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在2008年9月,廣東就發現了不法廠家在生產校服時使用含有毒化學品聯苯胺的染料和助劑;2013年2月,上海“歐霞毒校服”又被檢出含有可致癌物;2013年8月,上海市教育、質監部門聯合對上海市中小學生校服進行抽查,又檢出多家“有毒”校服。
每天穿的學生校服竟然有毒?毒從何來?“毒校服”到底有多毒?
“毒校服”毒有哪些?
一毒: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煞纸夥枷惆啡玖鲜侵赣煽芍掳┓枷惆泛铣傻娜玖希慈藗兂Uf的“禁用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是合成染料中品種*多的一類,有很多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陽離子染料都是偶氮染料。偶氮染料具有很廣的色譜范圍,包括紅,橙,黃,藍,紫,黑等,色種齊全,色光良好,并由一定的牢度。因此廣泛應用于多種天然和合成纖維的染色和印花中,也用于油漆,塑料,橡膠等著色。
偶氮染料在一定條件下,可分解還原出具有致癌性的20多種芳香胺類,這種染料在與人體長期接觸的過程中,其有害成分被皮膚吸收,并在人體內擴散,然后與人體正常新陳代謝過程中釋放的物質混合起來,發生還原反應。在特殊條件下分解產生20多種致癌芳香胺,形成致癌芳香胺化合物,經過活化作用而改變人體的DNA結構,引起病變和誘發惡性腫瘤物質,導致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等惡性疾病,且潛伏期長達20年之久。
二毒:甲醛。甲醛俗稱福爾馬林,是無色、具有強烈氣味的刺激性氣體,其35%-40%的水溶液通稱福爾馬林。在紡織印染行業,為了達到防皺、防縮、阻燃等作用,或為了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或為了改善手感,就需在助劑中添加甲醛。目前用甲醛印染助劑比較多的是純棉紡織品,因為純棉紡織品容易起皺,使用含甲醛的助劑能提高棉布的硬挺度。甲醛是原漿毒物,能與人體內的蛋白質結合,改變蛋白質內部結構并凝固,吸入高濃度甲醛后,會出現呼吸道的嚴重刺激和水腫、眼刺痛、頭痛,也可發生支氣管哮喘。皮膚直接接觸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壞死。皮膚長期接觸甲醛,易使皮膚硬化,甚至局部組織壞死,造成接觸部位裂口,發生腫瘤。
三毒:PH值。酸堿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用pH值來表示。熱力學標準狀況時,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者顯酸性,pH>7者顯堿性。在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褪漿、煮煉,還是漂白、染色印花,都要經過固色、還原、清洗過程,這些過程需要使用大量純堿、燒堿、PH值調節劑、表面活性劑等,如果水洗不徹底,就會造成織物上存在酸、堿殘留物。
眾所周知,人體表皮膚上帶有一層弱酸性物質,PH值一般在5.5—7.0范圍之內,用來保護人體不受外來病毒、疾病的侵害,皮膚的汗腺與皮脂分泌的汗水和油脂本身具有酸堿度,如果外界的酸堿度和人體正常需要的酸堿度相差過大便會破壞人體皮膚表面弱酸性環境,引起瘙癢,并使皮膚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甚至引發皮炎等癥狀。
目前學生校服質量安全已引起校方和學生家長的普遍重視,學校在集團購買學生校服過程中質量把關、質量驗收意識明顯增強,但仍然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檢驗報告理解有誤
學校進購校服檢驗按照檢驗性質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委托檢驗和監督檢驗兩大類。委托檢驗是企業為了對其生產、銷售的產品質量監督和判定,委托具有法定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檢驗機構依據標準或合同約定對產品檢驗,出具檢驗報告給委托人,檢驗結果僅對來樣負責。這里大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委托檢驗僅對來樣負責。監督檢驗是具有監督職能的管理部門依據法規(或有關規定)及檢驗規范(或標準)對被檢對象實施的檢驗活動,檢驗具有強制性,代表整批產品的總體質量水平。
檢查過程中發現,校方目前已經養成了索要合格檢驗報告的習慣,大部分學校都將每批校服檢驗報告存檔并由專人負責保管,但學生供應企業為學校提供的全部大部分卻是委托檢驗報告。更有甚者,一校服企業為學校提供的委托檢驗報告送檢樣品為750px*750px藍色布料一塊,布料如何代表成衣質量?如何代表整批學生校服質量?學校因專業知識不足,認為只要有專業纖檢機構出具的合格檢驗報告該批學生校服就是合格的,可以接收發放的。這個誤區加大了“黑心”校服企業調換樣品、送檢小樣、蒙騙校方的可能性。
誤區二:合同協議內容不詳
合同是校方與校服供應企業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供應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的合同是受法律保護的。查閱了多數學生校服合同,只是簡單要求校服供應企業“保質保量按照乙方提供樣品和面料要求制作”。“乙方提供的樣品和面料”纖維含量到底是多少、甲醛含量和PH值是否超標、執行的是哪一個標準,這些合同中本應嚴格要求商家的“緊箍咒”,*終成為商家鉆的*大漏洞。
誤區三:檢查驗收程序不規范
正確的學生校服驗收程序應為校方在接到校服供應企業提供由專業纖檢機構出具的合格檢驗報告后方可接收學生校服。驗收時要認真核對檢驗報告的真實性、合理性,檢查是否有殘次品混入,清點產品數量是否準確,驗收完畢后才能將學生校服發放給學生。然而實際工作中,校服供應企業各種理由拖延提供檢驗報告時間,或是千方百計讓學校先接收、發放后提供檢驗報告,校方為了學生統一管理、整齊劃一有時不得不先接收、發放校服,再向供應企業索要檢驗報告,這種不嚴格執行校服進貨驗收程序的行為嚴重助漲了校服供應企業弄虛作假、蒙混過關的心態。
“隔行如隔山”,學校學生校服專業知識欠缺,面對學生校服出現的種種問題,學校也束手無策。如何能讓學校更好做好校服驗收工作,規范供應企業供貨行為,這是困擾學校的*大問題。
建議一下五點規范校服驗收工作:
1.“詳合同”。合同作為規范供應企業生產行為、執行標準力度、驗收學生校服的依據,校方必須將涉及校服生產執行標準、安全技術類別、纖維含量、送檢方式、雙方承擔責任等內容寫進合同中,杜絕供應企業鉆合同“漏洞”。
2.“明標識”。GB/T31888-2015 中小學生校服標準頒布之前,學生校服生產企業生產的校服大都沒有吊牌或永久性標簽,致使纖檢機構對抽檢、送檢的學生校服成分含量無法判定是否合格。新標準頒布后,各校服生產企業要嚴格執行新標準要求,做好學生校服產品質量標識標注。
3.“雙送檢”。“雙送檢”制度即校服出廠前生產企業要送法定檢驗機構進行檢驗,校服出廠后各中小學校應將校服抽樣送檢,檢驗合格后方可發放給學生使用。4.“核報告”。校服供應企業為學校提供的檢驗報告校方需認真核對檢驗報告。一是核對檢驗樣品基數,受檢樣品基數應與合同訂購數量一致;二是核對樣品描述,訂購校服款式、顏色應與報告描述一致;三是核對檢驗內容,檢驗報告模糊不清、有涂改應及時聯系檢驗機構核對檢驗報告真偽。
5.“集反饋”。為更好了解校服質量,廣泛收集學生校服質量信息,學校應建立信息收集反饋機制,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校服質量問題、質量投訴,并及時聯系校服供應企業做好處理工作。
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新標準的頒布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產企業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構筑中小學生校服質量安全門檻。“毒校服”不可怕,只要校方加強校服管理,教育與質監部門構建起嚴密實用的監管體系就能將“毒校服”拒之門外,就能還學生一層健康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