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有機農業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和瑞士,這在當時是對應剛剛起步的石油農業而產生的一種生態和環境保護理念。我國有機食品的市場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大管理力度
20世紀40~50年代,發達國家石油農業高速發展,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日趨嚴重,因此,就有一部分先驅者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實踐。世界上*早的有機農場是由美國的羅代爾(RODALE先生于20世紀40年代建立的“羅代爾農場”。隨著現代石油農業對環境、生態和人類健康影響的日益加劇,發達國家紛紛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發建立了有機農場,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實踐。1972年,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歐洲成立的,它的成立是有機農業運動發展的里程碑。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先后制定了國家的
發展中的我國有機產品
我國有機產品開發和認證工作從1995年開始,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總結我國有機產品發展的歷程,可分為幾個階段:探索階段(1990~1994。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國外認證機構進入我國,啟動了我國有機食品的認證和貿易。起步階段(1995~2002,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我國相繼成立了自己的認證機構,并開展了相應的認證工作,同時根據IFOAM的基本標準制定了機構或部門的推薦性行業標準。其代表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rganic Food Development Center of SEPA,簡稱OFDC,2003年稱為“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成立了有機茶研究與發展中心(OTRDC。規范快速發展階段(2003年至今。此階段以2002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的正式頒布實施為起點,有機產品(食品認證工作由國務院授權的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進入規范化階段。截至2006年8月,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2002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批準了28家有機產品認證機構。
國家認監委于2003年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的制定”以及“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的起草工作,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實施。該國家標準的標準號為GB/T 19630-2005,標準分為四個部分,**部分是有機產品生產,包括作物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蜂蜜和蜂產品4個內容,作物種植中又附加了食用菌栽培和野生植物采集的內容。第二部分為有機產品加工,第三部分為標志銷售,第四部分為管理體系。將管理體系單列為國家標準的一個部分,這在國際上還屬于**次,表明了有機產品認證中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國家標準的發布和實施是我國有機產品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我國有機產品事業開始走上了一個規范化的新臺階。
有機產品發展面臨四大難題
一是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合理。根據國家認監委對全國有機認證情況的統計,截至2003年底,我國施行有機耕作的土地總面積為34.26萬公頃,僅占我國總可耕地面積的0.25%;2005年,我國獲得有機認證(含轉換認證的有機種植面積約97.8萬公頃,占我國總可耕地面積的0.76%,而世界有機產品生產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10%,個別國家達到15%以上,我國有機產品生產面積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懸殊。截至2003年,已經認證了包括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茶葉、飲料、蜂蜜、天然香料、中藥材、奶制品、禽畜產品和水產品等369個品種,經認證的有機產品生產企業540家,有機產品總產量82.31萬噸,產值達20多億元。占農業產值的0. 1%,而國際有機產品銷售量占食品總量的3%~5%。由于我國處于有機產品開發的初級階段,生產的有機產品大多為蔬菜、水果、原糧等初級產品,其次為初級加工品如大米、茶葉等,深加工產品很少。
二是分布區域不均衡。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部各省區,從數量和面積來看,東北三省*大;從產品加工程度和質量控制方面來看,上海、北京、浙江、山東、江蘇等東部省較占優勢。這**與有機產品生產的環境條件有關,其次與當地企業的市場超前與開拓意識有關,再次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很有關系。近兩三年來,西部地區利用西部大開發的優勢發展有機畜牧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新疆、內蒙古、寧夏、甘肅等西北部地區有機農業有望憑借環境和資源優勢,以及當地政府逐步出臺的優惠產業扶植政策,獲得快速的發展。其中,天然采集產品、特色區域產品、土地密集型產品等比其他省份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東部省份將繼續發揮產品鏈和市場優勢,在有機加工產品和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方面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有機產品以植物類產品為主,動物性產品相當缺乏,野生采集產品增長較快。植物類產品中,茶葉、豆類和糧食作物比重很大;有機茶,有機大豆和有機大米等已經成為中國有機產品的主要出口品種。而作為日常消費量很大的果蔬類有機產品的發展則跟不上國內外的需求。種養比例的失衡,制約了有機生態體系內部的良好循環系統的建立,使生產者無法擺脫對外來投入品的依賴,影響了有機生產過程的有機完整性。有機加工產業滯后,不僅造成有機產品品種單一,貨架期短,增加銷售成本,而且也嚴重影響了有機產品的附加值。
四是市場貿易與生產不協調。我國有機產品是自1999年才在國內市場真正開始出現的。國內市場的有機產品已涉及到蔬菜、茶葉、大米、雜糧、水果、蜂蜜、中藥材、水產品、畜禽產品等100多個品種,有機食品出口額在近幾年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態勢。但根據國家認監委統計數據,2004年,中國有機產業的生產總值為22.15億元,出口有機產品總值12.39億元(按國內價格計算,實際出口收入超過2億美元,國內銷售總額為2.80億元,表明尚有超過30%的認證有機產品未能按照有機產品價格出售。2005年,我國出口創匯雖達到2億多美元,但在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尚未達到1%。
有機產品發展對策
一是宣傳有機農業理念,循序漸進發展有機農業。國外發達國家出于對環境的保護和健康的需求,有機農業從萌芽產生、試驗研究、奠定基礎到快速發展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有機食品的生產由民間行為逐步轉為政府的宏觀調控行為,*終以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法規的形式規范和統一了有機產品生產、銷售和認證的行為。
我國有機產品發展的起因不是出于生產者的環保理念和消費者健康理念,而是市場經濟和產品貿易的刺激。在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10年間,雖然借鑒了國外許多有益的理念、經驗和技術,但有機農業發展依賴于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1999年之前,我國的有機產品主要是根據日本、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需求生產,其中95%以上出口到國外。在1999年還基本不存在的國內有機食品市場,到2000年才開始啟動,此后的幾年中,國內有機食品市場的增長趨勢明顯。北京和上海的超市中銷售的有機蔬菜價格一般是常規蔬菜的3~5倍,消費的群體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以上水平消費者。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有機產品發展的速度出現高速增長。
二是研究有機農業理論,示范有機農業集成技術。在我國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初級階段,農業生產技術處于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化的轉折點,現有的關鍵技術或配套技術都是以如何實現高產為目標,缺乏以質量為目標的集成和綜合生產技術,盡管我國有豐富的傳統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但在有機農業的理念和原則下,結合生產實際集成有機生產技術需要技術人員的研究和生產者的實踐,目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部分從事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但由于經費和市場的限制,無法開展深入的研究。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增大科研的力度,將有機農業技術研究納入科技攻關的主渠道。
三是加強認證機構監督和管理。截至2006年8月,經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授權的有機產品(食品認證機構有28家,其中環保系統的11家,質檢系統的12家,農業系統的5家,中國合格評定中心認可的有機產品認證機構12家。目前,在我國開展有機認證業務的外國有機認證機構有美國有機認證機構“國際有機作物改良協會”(OCIA、法國的ECOCERT、德國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MIC,這些認證機構都相繼在北京、長沙南京和上海建立了各自的辦事處。
認證過程是技術性、知識性和綜合判斷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檢查員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淵博的農業知識、敏銳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及公平公正的態度。目前,我國已經獲得授權的28家認證機構主要集中在環保部門和質檢部門,面對有機產品生產種類的多樣性,生產技術的多變性,從業務能力和知識背景方面,農業專業知識相對貧乏,對認證的有效性和專業性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應針對有機產品農業技術較強的特點,加強認證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加大農業行業認證機構的數量,提高整體認證水平。
四是建立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間的誠信機制。在強調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丑聞泛濫的今天,有機食品因其可追溯的生產過程、透明的銷售過程和可持續的環境生產措施而受消費者青睞。誠信是有機產品生產的文化基礎,只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建立嚴格的產品追溯體系,才能避免欺騙消費者的事件發生。
出口的有機產品,外商都會根據國際慣例要求出售方提供由有機認證機構出具的銷售證,證明其出售的產品是經過該認證機構認證的,并且在認證的數量范圍之內,因此,在中國有機認證產品的出口方面,不容易出現假冒和超額銷售的問題。而許多銷售有機產品的國內超市或商家不知道需要由供應方提供銷售證,國內消費者也很少有人知道國際有機產品市場上銷售有機產品除了應出示其認證證書外,還應具備相應的銷售證,造成國內某些地方的有機產品市場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混亂情況,因此,國內的有機產品市場走上真正規范化和健康持續發展道路需要認證監管、質檢和工商管理、衛生、環保、農業等部門的共同合作,各機構在規范有機產品市場和保障有機產品質量等方面發揮各自的職能。此外,還應經常跟蹤國際動態,學習先進國家在有機產品市場管理方面的經驗。通過不斷摸索、不斷實踐、不斷改進,建立中國有機產品生產、銷售的誠信機制。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