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截止2006年1月底,由《小康》雜志社與相關社會團體及專家聯合組成的“中國小康指數”調查組,在沿用并修正“中國飲食小康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中國2005年飲食狀況進程進行了監測和調查。
與2005年的食品供應、飲食安全、營養結構、政府監管四項考察指標有所不同的是,調查組又增加了食品支出比重即恩格爾系數這一項,并適當調整了各指標的權重。經調查組專家結合網絡調查、《小康》讀者調查及抽樣調查等方式收集的數據加權統計,并參照國家有關權威部門的測量數據,得出2005?2006中國飲食小康指數為71.5分,比2005年同期發布的71分有小幅度提高。
對照2005年的測評數據,公眾對政府的監管體系建設和監管力度的評價有所上升,成為總分值提高的主要原因。但研究結果顯示,公眾對飲食安全的擔心和焦慮沒有得到緩解,飲食安全狀況和政府監管體系及力度仍然是中國公眾關心的焦點。
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近7000多份,地域覆蓋我國東部、中部、南部、西部和東北部。經加權處理后,調查樣本分布在基本人口信息和主要個人社會經濟背景信息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布比較接近,表明數據有較好代表性。樣本構成情況為,受訪者平均年齡40歲,18—50歲讀者占53%,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81%,男女性別比分別為55%和45%。
2005-2006年中國小康飲食指數考察指標及權重比較
考察指標???? | 2005年得分?????????? | 2006年得分 | 2005年權重 | 2006年權重 |
政府監管力度 | 57 | 68.5???????????? | 10%? | 25% |
恩格爾系數 | -83.3? | -15% | ? | ? |
食品供應 | 92???????????????????????? | 95 | 40%? | 20% |
飲食安全 | 49 | 55 | 30%?? | 25% |
營養結構 | 69 | 68 | 20% | 15% |
飲食指數喜憂參半
縱觀過2005年的中國飲食小康進程,可謂喜憂參半。
喜的是,在過去一年中,國家正在不斷致力于編制更為嚴密和反應靈敏的食品安全網,從食品安全標準的清理修正,到全國范圍內的監測監管體系的完善,以及職能部門執法力度的加強,讓公眾稍感欣慰,對政府監管的評價也隨之攀升。
憂的是,中國的食品安全網絡在經歷了一系列沖擊后,似乎并沒得到太多改善,至少與公眾的安全需求與期望差之甚遠,而“亡羊補牢”式的補救和“運動式”的突擊執法無法贏得更多的認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一向以質量過硬著稱的跨國公司紛紛在2005年落馬,讓公眾原本脆弱的食品安全感雪上加霜。總體而言,中國飲食小康在公眾心目中的位置并不輕松。
政府監管措施不斷 實施效果差強人意
經過前幾年如阜陽劣質奶粉等事件的沖擊,各地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高漲,一有風吹草動,便立即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遏制事態的惡化。回顧過去一年,從中央到地方,都認識到建立一個無懈可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重要性,包括標準體系、誠信體系、管理體系、備案體系的完善等等。
2005年11月30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八部局聯合組成的10個食品安全綜合評價組已經全部出發,前往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進行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實施情況綜合評價。
此外,國家已對米、面、油、肉制品、茶葉等28大類、370多種食品實施了有“QS”(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占所有食品種類的70%,也為公眾對政府的評價提升有所幫助。
政府的種種努力顯然得到了眾多受訪者的認同。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公眾認為政府在過去一年中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措施有所加強,但同時對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滿意。在與新浪網的聯合調查中,僅有20%左右的網民認為政府監管“很有效果”或“有效果”,還有51.44%的網民覺得“有措施但是沒效果”,可見如何使相關措施得到具體落實,讓食品安全網絡有效運行,將成為2006年政府的主要課題之一。
在2005年,各地都相繼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了重組,以便在“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情況下,能起到協調統籌作用,此舉得到公眾的高度評價,77%的受訪者表示“有助于改善食品監管的困境”。
調查還表明,公眾對新的一年中政府的職責仍然寄予了厚望。當問及“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是否要加大監管力度?”時,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高達91%。
跨國公司紛紛出事 安全漏洞不容忽視
2005年,食品安全問題依然以其特殊的邏輯不斷刺激中國公眾的神經,只不過,不少故事的主角竟變成了跨國企業,這些平素以企業公民和品牌形象自居的國際巨頭們,在中國的餐桌上遭遇了****的信任危機,也直接降低了公眾的食品安全感。
在《小康》的網上調查中,認為“自己所在地區的食品比前兩年安全情況沒有變化”的網友為60%,而認為“比以前更差了”的比例是31.08%,回答“有所好轉”的網友比例僅為8.92%。
而在調研組執行的問卷調查中,76%的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對跨國企業產品的擔心,蘇丹紅事件、哈根達斯臟廚房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標等事件的發生,都增加了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憂慮。“跨國公司也出問題,我們還能相信誰?”受訪者陳先生的話頗具代表性。
跨國公司的影響只是一部分,中國本土的食品安全疏漏和缺陷還是無法回避。在商務部2005年發布的《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中,共歸納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存在的許多隱患,該報告同時指出,中國流通領域
綜合各種因素,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仍比較脆弱。在網上調查中,網友對“是否擔心自己會買到不安全的食品”的問題,回答“總是擔心”和“經常擔心”的比例高達83.65%。
為緩解焦慮和擔心,一些民間組織和行業協會也自發地開展起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行動,以彌補政府的不足。2005年4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起組建“超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著重研究超市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恩格爾系數降幅明顯 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恩格爾系數作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國際通行標準之一,反映的是食物支出金額在總支出金額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恩格爾系數較高,作為家庭來說則表明收入較低,作為國家來說則表明該國較窮。反之,恩格爾系數較低,作為家庭來說則表明收入較高,作為國家來說則表明該國較富裕。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7.7%,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鄉之間相差近10個百分點,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國的城鄉差距仍比較大。
但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近年來,恩格爾系數降幅明顯加快,1996至2001年間年均下降2.14個百分點,而2005年的37.7%就比2001年的37.9%還有所下降。
如果從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中國的飲食小康水平,多數民眾已經達到小康水平,而且,隨著恩格爾系數的不斷下降,標志著中國民眾的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
食品供應穩中有進 營養結構亟待加強
在食品供應這項指標上,2006年的調查和去年相比并沒有太多改觀,九成以上受訪者表示食品供應很充足或比較充足,屬高滿意度指標。同樣,在食品供應種類上,也有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種類比較豐富和很豐富。
但是在食品價格上,公眾認為仍有可以調整的余地。從網上調查的數據來看,有56.19%的網民認為食品價格“稍高于購買力”和“過高”,與《小康》的問卷調查和讀者調查比較來看,多數受訪者也認為食品價格可以適當下調。
具體而言,受訪者對蔬菜價格的敏感度要高于肉禽乳類,認為蔬菜價格“稍高于購買力”和“過高”的網友比例為59.42%,比肉禽乳類價格的46.17%高出10多個百分點。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盡管受禽流感疫情的影響,但我國的肉禽乳類價格仍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而蔬菜的價格隨著天氣和時令而改變,變化幅度相對較大,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影響也較大。
而在對營養結構的測評中,調研組發現公眾對營養知識的需求呈上升趨勢。從網上調查統計來看,表示“想吃得更有營養,但是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的網民比例為37.26%,而認為“平時很注意膳食安排,合理搭配”的網友為37.74%,相比2005年城市中69%和農村7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營養結構不成問題的調查結果,公眾對膳食結構的重要性的認知度有很大提升。
對營養結構的關注度大大增加,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行為。調查顯示,“經常看飲食方面書籍”和“偶爾看飲食方面書籍”的網友分別為18.33%和73.33%,而在問卷調查中,這兩項比例分別為21%和71.6%。
不少受訪者嘗試著通過服用保健品來改善體質。只不過,相比前幾年,公眾對保健品的態度顯得更為理性。調查顯示,“從不相信這些東西”的網民為51.91%,“偶爾會吃”的為27.99%,而“經常食用”的僅為4.55%。
我國長期以來“重臨床、輕預防”,而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時期,是居民膳食營養結構迅速變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營養干預的*佳時期。對此,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高度重視,正在醞釀出臺《中國營養改善法》,以解決日益突出的居民營養問題。
資料
2005年部分城市針對食品安全采取的相關措施
城市名稱主要措施
北京為制定食品安全條例立法聽證,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指數”,統一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引導消費者安全消費。
上海推出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紅榜”。
廣州建立食品安全數據庫,基本實現食品流向的實時監控,并供市民直接上網查詢。
武漢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和責任追究制,漏報和瞞報都將受到追究。
蘇州開展農藥、獸藥、畜產品、水產品等專項整治,實施學校食堂和餐飲業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食品中毒責任追究制度。
杭州在各大農貿市場、銷售生鮮蔬果的大中型超市設立農藥殘留檢測室,讓放心菜工程不留空白點。
太原大中型市場、超市、商場要全部建立健全進貨檢查驗收等準入制度,農村小賣部要普遍建立購銷臺賬等制度。
哈爾濱制定《哈爾濱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制度》
我國食品安全面臨五大問題
2005年11月1日,衛生部執法監督司司長趙同剛指出我國食品安全面臨五大問題:
(一)微生物污染仍是影響我國食品衛生和安全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導致的中毒人數*多,2003年和2004年全國報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中,微生物性重大食物中毒起數和人數均有增加,分別占當年總起數和總人數的26%、43.8%和34%、58.1%。我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數據也顯示,沙門氏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種常見食源性致病菌檢測陽性率逐年上升。
(二)從農田到餐桌食物鏈污染情況嚴重。一是源頭污染(種植、養殖過程)問題較嚴重,主要為農藥、獸藥(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飼料添加劑的濫用和殘留,如瘦肉精殘留問題。二是環境污染物給食品衛生帶來影響,重金屬污染和水污染日趨嚴重,環境中的污染物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很容易導致健康損害,如二惡英問題。
(三)食品企業違法生產、加工食品現象不容忽視。一方面,少數不法分子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摻假制假,影響惡劣,像阜陽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等。另一方面,我國現有食品行業整體素質仍處于較低水平,衛生保證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當大的比例,有的從業人員甚至未經健康體檢,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無證無照生產加工食品行為屢禁不止,給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隱患。
(四)食品新技術新資源的應用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隱患。隨著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大量食品新資源、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新型包裝材料、新工藝以及現代生物技術、酶制劑等新技術不斷出現,造成直接應用于食品及間接與食品接觸的化學物質日益增多,已經成為亟待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五)食品安全研究發現的新問題。隨著食品安全科技的發展,傳統加工工藝的食品也不斷被發現具有安全隱患,如油炸淀粉類食品的丙烯酰胺、油條中的鋁殘留等安全性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
聯合國劃分貧困與富裕的檔次:
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勉強度日;40%-50%為小康水平;30%-40%為富裕;30%為*富裕。
中國社科院課題組對小康生活的總體描述:
恩格爾系數50%-60%為溫飽型,40%?50%為小康型;20%-40%為寬裕型。2001年我國城鄉平均為43%,已屬小康型。今后20年內要求降到30%左右,農村要降到38%,城鎮要降到25%。
2005食品安全十大事件
1.全球查處“蘇丹紅一號”
2月18日,英國食品標準署在其網站上公布了30家企業生產的可能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色素的359個品牌的食品,2月23日,中國也對蘇丹紅一號下達了追殺令,亨氏、肯德基等知名跨國公司相繼被查出蘇丹紅,一時之間全國談紅色變。
2.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
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食品抽檢報告中爆出,雀巢奶粉碘超標。 6月7日,在經歷了消*應對、公開道歉、只換不退之后,雀巢中國有限公司終于低頭辦理消費者的退貨要求。
3.光明回奶事件
6月5日,河南電視臺播出一則消息稱光明乳業鄭州子公司將過期奶回爐并用于銷售,6月7日,光明乳業王佳芬對媒體否認加工過期奶,但承認其管理存在疏漏,并道出“乳品廠都有回奶罐”的內幕,這一言論迅速遭到同行反斥,但卻加速了國務院制定政策規范復原乳的使用。
4.哈根達斯臟廚房事件
6月16日,深圳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查處了一個無牌無證的地下作坊向深圳哈根達斯全部5家經營店提供冰激凌蛋糕,哈根達斯隨后承認管理上有漏洞,并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公關,幸好其在上海、北京的分店經查并未出現相同情況。
5.啤酒甲醛風波
7月,國內媒體報道國產啤酒含有致病成分甲醛后,日本、韓國迅速作出反應。國家質檢總局迅速抽檢后表明,國內生產的啤酒甲醛含量是符合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有關規定的,廣大消費者可以放心飲用。
6.孔雀石綠現身水產
7月,被水產行業禁用的孔雀石綠在英國的有機鮭魚體內被發現,隨后農業部在全國范圍抽查,也發現一些水產品中含有孔雀石綠,從而影響到我國水產品的對外出口。
7.三鹿爆出“早產奶”
7月,三鹿被查出超前標注生產日期的酸牛奶,三鹿方面表示,產品生產日期標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是因為企業管理上的一些疏忽。伊利、光明、三鹿紛紛爆出早產奶,引發了消費者對行業的信任,業內專家也急忙為早產奶正身,稱質量并無問題。
8.小“果凍”殺人
今年9月,湖南7歲女孩楊某吃果凍窒息而死,引起了消費者和業界對果凍直徑的大討論,隨后,中國**果凍強制性國家標準出臺,標準對果凍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9.PVC保鮮膜引爭議
10月,媒體報道稱日韓致癌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鮮膜轉道中國,引起人們對保鮮膜的質疑,隨后國家質檢總局禁止含有DE鄄HA,或氯乙烯單體含量超標的PVC食品保鮮膜進口、出口。
10.禽流感卷土重來
10月19日呼和浩特發現禽流感疫情,安徽、湖南等地相繼發現疫情,2004年在我國爆發過一次的禽流感疫情又卷土重來,在政府大范圍的撲殺和及時搶救下疫情并沒有大范圍擴散,但同時我國的養殖業也遭到了****的打擊。
平衡營養,政府有責——訪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
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大部分人對飲食的要求已經由“吃飽”過渡到“吃好”,以保證身體的營養需求。不過,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營養學專家葛可佑教授在接受《小康》專訪時指出,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營養學的要求還相去甚遠,政府應該通過立法、教育等方式保證國人的營養平衡。
《小康》:中國營養學會一直致力于改善中國人營養狀況的事業,請問目前中國人的營養狀況如何?
葛可佑:目前中國人的飲食存在過剩與不足并存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很普遍的規律。一方面,在經濟不發達、食物不充足的時候,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食物,經濟有所發展、食物供給充足以后,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食物。另一方面,人的天性是根據口味選擇食物,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會選擇香的、甜的食物,于是高油、高糖的食物以及動物性食物被選擇得越來越多,這樣就出現了營養過剩問題。
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有40多種,如果某些營養素不足,就會產生相應的營養缺乏甚至生病,比如維生素C、胡蘿卜素、鉀、鎂等攝入量減少,就會造成營養不合理,容易患上慢性病。國人治療慢性病的費用已經占到了我國全部醫療費用的70%以上,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另外,如果某些營養過剩,到一定的程度,也會對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有平衡的膳食,這樣才能促進身體健康。我們學會組織眾多營養學專家研究出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就是針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營養需要而設計的。
《小康》:如何改變目前營養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呢?
葛可佑:膳食問題,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起主要作用。1992年,聯合國發表了《世界營養宣言》,認為營養是人的權利,各國政府有責任幫助其人民獲得這種權利,包括中國在內100多個國家簽字加盟。目前*要緊的是立法,政府應該進行指導,指導就要有一定之規,不然就是被動的,是不穩定和不能持續的。促進營養立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三年前就已經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已經有相關部門來研究這一問題。一旦作為法規定下來,中國人的營養改善就比較有保障了。
《小康》:政府的責任還體現在哪些方面?
葛可佑:食物的供給,政府應該干預。國家應該從人群需要出發來提供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是消費在拉動,什么掙錢生產什么。在食物供給方面正確的做法是倒過來:人們缺什么,就應該多生產什么,就應該降價,國家就應該補貼。
此外,政府要在普及營養科學知識方面起作用。現在很多人有條件、也愿意吃得合理健康,但相關的宣傳教育不夠。國家要支持這方面的宣傳,由專家們把正確的營養知識教給群眾,讓他們有自我保健能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