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2月4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關于劣質
不含葡萄汁的葡萄酒如何檢測合格?
葡萄酒里竟然不含葡萄原汁,你相信嗎?不但如此,不含葡萄原汁的葡萄酒竟能檢測合格!然而,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欄目2月4日播出的《變了味的葡萄酒》,就向我們展示了河南民權縣和山東蓬萊共七家葡萄酒廠不用葡萄原汁生產“檢測合格”的葡萄酒的“生產秘方”。
按照國家規定,生產葡萄酒必須以****葡萄原汁作原料釀造。而上述多家葡萄酒廠卻不用葡萄原汁就能“釀”出各項檢測指標都合格的葡萄酒。記者發現,上述多家葡萄酒廠使用大致相同的“生產秘方”,即利用酒精、水、色素和香料勾兌葡萄酒。良知未泯的煙臺蓬萊一家酒廠在葡萄酒中還加入了一半的葡萄原汁,而河南民權縣的六家酒廠生產的許多葡萄酒卻一點葡萄原汁都不加,甚至還有一家酒廠往勾兌的葡萄酒里添加工業用單寧酸原料進行勾兌。
不含葡萄原汁而完全用酒精、水及色素香料勾兌的葡萄酒怎么實現“檢測合格”的呢?在謎底沒揭開時,筆者猜想,要么造假酒者非常聰明,能讓勾兌的葡萄酒與釀造的葡萄酒成分和理化指標完全相同,要么是質檢部門徇私枉法,被造假者收買后睜只眼閉只眼,放其過關。但事實上,兩者都不是。其問題出在對葡萄酒的檢驗項目上。
原來,雖然國家質量標準強制要求葡萄酒必須用****葡萄原汁釀造,但在對葡萄酒進行合格檢驗時卻根本不檢測葡萄原汁含量,而只檢測酒精度、糖度等理化指標。于是,不含葡萄原汁的劣質“干紅”也能在此類檢測中“檢測合格”。
只要調酒師技術高明,熟練掌握葡萄酒的各項理化指標,再熟悉勾兌原料,就能創造出“葡萄酒”。難怪根本沒有葡萄種植的河南民權縣竟有至少六家葡萄酒廠日夜生產葡萄酒,且遠銷全國各地。看來,“變了味的葡萄酒”也不僅是生產者的良心變了味,企業誠信變了味,還有我們的葡萄酒國家檢測指標也同樣變了味。
葡萄酒的檢測項目中為什么沒有檢測葡萄原汁的項目呢?是標準落后,還是檢測技術不過關?恐怕很值得反思。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不僅在一定范圍內引起群眾的擔憂,而且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此前發生的眾多食品安全事件中,多是由監管部門的監管缺位造成的。很顯然,葡萄酒事件給我們的監管部門敲響了另一警鐘,那就是除了嚴格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之外,作為監管基本依據的食品安全標準和實際檢測項目指標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能夠真正成為食品安全的“保險閥”,也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利益的驅使,造假與反造假的斗爭也許是長期的。在這場博弈中,相互進行著智力和技術的競爭,這是必然的。造假者有時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能夠發現和利用政策的每一個缺陷和漏洞,這就要求我們的政策及時更新完善。像“葡萄酒事件”中,如果造假者的聰明恰恰遇上了制定標準者的愚蠢,那么“合法的假酒”就會泛濫市場,受害的只能是消費者。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