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自1973年**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以后,我國的環境保護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作為環保工作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監測工作也隨之起步。30多年來,我國環境監測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成就輝煌。
在這期間,作為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一支主力軍、全國環境監測系統的“領頭雁”,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建站初期艱苦創業,到今天**全國環境監測技術與發展;從*初只能開展簡單的分析測試項目,到今天擁有現代化的實驗室和全面的分析測試能力;從建站之初每年編寫一本環境質量報告書,到現在每年編制30多種,1500多份環境質量報告;從*初幾十人,發展到現在集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工程師等約170人的技術團隊;從*初的3個組(綜合、分析、管理),發展到現在的15個處室……30年間,總站已初步建立了以常規監測、自動監測為基礎,遙感監測為輔助的天地一體式國家環境監測體系,監測技術手段日益現代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業務領域不斷拓展,綜合與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效能不斷增強。
艱難起步,平房中成就大事業
1979年11月12日,原國家計劃委員會下發《關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計劃任務書的復函》(計基〔1979〕644號),批準建設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國家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催生了總站。”**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以后,全國環境保護工作開始啟動。當時,雖然在一些重點城市相繼建立了環境監測站,開展環境污染調查和區域環境質量評價,但是這些監測站遠遠不能適應國家環保事業發展的需要,國家亟須有統一的監測技術、方法和規范,需要對監測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所以從國家層面而言,亟須成立一個能**全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與發展的單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總站1979年獲國家批準,于1980年成立并全面建設。
當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其艱苦,但是總站人員的工作狀態卻絲毫不受干擾,大家一不等二不靠,邊學習、邊建設、邊工作,充滿斗志和干勁。
1985年以前,很多人辦公、住宿都只能在板房里。板房中沒有暖氣,到了冬天,屋里特別冷,想做實驗都非常困難。而到了夏天,屋里又特別熱,加之蚊蟲叮咬,比冬天還要難熬。
5年艱苦的板房生活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實戰隊伍。成立初期,總站就承擔了國家多項重大環境課題。如全國“環境背景值調查與研究”、“全國糧食農藥(六六六、滴滴涕)污染調查與研究”、“我國降水酸度和化學組成的分布狀況及變化趨勢研究”等課題都是在那時開展的,這些課題的成果許多目前還在發揮作用。
可以說,“課題多、任務重、成果多”是總站板房時代的真實寫照。在條件艱苦的板房里,總站人員在環境監測科研領域實現了一次次重大突破。
環境監測能力全面提升,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
2008年,在國家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總站歷經4次搬遷,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辦公大樓。窗明幾凈,加上現代化的辦公設備和實驗室讓總站人喜不自禁。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總站的硬件設備,30年來,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監測能力,乃至監測成果的內容與形式上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2010-2015年中國環境監測需求規模
2015年中國環境監測儀器儀表需求結構
2015年中國環境監測行業區域銷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