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一波三折的禁鮮令終于在2007年元旦如約推出。經過了一波三折的奶業“禁鮮令”終于從元旦開始執行了,這意味著今后市場上的“鮮
牛奶全部變“純”奶
元旦后記者走訪了本市各大超市、商場以及一些牛奶批發店,發現已經很難覓到“鮮牛奶”的蹤跡,取而代之的幾乎全部是“純牛奶”。
過去一直標注“鮮牛奶”的幾個巴氏奶品牌也都改換了標志,三元牛奶的包裝上印著“巴氏奶”,而光明牛奶則標注著“純鮮牛奶”的字樣。其他牛奶企業也都在“純”字上大做文章,“純牛奶”、“特濃純牛奶”的包裝*為普遍。而“早餐奶”、“晚安奶”、“加鈣奶”、“低脂奶”、“特濃奶”的名稱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據了解,過去很多乳制品企業鐘情于“鮮”字,一些企業在廣告宣傳及產品包裝上都打著“鮮牛奶”的招牌,久而久之市民形成了一種消費概念,認為鮮牛奶就是好牛奶。
一位正在超市采購的消費者說,過去買牛奶比較注意“鮮”字,因為感覺鮮牛奶口感好。“其實,很多消費者都是認準了‘鮮’字的。”超市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從過去的銷售情況來看,帶“鮮”字的牛奶要比不帶“鮮”字的牛奶賣得好。
市民對此反應不一
面對“禁鮮令”,不少市民表示疑惑,在超市中銷售的牛奶都是被加工過的牛奶,所以只能選擇相對新鮮的牛奶。但面對奶產品復雜多樣的包裝,撤銷了包裝上的“鮮”字,就很難從名稱上來辨別什么是相對新鮮的牛奶。
“沒聽說過‘禁鮮令’這一回事,我只是根據習慣買牛奶。”在一家超市里,一位消費者說,“同一種牛奶,我不會因為一個品牌標著‘鮮奶’而另一個沒有,就改變以往的消費習慣。平時買牛奶一是看牌子,二是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我覺得名字只是概念炒作,我們更關心牛奶的質量和安全。”采訪中,不少消費者表示,他們買牛奶時并不會特別注意名稱,更多的是看品牌的信譽度和產品的價格、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對于今后市場上不再有“鮮牛奶”,部分人表示有沒有“鮮”字并無影響。不過,也有消費者認為,喝慣了的“鮮牛奶”消失了,又出現那么多新名目的牛奶,今后不知該如何選擇了。
業界呼喚鮮奶標準
事實上,有關牛奶“禁鮮令”的爭論*早起于2003年下半年,當時就有人稱“上市奶品無生鮮”。2004年年中,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等部門制定了《
然而,2005年8月1日,牛奶“禁鮮令”實施時間被延期到2006年6月1日。而到了6月1日前夕,正當大部分人都以為牛奶“禁鮮令”實施已無可逆轉時,5月31日晚又被再度延期至11月1日。而10月31日,國標委又一次稱,“禁鮮令”推遲到2007年1月1日才實施。
從“禁鮮令”誕生伊始,各方勢力就圍繞著究竟應該執行還是廢除展開了拉鋸般的爭論,主張“禁鮮”和主張“保鮮”的兩大勢力暗中角力。意見爭論不休,導致“禁鮮令”一延再延,有關部門迫于兩方壓力,只能尋求一種暫時的利益平衡。
其實,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禁鮮令”沒有那么復雜,只要企業信守誠信,如實標明原料和工藝,常溫奶也好,“巴氏奶”也罷,只要是好牛奶,有沒有“鮮”字標牌無所謂。
有關專業人士表示,大部分消費者追求天然、健康飲食,很多廠家抓住這點,在廣告上大做文章,片面地夸大產品的營養,無異于欺騙消費者。對于消費者來說,很容易被廣告中的“新鮮”二字欺騙,“禁鮮令”雖出,很多企業去“鮮”卻只是換湯不換藥。
很多牛奶產品包裝去“鮮”改“純”后,上面所標注的配料表毫無變化,依然打著“100%鮮牛奶”標志,并沒有標明是否加了食品添加劑。
專業人士呼吁,禁“鮮”只是在乳品包裝上的一個限制,要想整頓競爭混亂的乳品市場,不如盡快確定鮮奶標準。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