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鏈為何隱患重重? 內地食品安全問題追蹤報道
‘海鮮泡孔雀,蔬菜傍農藥,陳米著靚妝,面粉兌尿素,硫磺熏銀耳,激素喂甲魚,火鍋添罌粟,礦油噴餅干。’不法廠商們似乎在不斷用驚人的創造力為‘病從口入’這句老話作出形式多樣的詮釋。近年來雖然內地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產業鏈條中卻依然危機四伏。頻頻爆發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讓內地消費者在餐桌前提心吊膽。據調查,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50%。那么內地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何在呢?商報記者顧安安
‘十龍治水’標準各異
食品市場屢屢出現問題,無疑暴露出監管上存在巨大漏洞。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在內地,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竟然有十個之多。這些部門及職責分別是:農業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生產領域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和食用農產品安全以及與食品有關的動植物疫病的監督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監督生產領域食品安全標準的執行和被許可的食品生產單位從事食品生產活動的情況。衛生部門:負責食品生產經營資格、食源性疾患以及食品生產、經營、消費場所,食品添加劑、容器、包裝材料,食品用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安全衛生狀況的監督管理。工商部門:負責監督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標準的執行,查處取締無照經營商。商務部門:負責對生豬屠宰和食鹽加工、銷售行業的監督管理。藥品監督部門:負責保健食品的初審和監督執法。城管部門:負責查處取締無照經營游商。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負責對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教育部門:負責建立健全幼兒園、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實。建設部門:負責建立健全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實。
標準相差50倍
由于各自為政,這些部門制定的標準甚至有的相互沖突,如對豬肉中是否含有瘦肉精的檢測,衛生部門與農業部門依據的指標就各不相同,兩者相差50倍之多,孰是孰非讓人疑惑。內地某市一家大型市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有些執法監督只起到擺設作用,難以產生實質效果,如工商部門派了兩個人駐守市場,但是他們沒有檢測設備,每天巡查一下,很難發現問題。而他們自己設立了食品檢驗中心,所有商品進入市場前都要先進行檢驗,合格后才允許經營。但是對于不合格食品,他們沒有執法權,只能勸其離開,不能進行處罰。據悉,像這種有檢測能力的機構沒有執法權,而有執法權的部門又缺少檢測手段的現象非常普遍。
監管缺失執法不力
北大教授周其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但凡大規模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一定有政府部門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政府監管缺失和執法不到位才是問題癥結所在。他舉例,山西米酒中毒事件,暴露出政府部門對工業酒精銷售監管的空白,事實上是不法商販勾結政府個別官員,以致工業酒精隨便賣,一兌水就變成了害人散裝白酒。
‘高額暴利讓人鋌而走險,但如果真殺頭,就沒人敢做了。’周其仁說,阜陽奶粉事件后,政府追責了,還有人敢制售害人的劣質奶粉嗎?作為社會的‘利器’,政府司法必須到位。要找出食品安全的癥結所在,就要盯住政府部門。行政依法要求要高,一旦出現司法不公正將是*可怕事情。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地方執法部門擅自越權執法,甚至濫用職權,收受賄賂;有的以違規收費,多次抽檢謀取部門利益;有的消*執法、行政不作為,還有的不懂法,想當然隨意執法,以罰代法。值得重視的是,許多假劣食品竟然是證照齊全,所謂獲‘質量信得過’稱號的企業生產加工,充分暴露了重審批輕監管、亂審批不監管的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欠自我保護意識
受害者多弱勢群體
記者在分析內地各種食品安全事故中發現,受害者大多以城市困難群體、農民工及農村人群為主,由于經濟收入和購買力有限,消費層次低,他們在選擇食品方面主要考慮價格便宜,而忽略了安全。農村地區更是問題食品的重災區,假冒偽劣食品出現的頻率高、流通快、范圍廣,而且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更高明、更隱蔽。農村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維權能力較弱,不少人購買食品時習慣于簡單的錢物交換,不索要發票,更談不上索取保修單等售后服務憑據,不懂得如何根據企業承諾的‘三包’和售后服務條款等來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一現象已經擴大到一些城市的城鄉結合部和城市下崗失業人群。中國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農村消費者,具有居住分散、收入水平較低、消費環境較差、文化素質不高等特點,往往成為*脆弱、*易受害的消費群體。
記者手記:
監管為何總在事故后
食品市場接連發生安全事故,令眾多消費者成驚弓之鳥,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公信度降到50%以下,看來是順理成章之事。回顧這些食品安全事件,發現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件幾乎總是由媒體**曝光,公眾嘩然,然后再由相關執法部門出面解決問題。幾乎沒有一件是由行政監管部門**發覺并能在事前防范的。為什么行政監管總在事后?職能部門如果總跟在媒體后面,確實是一種尷尬的錯位。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現有的食品監管制度與社會公共與公眾的需要及市場要求之間還有著相當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的存在,不僅會使眾多的消費者利益處于一種危險狀態,也會使人們對行政能力的公信產生懷疑。而如此的社會結果說明,倘若有關行政機關還不及時加緊自我反思,而僅滿足于現有的事后‘亡羊補牢’式的管理模式,那不難預料的是,一旦還有類似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市場出現,類似的結果還將會重現。
從生產加工到流通
食品處處存隱患
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元曉梅在采訪中表示,造成食品不衛生的源頭是在種植、養殖環節的污染。主要表現為,農產品濫用違禁農藥、獸藥、有害添加劑,殘留超標問題突出等。專家說,農業環境的污染是造成蔬菜中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直接原因。據農業部近日對50多個蔬菜品種、1293個樣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不足八成。此外,目前內地1200條河流中,850條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個湖泊和近海區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營養化問題,畜禽養殖業環境嚴重污染造成的包括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性疾病等生物性危害日益突出。2004年,農業部在檢測的20660個樣品中發現,氯霉素在雞肝、牛奶中的超標率為9.16%和3.12%;青霉素在牛奶中的超標率為8.64%;瘦肉精在豬肝中超標率為6.34%。而在食品加工領域,問題則更為嚴重。據元女士介紹,目前內地有100多萬食品生產加工單位,其中約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這些小企業、小作坊加工設備落后、從業人員素質低,管理制度和生產標準形同虛設,不按標準生產、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濫用添加劑、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情況相當普遍。2002年,質檢總局對內地米、面、油、醬油、醋五類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調查顯示,60085家企業中,80%以上為10人以下的小作坊,技術水平較低;這60085家企業中,64%的企業產品出廠不檢驗;25%的企業沒有標準或不執行標準;15.6%的企業無營業執照。有海外媒體批評,中國大陸一些奸商不擇手段牟取暴利,見利忘義,昧著良心,明知害人的勾當也干,害人不淺。
法律制度欠完整
《 食品安全法》久呼不出來
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制度和法律的缺失是根本原因。內地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不完善,監管涉及多個監管部門且職能交叉,有的甚至相互制肘,從而造成食品安全監督力量和監督資源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也沒有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孫堿澤司長孫堿澤介紹。按照國務院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所賦予的職責,食品藥品監管局承擔著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組織查處責任,而2003年5月份出臺《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則授權食物中毒事件的上報部門為衛生部,由于兩部門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難以有效、高效完成職責。孫指出,目前內地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仍缺乏系統性、完整性,相關法律法規尚不能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有些行政執法部門甚至無法可依甚至有法難依。相關法律法規雖然有幾十部之多,但是條款相對分散,調整范圍較窄,有交叉也有盲目,留下了執法空隙和隱患。有的法律條文比較原則和寬泛,可操作性差,也為執法帶來了難度。此外,由于執法主體不同,適用法律不同,經常令同一違法行為出現不同處于結果。法律中的罰則亦相對較輕,威懾力不夠。據了解,今年兩會期間,重視食品安全,盡快制定頒布《食品安全法》的呼聲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或許可以成為解決食品安全的*終辦法。
4億存欄豬97%散養
肉類食品無成熟供應鏈
記者在對一些小區菜市場和露天菜攤的采訪中發現,肉類銷售情況較為混亂。在超市、普通商店,火腿腸和肉類熟食隨處可見,而這些產品有散裝的,也有包裝的,但無論是銷售商還是普通消費者,他們大都不清楚這些肉是來自哪里。內地動物食品安全溯源管理非常粗放,據了解,目前全國存欄豬是4億頭,97%是散養的,這意味著市場上絕大部分豬無法確認其來源,作為養豬戶和肉聯廠中間環節的生豬商,目前也沒有監控的辦法。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秘書長Antoine Bloch說:‘我**次來中國,看到豬肉用摩托車送來,他們直接就把豬肉放到貨架上賣了,這種肉能這樣去賣嗎?中國目前還沒有完整、明確的冷鏈和熱鏈供應鏈。’他解釋:‘中國食品生產非常復雜,而且零售商很難和農民直接打交道,因為他們的生產規模太小了。在中國,你可以看到數量非常多的屠宰場和飼養農戶,拿農民養雞戶來說,他可以把雞賣給屠宰場,也可以賣給個體戶。再比如說豬肉,實際上目前中國農民在這方面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在一些歐洲的國家,是根據產品的等級來進行定價的,但中國不是這樣,中國的農民從來都不能因為他們生產出質量更好的豬,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食品安全無小事
港與內地欠共識
從日前四川爆發豬鏈球菌、深圳緊急回收市面上的豬肉,或鰻魚等淡水魚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的事件可以看出,一直以來,香港和內地之間并沒有統一標準的食物安全檢驗制度,彼此間也沒有交流和通報習慣。香港有香港的食物安全制度,內地有內地自己的標準。比如引起軒然大波的孔雀石綠,不少內地的養魚戶用來作為防病殺菌劑,已成為一種習慣,根本就沒有禁藥的意識。由于習非成是,他們只會覺得香港人吹毛求疵,大驚小怪。但無香港嚴格的規定,他們就會按自己的標準去衡量食物安全。不僅僅是淡水魚,日后類似的發現仍可能陸續有來。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岳近日上京,與內地官員商討兩地食物安全合作事宜,雖然是遲來的行動,但遲來總比沒有好。周認為,香港和內地雖然是一國兩制,但在食物安全問題上不應采取兩種不同的標準。本來,香港和內地已建立了疫情通報機制,若內地發生任何問題,香港政府應在**時間內得知。可惜,近日發生的種種食品安全事故,港府事前均一無所知,事后才在傳媒的報道中有所醒悟。政府有關部門在此問題上未采取積*主動的態度是主要原因,但內地的通報機制將香港排斥在外也是關鍵問題。看來,只有消息準確,通報及時,把關嚴密,才能將有害食品拒之門外。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