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近來,我國各地
《瞭望》新聞周刊調查發現,這一波糧油價格上漲是在國家采取一系列惠農促糧政策后,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背景下出現的。與長期困擾我國農民的“谷賤傷農”相比,這輪“增產漲價”現象耐人尋味,或許預示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乃至糧食市場格局將出現一些重大變化。
糧食增產不再“谷賤傷農”
糧食大省江西*新發布數字顯示,2006年全省糧食總產在2004年、2005年連創新高后,再創第三個歷史新高,打破了以往糧食生產“多了少,少了多”的循環。
更讓市場驚奇的是,以往“多收了三五斗”的谷賤傷農局面并未出現,消費市場的糧油價格也在持續上漲。12月5日,記者在南昌市墩子塘農貿市場采訪發現,在一個名為“小蘭餃子店”的路邊店里,南昌市民早點的主食拌米粉的價格悄然從原來的每碗1元漲至1.5元。店主小蘭對記者說,米粉漲價了,油漲價了,調料也漲價了,拌粉不漲價就要虧。
馬家池糧油店的店主熊韻彬也抱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米價平均每斤漲了0.1元,散裝油每斤價格從2.8元漲到4.3元,原來很少漲跌的5升桶裝金龍魚油每瓶從43元扶搖直上漲到51元。這使他生意很難做,貨進多了怕掉價,一漲價又后悔沒多進貨。
江西省價格監測中心監測顯示,今年以來,食用油價格小幅度恢復性上漲,進入11月后達到或超過去年同期,漲幅為近年之*。11月30日,南昌農產品批發市場散裝食用油每500克批發價格為:國標菜油4.25元,優質精煉油4.3元,山東花生油5.7元,優質豆油4.6元,分別比11月1日上漲27%、28%、6%、21%。
消費市場的價格上漲還向產區延伸。江西省糧食局監測表明,11月全省中晚稻收購價格總體平穩,略有上揚,其中“923”、豐優絲苗、馬壩油粘每百斤價格高達90多元,甚至接近100元。在糧食部門的監測點中,每百斤平均收購價76.3元,月底比月初每百斤上漲1.4元。
《瞭望》新聞周刊掌握的資料表明,這是自2005年早稻收購開始以來,稻谷市場價格持續1年多的穩定上揚,前后漲幅超過10%。期間只有在今年3、4月份國家拋售*低收購價早稻時有過短時間小幅度的下降。目前的價位已接近2004年3月份歷史*高水平。
按照價值規律,產量增長也將導致價格下降。如今,糧食市場的“增產漲價”有點出人意料。位于江西九江的南方糧食交易市場的糧食專家熊學華說,在我國糧食歷史上,一個糧食主產省連續三年產量創歷史新高是罕見的,市場價格連續1年多持續上揚也不多見,而連年產量創新高、價格持續穩定上漲更是前所未見。
四個原因造成糧食“增產漲價”
糧食市場增產漲價現象并非江西一省獨有,全國市場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士普遍推測,雖然四川、重慶遭遇歷史大旱,但今年仍是豐收年。無論是北方糧倉黑龍江還是南方的安徽、江西;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品種均可實現增產,算上大豆減產因素,全國糧食增產的可能性很大。而同時,近一個時期以來在不少城市各糧油品種均普遍漲價。記者調查發現,各糧油產品漲價原因不盡相同,也有些共性因素。
**是*低收購價政策的“托市”作用,這也是主要原因。
近幾年糧食生產持續增長,得益于國家*低收購價政策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而目前的市場價格行情看漲也與其“托市”作用密切相關。江西省糧食局局長熊根泉認為,當前稻谷市場價格持續上漲,不是由于沒糧,而是糧源都被國家掌控了。自2004年早稻收購中由于市場價格跌破*低收購價啟動執行預案以來,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共4次啟動了稻谷*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國家委托中儲糧總公司以*低收購價入市收購,掌握了大量糧源。僅僅在江西,目前包括中央儲備糧、地方儲備糧、*低收購價糧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的商品周轉糧在內,倉庫里還有糧食約90億公斤,這個庫存量在歷史上是比較高的。大量糧源被國家控制,雖然產量增加了,但市場供應量不增反減,“增產漲價”也就形成了。小麥的漲價與稻米行情類似,主要是*低收購價政策的“托市”。
其次是加工業迅速發展造成糧食消耗量增加。
玉米沒有*低收購價政策,但近年來我國玉米產量持續增加、價格也穩定增長,其主要原因是加工因素。近兩年,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口號的推動下,以玉米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麥芽糖、檸檬酸、賴氨酸等生產不斷擴大,項目大規模上馬。
在我國玉米生產**大省吉林,玉米的加工能力從2001年的280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750萬噸。據吉林糧食部門不完全統計,2006年,到年末全省玉米深加工企業將超過400家,其中12家企業的總加工能力就達到1200萬噸。農業、糧食問題專家孫立誠調研發現,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到“十一五”末期,吉林全省食用、庫存、畜牧業加上工業消化每年共需玉米2500多萬噸,超出吉林玉米常年產量750萬噸。
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聯合研究課題《中國玉米加工業發展現狀前景與未來玉米供給能力分析》還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玉米供需狀況將較“十五”期間緊張,玉米產需缺口在350萬噸左右。在2007/2008年度或者2008/2009年度,我國將由玉米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這些情況拉動玉米價格持續上揚,加上氣候原因使今年新產玉米大規模上市延遲,加工企業加大力度搶購糧源。
第三是國際市場的拉動。
雖然近三年來我國稻谷持續增產,但世界大米庫存持續下降,達近20年來*低水平。美國農業部統計資料顯示,全球大米的期末庫存已從2001/2002年度的1.4億噸,降至2004/2005年度的7460萬噸,預計2006/2007年度將繼續降至6195萬噸,庫消比降至14.64%,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18%的警戒線。這是稻谷價格持續上揚的另一個原因。同樣,當前食用油價格的猛增也是受國際市場轉基因大豆價格上漲有關。因為目前我國的大豆進口量已占消費量的2/3,幾乎受制于人。
第四是受到部分減產因素影響。
受進口大豆沖擊,今年國產大豆種植減少、產量也減少,雖有進口補充,但仍催漲了食用油的價格。油菜也是如此。同時,旱情、災情等也使部分地區糧食減產,壓縮了總產量的增長預期。而部分地方糧食產量的統計數字被人懷疑“有水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預期市場價格增長。
三大變化影響未來糧食格局
江西吉安糧油購銷總公司總經理鄧華林說,從目前看,國家的*低收購價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它一方面促進了糧食生產,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谷賤傷農”,保護了農民利益,保持了農民種糧積*性。一句話,就是有效地把保護農民利益和保障糧食安全統一起來了。特別是,目前各地糧油全線漲價,但沒有出現囤積、搶購等現象,這說明在這種政策下形成的目前的市場價格對于大多數城市居民而言也是可以承受的。
以*低收購價政策為核心的宏觀調控下的糧食市場化道路,正顯現其獨特的魅力;在較長時期內,我國糧食產銷可以維持目前這種“農民可接受、市民能承受”的“緊平衡”狀態。但記者調研發現,在“緊平衡”狀態下,我國糧食市場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仍面臨全新考驗。
**是生產能力抓上去,流通“瓶頸”浮出來。
多年來,談到糧食安全,各級政府和有關專家都比較重視從生產上找原因。但不少專家表示,從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糧食供求的變化趨勢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固然重要,糧食綜合流通能力建設包括與此相關的糧食物流體系、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更為關鍵。
2004年**季度國內糧價的強勁上漲,特別是主銷區糧價漲幅高于主產區,運力不足是主要因素。目前,我國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其主產區和主要消費區嚴重錯位分布,如玉米的主產區集中于北方,而作為養殖業密集區和飼料工業發達區的玉米主消區,則主要集中于南方。同時,我國糧食庫存主要集中于糧食主產區,特別是東北地區。因此,在糧食綜合供給能力建設中,應該把糧食綜合流通能力特別是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其次是“總量矛盾”減弱,“結構矛盾”上升。
近年來市場玉米、小麥、水稻的價格升降并不完全一致,同為水稻的北方粳稻和南方秈稻差異也很大,年份間變化就更加頻繁。
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郭曉利說,從整體上看,當前影響我國糧食供求的突出問題不是總量矛盾,而是結構性矛盾。一是年際間糧食需求增長與產量變動矛盾較大,“賣糧難”、“買糧難”交替出現;二是糧食生產重心北移,區域間糧食供求矛盾加劇;三是糧食品種結構上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其基本變化趨勢是,在糧食總產量中,稻谷比重下降,小麥基本穩定,玉米比重提高。而從消費結構看,我國居民對大米尤其是優質大米的需求量比較大,仍將穩定增長。
目前,業界已有共識,2003年9月和2004年3月出現兩波糧價上漲時,盡管糧食減產,全社會的糧食庫存規模仍然比較大,糧食庫存總量至少能滿足全國全年糧食消費量的70%~75%,遠遠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糧食安全警戒線。主要是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域性的大米供給不足、價格上漲經某些因素放大,帶動全國性的糧價猛漲。
三是流通主導趨弱,加工主導趨強。
近年來,在糧食購銷市場化、糧食能源化、用途非糧化等推波助瀾下,糧油加工企業遍地開花。加工因素成為*近一波糧油漲價的一個原因表明,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各種性質的糧食加工企業將逐步取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成為糧食市場的主導力量。而糧食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也將在既有的“產量下降”、“流通不暢”因素外,新增一個“加工過量”因素。在吉林一些玉米深加工發展迅速的地方,“糧源爭奪戰”正因加工熱潮而點燃,農民賣糧的風向標已從原來的看糧站變為看加工廠。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