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超市轉一圈,隨便從一個貨架上拿一件商品看看, 標簽上準有外文;如果恰巧是一件洋貨,印滿包裝和標簽的外文準會給你一種這樣的印象———不學好外語,生活都成問題。
不學好外語,生活真的會成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說隨著“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洋品牌日益對你的生活形成包圍之勢,從而你必須時刻要與洋文面對面,即使你下決心不買洋貨,只買純國貨,“外語”問題照樣存在,而且有時問題更嚴重———比如,類似于“MADEINDEGUO”這樣的問題。
“MADEINDEGUO”這種英文加漢語拼音式的“外語”雖然并不很普及,但國貨用外語騙人,或洋貨用洋文蒙人的現象卻*為常見,你得時常提防著點。在國內生產且只在國內銷售的商品,在包裝和標簽上印滿外文,除了騙人,大概沒有促進消費者學習外語的派生目的,因為這種商品上的單詞和語法與商品本身的質量一樣錯誤百出;洋品牌印洋文,有其合理之處,但要是其商品直接針對中國市場的時候,或者不翻譯成漢語,或者只譯出簡單的詞句,而有意無意漏譯一些重要部分,這種做法如果不是一種疏忽,那只能讓人懷疑其背后隱藏著其他不良目的。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發出警告,稱在某貿易公司的麒麟茶飲料中檢查到一種牛奶蛋白,該成分會引起過敏反應,但是麒麟茶飲料并沒有在標簽上標明含有該成分,因此,FDA要求在全美國范圍內回收這種飲料,警告那些已經購買此種飲料的消費者不要再飲用,消費者可到銷售商處退貨。美國發生的午后紅茶事件波及國內,盡管現已證明國內的紅茶屬于安全食品,但由此引發的食品標簽問題,尤其是進口食品標簽問題卻值得人們關注。
不管是國產商品,還是進口商品,都應當符合本國或進口國的標簽要求,這一標簽義務已是國際慣例。按照有關規定,中國市場上銷售的進口商品應該加貼完善規范的中文標識,但國內市場的進口商品中文標識不明確、不完善的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數標簽位置靠角、面積偏小,消費者要靠貼在外包裝上的這一小條中文標簽識別手中的進口食品,還真有點難。事實上,由于進口商品中文標簽過簡而發生消費者誤買、誤食、誤用的案例很多,更嚴重的是造成身體傷害和財產損失的案例也時有發生。
進口商品的標簽總是被處理得很“低調”,這種“偷懶”做法,很值得注意。過于簡單的中文標簽不但疏遠了國內消費者和進口產品的關系,也讓許多冒牌商品鉆了空子。很多進口商品名稱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食品。比如“水果原汁”與“水果汁”兩種標簽說明,兩種標簽標注的產品是有區別的,水果原汁是指原料水果經加工得到的具有水果特征的食品;而水果汁則是用水果原汁經糖液、酸味劑等調制成直接飲用的飲料。
針對目前情況,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了新的食品標簽標準,擬于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與原標準對比,新標準在強化食品標簽的真實性、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自身利益方面做出了一些新規定。其中有規定:應注意食品標簽中所用的文字是否為規范的文字。若同時使用外文,要求必須與漢字有嚴密的對應關系,且外文不得大于相應的漢字。而未標明食品名稱、配料清單、配料定量信息、凈含量和瀝干物(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保存期、貯藏說明、產品執行標準、質量(品質)等級的將禁止出售。
標簽雖小,事關重大。假如能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商家在中文標簽上“多說幾句”,無疑將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免去更多的尷尬,況且這樣做,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對商家本身也有好處。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