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質量關系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保障春節期間食品消費安全,國家質檢總局1月17日公布了9家嚴重違法生產加工食品企業(場點、窩點“黑名單”;隨后,商務部聯合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將對中國食品進行質量認證。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我國食品行業節前“整風”已成慣例,但專家指出,我國食品行業要構織起全方位的“安保”網。
食品行業節前“整風”已成慣例
“元旦過后,我的心一直都提到噪子眼這兒,生怕出了什么亂子”。1月17日晚,北京四環中路某酒樓呂經理在跟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交談時表示,隨著春節的臨近,相關部門加強 食品安全工作的力度“一浪高過一浪”,而飯店、超市、市場歷來是檢查的重點。
呂經理將這些檢查稱為食品行業的“節前整風運動”,已經成為慣例,逢年過節都會有。為了不被在檢查時抓住“把柄”,呂經理對其管理人員下了通牒:“保證貨源質量,保證食品衛生,誰惹出亂子就直接卷鋪蓋兒走人”。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邵明立2005年國慶節前夕的一席話也許能給食品行業的“節前整風運動”找到注腳:節日期間北京各類重大活動多,中外游客也很多,食品安全控制的難度較大,要對節日食品安全容易出問題的重點地區、重點環節、重點品種,開展集中整治。
食品“安保”體系待建
食品行業的“節前整風運動”引起了呂經理的重視,呂經理給出的理由是“怕被罰款、影響生意”。
家住北京海淀區的王海明先生對類似的檢查心存疑慮,他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檢查一陣兒風,吹過后效果恐怕持續不了多久”。
2005年3月,商務部發布的《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盡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狀況逐年好轉,食品衛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為88.6%,2002年為89.5%,2003為90.45%,2004年為92%左右,呈逐年上升態勢,但消費者對任何一類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
“在目前的情況下,建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在我國顯得尤其重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馬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存在產品質量監管不力的狀況,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屢次出現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以致一般性的食品質量大家都有點麻木了。
北京市天宇律師事務所王莊誠律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我國現行 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中尚欠缺對監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管職責的落實和失職責任的追究機制導致法律實施不力;《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所調整的范圍過于狹窄、其確定的執法主體職責與現實情況有所脫節等情況導致其對體系內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作用已大大降低。
構建全方位“安保”網
《報告》暴露,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存在五大問題。一是上市食品超標,二是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三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四是食品流通檢測及環保體系仍不健全,五是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問題的解決要靠建立全方位的‘安保’網”。王莊誠對構建食品“安保”網的看法是: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將我國缺少的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補齊。如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食品安全風險評價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同時,加大事后追懲力度,明確各相關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馬宇則指出,“安保”網的建立**要破除“體制病”。長期以來,我國食品監管主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總署等多個部委共同按職能分段監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門的監管體制。這造成了執法中各部門職責交叉,任何其中一個部門,都似乎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起碼對從事食品生產、銷售的企業和個人都有“生殺予奪”大權;另一方面似乎又都事不關己,容易出現模糊或真空地帶,也為一些部門權力尋租創造了借口。
馬宇認為,應改變多頭管理,向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將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并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率和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時,相關部門要將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責”而不是“利”上。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