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中國食品已進入歐洲主流市場
德國《經濟周刊》日前刊文稱,中國食品已經“從只對準華人的有限市場,進軍到歐洲龐大的主流飲食市場。”不僅進入了許多大型超級市場、便利店和零售店,還受到不少酒店、餐館、酒吧和咖啡屋的食品供應商的青睞。文章驚嘆:“僅在短短三四年間,中國食品就迅速在歐洲蔓延開來。”
在德國大型連鎖超市雷阿爾的中國食品專柜內,水靈靈的白菜、茄子、扁豆等蔬菜被包裝成小盒子,豉油、蠔油以及各種香料、水果罐頭等整齊地擺在柜臺上,不少德國顧客正仔細地挑選著。售貨小姐告訴記者,中國食品的消費者大多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中上層人士,“尤其是那些年齡在60歲以下,家里有子女的德國人,越來越熱衷于中國食品。”
據德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中國已取代泰國成為亞洲向德國出口食品數額*大的國家。法國媒體稱,去年中國向法國出口食品2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26.5%,今年頭8個月中國對法國的食品出口額進一步提升,已達1.8億美元。按照聯合國工發組織的統計,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大食品生產國和第八大食品出口國。
與國外企業搶商機
根據專家預測,歐洲對中國食品的進口需求還會大幅增長。現在,主流的零售與批發商對采購香料、醬料和便利產品等已經流露出了興趣。但是對于這個商機,不僅中國企業看到了,外國企業也在虎視眈眈。目前在歐洲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國內品牌只有“李錦記”、“淘大”等不多的幾個,倒是有許多歐洲華人企業生產的產品。還有一些產品的市場是被歐洲企業占領,如聯合利華集團生產的“中國面條”,竟占了歐洲市場的40%還多。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中國企業也在越來越積*地開拓。不久前,在法國舉行的2006巴黎國際食品展上,有380多家中國食品生產商和進出口企業參加,租賃的展臺總面積達創紀錄的2800平方米,比上一屆猛增了70%,數量甚至超過了歐洲傳統農業大國荷蘭和德國。
此外,由于中國美食越來越流行,也改變了當地人的烹飪習慣,市場對各種用以烹調亞洲菜的炊具需求也相應增加,例如電煎鍋爐具、火鍋爐具及電飯煲等。
深入歐洲市場還要面臨很多挑戰
在歐洲中國食品市場占有很大優勢的李錦記公司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出口到歐洲市場,主要的挑戰來自高昂的經營成本、對當地市場需要的了解、以及取得顧客的信任。“歐洲市場較注重產品的品質,而不僅僅是價格。除了產品要適應當地口味外,大型的推廣活動以及參加展覽會也很重要,企業必須樹立品牌聲望,贏得消費者信任。”
德國食品研究中心的康布斯教授說,中國食品生產企業還應多開發新的領域。比如,不少歐洲消費者在餐廳吃過中國飯菜后,希望在家做出同樣味道的菜肴,這就為食品商帶來不少拓展機會: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搭配好的半成品,以便自己回家烹制。
歐洲中國食品的大型采購商科赫先生提醒中國商家,產品要想賣給主流零售商,必須符合歐盟關于食品安全的標準和規定。中國食品曾多次遭歐洲媒體批評,如“李錦記”和“珠江橋”醬油曾受“三氯丙醇”事件困擾,一度使歐洲人聞醬油色變,甚至不敢再吃中餐,給企業造成不小損失。
此外,為了迎擊外來食品的沖擊,歐盟還發起了“歐盟國家保護傳統食品聯合推廣活動”。中國食品要想真正風行歐洲,挑戰還很多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