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開始,國產奶業在八年的時間內,從法規證、標準制度的完善到現代化奶源建設、乳品生產質量控制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近期,中國奶業協會組織編寫的國內首份《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京發布,這份報告也引起了國內乳企的高度關注。
部分實際檢測指標高于歐美標準
報告監測數據表明,2015年,國產生鮮乳平均乳脂率3.69g/100g,比國家標準3.1g/100g高出0.59g/100g;乳蛋白率3.14g/100g,比國家標準2.8g/100g高出0.34g/100g;菌落總數46.7萬CFU/mL,遠低于國家標準200萬CFU/mL。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乳脂率檢測的平均水平是3.69%,而我國的標準是3.1%,美國為3.2%。”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北京)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加啟表示,目前乳品實際檢測的結果不但遠遠超過國家標準,也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標準。谷繼承則指出,除了乳蛋白、乳脂肪兩大營養成分平均值均高于美國標準,2015年全國生鮮乳樣品中體細胞數平均值低于歐盟限量值、菌落總數平均值低于澳大利亞限量值。
據了解,當前我國對于乳制品的監管頻次、力度、標準的嚴格程度,都是遠高于國外的。以伊利為例,截至2015年年底,伊利檢測設備累計投入5.65億元,2015年全年檢測費用投入2.85億元。
整體規模化養殖比重仍偏低
產業集中度的提升加速了產業規范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水平的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存欄100頭以上奶牛的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8.3%,比2008年提高了28.8個百分點,規模養殖場****實現機械化擠奶;奶農專業合作社超過1.5萬個,是2008年的7倍多。據伊利方面介紹,伊利目前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2400多座,規模化集約化牧場在奶源供應比例中已接近****。
同時報告也指出,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51.7%的100頭以下奶牛存欄比重仍偏高,美國、澳大利亞這一數據分別為17.2%、7.0%。在消費方面,2015年我國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鮮乳消費量36kg,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營養價值較高的巴氏殺菌乳占液態奶消費總量80%以上,而我國僅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