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10月13日,在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院士著作館主辦的“中國醫藥科技自主創新”院士公益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瘦肉精,也不是農藥添加劑,而是由致病性因素而引起的食物疾病,就是“食品中毒”,這才是真正對老百姓造成影響的。
陳君石說,我國每年夏秋季發病高峰的時候,大概有2—3萬人發生食品中毒,絕大部分還是漏報的。從全世界來講,也是這個情況,相對于化學性污染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國頭號食品安全問題。
走出食品安全認識誤區
陳君石在報告會上不斷強調,我們的消費者應正確理解食品安全問題,走出食品安全的誤區。
“現在許多消費者都要求食品‘零’風險。坐車、坐飛機有風險,你可以接受,對食品安全的任何風險卻接受不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消費者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食品。實際除非你生活在真空中,否則這永遠是個夢。況且,少量的細菌是對人類有益的。”面對一味追求“零”風險的一些消費群體,陳君石表示實在沒這個必要。
陳君石說,科學家和企業僅僅能將風險降低到一定的水平,遠遠達不到****安全的。因此,某類食品發生安全性問題時,公眾馬上對食品消費產生的恐懼,表現出不成熟的消費心理。
談到消費者和政府部門*擔心發生的諸如蘇丹紅等化學性污染事件,陳君石說:“烤羊肉串和烤鴨皮對身體的傷害要遠大于放入蘇丹紅的番茄醬。過于重視化學性污染而忽視食源性疾病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前一段時間爆出一些商販在瓜子外皮上涂食用礦物油是為了讓瓜子好看,一時間被媒體稱為“有毒瓜子”。陳君石說,原因是食用礦物油并沒有列入國家許可的添加劑名單。實際上,礦物油也稱“液體石蠟”,在醫學上具有通便等作用。如果國家把其列入添加劑名單,就不存在“有毒瓜子”的問題。
陳君石院士說:“不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不能賣,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不等于是有毒食品。”
媒體傳播食品信息時要科學
在近幾年來一些媒體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中,“有毒”這個詞的頻繁使用,陳君石說:“我有些看法。”
“瓜子外面涂上了礦物油,而被稱為有毒瓜子;四川用毛發做醬油,被稱為‘有毒醬油’,阜陽奶粉又被稱為‘有毒奶粉’。我們說的有毒是指人吃了以后,對人體有明顯的傷害,有充分的證據。而剛才我說的這些,都不屬于這樣一個范疇,當然,可能會有人問,阜陽奶粉吃了以后,小孩都成了大頭娃娃,人都死掉了,難道還沒有毒嗎?不是這樣的,這不是因為里面的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是因為它沒有蛋白質,而是使用了工業淀粉,這就使它變成了假冒偽劣產品,它根本沒有奶粉成分在里面,完全是另外一個東西。”陳君石解釋道。
陳君石希望以后媒體在報道的時候要謹慎用詞,“什么東西是致癌的,什么東西是有毒的,要非常謹慎,希望媒體在傳播食品信息的時候做到客觀、科學、準確,正確的引導公眾。”
“食品安全的問題不會因科技發展和食品工業的進步而‘自然’減少。正確引導人們走出食品安全的誤區才是重中之重。”陳君石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