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隨著王均瑤的離去,均瑤集團的命運開始讓人關注。這個企業在失去了創始人之后,還能一如既往地發展嗎?對大廈股份的要約收購還會繼續嗎?均瑤的品牌會從此消失嗎?……所有這些問題,讓我們把目光共同投向了一個人——他就是均瑤集團新任董事長、王均瑤的二弟王均金。現在,我們已經沒有理由質疑王均金能否接班,因為他已經接班。我們所探尋的只是他將會把均瑤集團帶往怎樣的彼岸。
家族企業與現代企業
記者(以下簡稱記):王均瑤的離去會給均瑤集團帶來怎樣的影響?企業的制度能否保證平穩過渡?
王均金(以下簡稱王):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但現在均瑤集團已經平穩過渡。
因為,早在2002年,作為公司創始人的王均瑤就只擔任董事長,不再干預日常經營管理;公司董事局在作出重大決策時,董事長自己僅有一票表決權;公司經營管理層特設常務副總經理制,以吸收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加盟任職,并參與公司決策。
而現在集團新的領導中,已有三分之二以上不再是王氏家族成員了。這些都反映出均瑤集團已經擺脫舊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加快步伐向著現代企業邁進。
記:這么說來均瑤集團已經是一個現代企業了?
王:均瑤集團是以王均瑤為首的“三兄弟創業起家”的新興家族企業,公司股權現在仍在家族內部分配。中國民營企業多由家族為核心起步創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這并不影響新一代民營家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如美國的摩根、香港的李嘉誠所辦企業,不是早就被世界公認為*具競爭力的現代企業了嗎?
我覺得一個家族企業是不是現代企業,一看企業治理結構中決策和經營是“混為一體”還是“兩權分離”;二看企業董事會文化是“一長制一言堂”,還是“充分溝通,民主決策”;三看企業用人機制是“家族封閉循環”還是“社會開放循環”。
從這個層面來看,我們已經擺脫了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
“王均瑤時代”與“后王均瑤時代”
記:現在很多人都把均瑤集團的發展稱之為“后王均瑤時代”,他們都很關心,你能否挑起這個重擔?
王:我們均瑤、均金、均豪三兄弟攜手從溫州金鄉走到上海,走向了全國。從“膽大包天”的包機行動,到“一杯牛奶強健一個民族”;從投資三峽“光彩事業”,到建設上海、宜昌兩個均瑤國際廣場,王氏三兄弟由老大牽頭三位一體,休戚相關,同舟共濟,從包機創業到均瑤過世之前從不分離。
均瑤從企業長遠發展考慮,從創業初期就把我們推向前臺,經受市場風浪的考驗。這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梢赃@樣說,現在的公司領導班子實質上已經進入實戰磨合狀態,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公司在均瑤去世之后的平穩過渡。
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
記:現在很多人都非常關注“均瑤品牌”在王均瑤過世之后會不會消失的問題,你認為會怎樣?
王:不會!均瑤在世時創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均瑤品牌”,這不僅凝聚了均瑤本人的全部心血,也集中了均瑤集團整個經營團隊和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它通過“均瑤牛奶”、“均瑤國際廣場”等實體產品和“均瑤旅游”等服務產品提供給社會。
因此,現在的“均瑤品牌”已經從個人品牌上升為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成為均瑤集團一筆無可替代的集體財富。這正像美國的福特汽車、迪斯尼樂園,中國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廣州的“王老吉涼茶”等**品牌一樣,一旦經過市場考驗,被社會所接受,自然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只要繼承者持續不斷地為其增值,就不會因為創始人去世而隨之消失。均瑤生前甚至說過,我們創造了“均瑤品牌”,為了避免有人誤會,我個人可以改掉名字,而讓公司品牌名字長期傳承下去。
實體經營與資本經營
記:均瑤集團收購大廈股份現在進展如何?
王:2003年8月,均瑤集團參加了對大廈集團的競標,*終于2004年4月確定上海均瑤集團為戰略投資者。本次收購標的是大廈集團90%的股權,大廈集團總資產的評估值為8.51億元,凈資產的評估值為2.64億元,*終確定大廈集團90%的股權轉讓價格是2.42億元。
我們在收購過程中已累計向社會公布信息6次。12月3日完成了對上市公司的要約收購。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全部收購工作。
????
記:那么均瑤集團以后的產業結構會因為收購了大廈股份而進行調整嗎?
王:公司目前仍以實體經營運作為主,資本經營還只是補充,但是收購大廈股份卻讓我們溫州人首次圓了上市夢。
近階段均瑤集團的產業架構基本不變,我們的發展目標是:以航空、乳業和置業為主業,同時涉足資本經營。我們的經營方針依然是四句話,16個字:組織創新、價值增長、專業管理、穩健發展。集團公司將按照客戶價值*大化、股東價值*大化、員工價值*大化、社會價值*大化的原則,努力促進公司的價值增長,爭做百年老店。
家族股權與公司股權
記:此前,媒體傳出的均瑤集團股權狀況和均瑤本人股權的繼承問題都是依據大廈股份的公告,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王:大廈股份的公告沒有任何問題。但以此推斷均瑤資產的繼承問題顯然是不正確的。其實,公司收購大廈股份的主體不是均瑤集團,而是上海均瑤集團公司,前者不等于后者,不能混用。均瑤集團的總資產為25億元人民幣,但參與收購大廈股份的“上海均瑤”總資產為8個多億。因此,某些媒體將王均瑤留下的40%的股權,說成是14億,顯然是錯誤的。
其次,據我所知,兄長遺囑中提及的股權繼承對象是其“家屬以及子女”,并不是僅僅只是由其長子繼承。媒體把40%遺傳股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并進一步推理出“中國*年輕的富翁”,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另外,有些媒體報道時,把均瑤長子的姓名、相片以及一些其他個人資料公布于眾,這對于一個未成年人的成長和可能帶來的難以預測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
記:那以后均瑤集團的股權會繼續變更嗎?
王:家族企業中的家族股份由于歷史原因,持股量比較集中,但均瑤集團要向現代企業方向邁進,就必須像均瑤生前說的那樣逐步稀釋公司股權。
現在公司新一屆董事會決定遵照王均瑤的遺愿,認真研究和積*探索三個“三分之一”的股份制改造方向(即三分之一為家族持股,三分之一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持股,三分之一為社會公眾持股),以努力體現“均瑤是我們的,更是社會的”價值理念。
年終走筆
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患腸癌晚期,并發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于2004年11月7日19點48分在上海逝世,年僅38歲。王均瑤離開了我們,帶著他那未了的“事業做到像李嘉誠一樣”的夢。他留給親人的是一種悲慟,留給浙商的是一種損失。
但對于我們的社會,王均瑤的英年早逝,引起了人們對中國企業家健康狀況的*大關注。雖然代價有些沉重,但無可爭議的是,王均瑤也不希望有更多的“后來者”。
王均瑤不是孤例
王均瑤之死反映出中國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在精神和體力上普遍的過勞狀態。
在人們眼里,企業家總是被鮮花和榮譽所包圍。可企業家真實的生活狀況并非如我們想像的那么美好。調查表明,中國企業家和創業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左右。他們忘我地投身于事業之中,在成就個人輝煌的同時,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幾年前,青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彭作義壯年而逝;今年初,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由于心跳驟停在跑步機上突然辭世……
溫州市某醫院也在11月公布了今年對87名**企業家進行的體檢情況。結果發現,這些人中患有高血脂癥者51例,高血壓37例,高粘滯血癥35例,脂肪肝22例,冠心病6例,腦梗塞4例,糖尿病13例,前列腺增生15例。這些數字真切地反映出:企業家飽受疾病困擾,健康狀況普遍堪憂。
均瑤之死警醒浙商
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在得知王均瑤去世的消息后說:聽到這一消息,我感到很吃驚。我想是平時太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了,這么年輕,太可惜了。那些全靠自己一路打拼過來的民營企業家們,真的很不容易。
他說,企業家的健康狀況,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了。平時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關心自己的身體,這雖然是實情,但在工作中要盡可能多給自己一些關心,在乎一下自己的身體。
浙江001電子集團董事長項青松在接受我們采訪時也表示,王均瑤的死正是因為太勞累了。這也是他們這一代企業家的命運,大都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對生命的透支成為他們的致命弱點。他還說,周圍因為過于勞累而倒下的朋友太多了,現在浙江的民營企業家至少有30%的身體狀況很不好。
王均瑤的早逝,在中國民營企業家耳邊再一次敲響了警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在企業管理中引入現代經理人制度,并通過引智形成企業管理層梯隊,已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當務之急。
健身成為浙商必修課
“身體不健康,再多的錢也沒用?!比缃襁@句話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企業家的共識。王均瑤事件也引發了一輪老板健身熱。據稱,11月份起杭州各個健身中心悄然流行起了“富豪健身套餐”,雖然一年3000元左右的會員價格有點貴,但來預訂的總裁、老板出奇地多;而各大醫院的體檢中心也紛紛推出了“豪華體檢”,面對的客戶群就是開始關注起自己身體的富豪們。
浙醫二院國際保健中心現在每天要接到不少的咨詢電話,義烏、金華、紹興的一些老板一改過去的請客送禮,改為邀請自己的客戶到保健中心接受體檢。除了體檢,一些有錢的老板甚至聘請了保健醫生或營養顧問。
受其影響,今年年底,杭州的健康管理服務業也迅速升溫。據了解,杭州的健康管理服務業從2002年起開始蹣跚起步,至2003年初期間,杭州健康管理公司的數量一度達到11家,但堅持到現在的只有6家。
而在11月份,杭州的一些健康管理公司的業務量明顯增加。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在王均瑤離世后不到10天的時間內,完成了3筆業務:而在往常,三個月都很難保證一筆業務。
???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