,調節生產規模
如美國對主要農產品(谷物、棉花、煙草和花生等分別制定“農產品計劃”,規定停耕面積的比例,同時確定一部分停耕土地的補償比例。政府同自愿限制生產的農場主簽訂合同,并保證他們生產的農產品取得一定水平的銷售價格。
2.建立農產品儲備,調節市場供求
在美國,當市場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時,農產品信貸公司在市場上收購農產品,以提高價格:當市場上求過于供,價格上漲到一定水平時,該公司則拋售自己的儲備,以穩定價格,不使消費者受害。
3.擴大農產品出口,消化過剩的農產品
美國糧食生產和經營的突出特點是其高度的商品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早在二戰后。美國政府就以馬歇爾計劃、農產品貿易和發展計劃等竭力擴大剩余農產品(主要是糧食和乳制品的出口。與此同時,政府還對某些農產品實行進口限制。
4.提升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
擴大工業用途。主要是通過工業生產擴大農產品的深加工。美國工業生產的食品已占80%~90%,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產值約為農業產值的2~4倍。多年來.在用玉米提取食油、糖漿和酒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大大拓展了農產品的需求。
5.通過“社區支農”,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
這是一種用來幫助小農經濟發展的農產品推銷模式。“社區支農”協會實行雙向會員制,既在城市社區發展消費會員,又在農村社區發展生產會員。市民和農民自愿申請人會,加入計劃的市民每月向協會交納400美元的食品預付訂金,同時申報家庭下個星期的食品需求。在集中了市民預付的訂金后,按照入會農戶的生產能力和經營產品,把資金分配給人會的農戶,作為他們的生產資金、產品預售收入以及勞動報酬。目前紐約市已經建立起28個支農社區組織農產品的供銷,收到良好的效果。
6.加大農產品信息收集力度
提高信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美國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收集、發布工作。一是通過立法確保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收集、發布:二是將市場信息收集、發布的整個過程及人員都納入農業部統一管理:三是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使市場信息標準化、工作規范化:四是明確立法和行政部門的分工和職責,允許地方直接發布市場信息,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7.采取多種形式的補貼,實施收入支持計劃
美國目前的收入支持計劃主要有6項,即直接補貼、反周期補貼、國家奶制品市場損失補貼、特別災難援助計劃、交易援助貸款和貸款缺額補貼,以及作物和收入補貼保險。歐盟主要有補償性補貼、其他直接補貼、單個農場補貼、干預采購、產品回收、生產和交易配額、進口保護、出口補貼、土地閑置計劃。日本主要有特定農產品收入穩定計劃、差價補貼計劃、作物和牲畜補貼保險、特定農產品供需穩定計劃以及進口保護。
??
四、我國應采取的對策措施
農產品賣難由來已久,國家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產品賣難問題,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從長期來看,應該建立解決農產品賣難的長效機制:
1.建立農產品信息發布網絡
盡快建立直接面對農民的統一網絡辦公平臺,提供便捷式的市場信息服務,讓農民能夠了解各地區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狀況,更好的引導農業生產和流通。同時,還要積*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面向廣大農民的信息服務,推動農業信息服務的社會化。
2.鼓勵農戶采納新品種新技術
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努力形成有較大影響的品牌,通過扶植壯大農產品龍頭企業,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基地的標準化、產品的品牌化,大力開拓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輻射力,從而產生更大的流通效益。同時,改變原來的粗放式生產方式。確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技術含量、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品質、擴展農產品功能的思路,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3.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
生鮮農產品一旦出現問題,會對農業生產銷售造成較大沖擊,因此必須加強監測,從生產源頭抓好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聲譽。建立農產品的質量監控體系,按照產品質量管理要求,引導農戶科學選用種子、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科學改良土壤和改善水質,運用科學方法和檢測儀器鑒別產品質量。
4.成立各種農產品運銷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從日韓的經驗來看,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可以有效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根據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法律規定,應當建立公益性的鮮活農產品運銷合作組織,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稅費優惠等措施。按照產品成立運銷合作社,用于指導鮮活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
5.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延長鮮活農產品的產業鏈
利用各種稅收優惠措施和資金補貼形式引導大型龍頭企業到農村投資,在土地方面采取靈活的政策。積*發展蔬菜水果的儲藏、運輸、深加工,延長鮮活農產品的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和收益率,發展現代農業。
6.建立農產品生產的全國布局,樹立區域性農產品品牌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積*發展“一區一品”、“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在全國科學布局,以基地為龍頭,樹立區域性農產品品牌。同時,要根據專業生產的特點,完善鮮活農產品的儲藏運輸設施,建立一定數量的***儲藏冷庫,與農產品的深加工基地相結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檔次。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