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市場準入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就可以在流通環節多一道關卡,像‘蘇丹紅一號’這樣的有害物質才有可能被拒于市場門外。”昨日(17日), 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市場監測處處長李習臻這樣告訴《**財經日報》記者。
李習臻是商務部《我國流通領域 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下稱《調查報告》)的具體負責人之一。3月16日,商務部發布了該調查報告。
據記者了解,這個報告前后歷時五個月左右,是商務部組織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通過向全國36個大中城市發放問卷等形式完成的。
《調查報告》指出了目前中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存在的五大問題。主要是上市食品超標問題依然存在;流通領域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食品流通檢測及環保體系仍不健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針對這些問題,商務部今年將加大流通領域的 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其中重點是制訂出臺《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信息處的聶健參與了商務部組織的調查工作,他告訴記者,食品很多都是鮮活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保鮮、貯藏等要求較高,應該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但目前中國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法律條款仍相對粗疏。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還是靠行政管理,亟須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比如說,市場準入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這項制度的實行尚缺少國家法律的支持。
今年“兩會”期間,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魯南制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志全曾經呼吁全國各地盡快建立糧食、蔬菜和水果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把入市關。李習臻透露,大連、青島、福建、廣東等地已經開始農產品市場準入的試點工作。目前商務部正在制訂《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并計劃于今年6月份正式出臺,以有效促進食品安全工作。
今年商務部還將通過電子政務系統在已有200多家試點企業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工作,構建信用監督和失信警戒機制。據李習臻介紹,掌握企業食品衛生質量的信用狀況有一定難度,“良好的信用記錄企業愿意報,不好的記錄往往就不愿意報。”商務部應加強各部門間有關企業食品衛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及時對外發布。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