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深圳的使用農產品大部分為外公,目前通過對流通環節下游的批發和零售進行把關,天天在啊終端抽查簡直是大海撈針。鄭學定表示:“深圳的食品安全跟其他城市有以很大的區別——深圳無法在啊生產環節控制食品安全,只能在流通環節把控。”
目前,深圳的*大的困境是沒有針對食品安全特征因地制宜,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面對深圳食用農產品“輸入型”的特質,必須把監管關口前移到批發環節。
據鄭學定介紹,深圳目前共有十幾家批發市場,其中包括“主渠道”海吉星和其他中小型“非主流”批發市場。“監管關口應前移,重點在批發市場。”對此,他建議**要把“主渠道”管好,利用深圳市大型一級批發市場的優勢,如將海吉星打造成為深圳的“食品加工配送中心”,以確保零售環節的食品安全,而不是在下游進行大量的抽檢。
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追溯系統
“食品安全標準、籌建制度、追溯體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三個重要方面,深圳一定要做起來,要不然就是紙上談兵。”鄭學定認為,食品安全不是講出來的,是要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建立科學的抽檢制度、建設追溯體系,倒逼生產經營者,進而依法保證食品安全。不過,用鄭學定的話,“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追溯系統”。
“《食品安全法》已經是*高標準、*嚴謹的,但是對食品安全的標準、怎么抽檢、怎么建立追溯系統,沒有做完全強制性的規定。”鄭學定建議,在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方面,可直接參照香港地區的標準。
他以農藥檢測標準為參照,介紹說,“香港有7000多項標準,但是內地不超過4000項。”鄭學定認為,兩地的農藥檢測標準相差如此之大值得深思。另外,他認為,深圳有能力、也有條件根據《食品安全法》,建立高于國家標準的深圳標準,打造深圳質量。
組建食品辟謠聯盟引導理性消費
深圳的食品安全監管成效顯著,為什么還會有部分市民選擇到香港甚至國外采購食品?王多加認為,這主要是人們對本土產品不信任的體現。
她解釋說,香港有專門的農產品基地,基地有專業人士規范整個生產、輸出鏈條,監管渠道分明,品質容易得到保證,從這一點來說,內地與香港的食品安全保障程度相比確實還存在差距。
“但是,這個差距并不大。”王多加說,“某個城市的食品檢驗標準通常根據當地的生產能力、生產狀況、消費習慣等因素來制定,經過對比發現,有些香港的標準指標比我們的高,有些則比我們的低,所以并不是**的。”
此外,在王多加看來,因謠言造成心理恐慌也是市民更青睞境外食品的原因之一。前段時間,一篇關于超市捆綁蔬菜的膠帶可致癌的消息在網絡熱傳,引起不少網友關注和擔憂。
“當時這個消息一出,我們馬上委托質檢院去抽樣,檢測結果并不像傳得那么恐怖。(甲醛的)殘留量是在許可范圍之內,毒性也沒那么大,且其本身也具有揮發性,并不那么容易滲透到蔬菜里面。”王多加表示,為了擊破謠言,國家食品領域的專家特組建了一個“食品辟謠聯盟”,專門針對一些不實的言論進行風險交流和辟謠,向消費者普及科學知識,引導理性看待食品安全問題,打消消費者心中的顧慮。
捋順食品安全監管的機制體制
“要想把食品安全搞好,歸納起來要在這幾方面下功夫。”王多加建議,**要對批發市場、超市、配送中心等銷售流通渠道加強監管;同時還要加大檢測力度,倒逼生產源頭筑牢安全防線;此外,嚴格執法必須跟上,對生產或銷售不合格產品的商家進行嚴厲處罰,形成威懾力。
王多加坦言,食品安全監管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工作,牽扯到鏈條的各個環節,涉及多個職能部門,捋順監管的體制機制將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條件。
王多加說,提升檢測力度可通過購買第三方檢測機構服務來實現,但是執法力度不足并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目前,執法*缺的就是人力。農產品每天消耗量這么大,案件也很多,沒有人怎么去執法?沒有執法就沒有威懾力,監管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市、區農產品檢測歸屬的主管部門不同,易導致部分行動和任務難以協調,監管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她表示,捋順監管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明確責任與分工是接下來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舉措。
食品檢測方面
●2014年,全市食品檢測覆蓋率為每千人3.15批次
●2016年,已達到每千人4.8批次
農產品檢測方面
●2015年前,每年農產品的定量檢測約有1萬多批次,
●2016年,增加到2萬批次,
●計劃到2017年,增加到3.75萬批次
●2018年,增加到6.75萬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