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日前,記者接到投訴反映,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過的浙貝作為原料,很多成品藥中被檢測出較高的硫磺含量,多家知名藥企或涉其中。記者趕赴浙江、安徽等地調查發現,硫磺熏蒸浙貝猶如醫藥行業的“三聚氰胺”,已經成為中藥材行業的潛規則,而有關檢測標準的缺失則讓這一潛規則發展成為“明規則”。
個別中藥因制作工藝需要,允許硫磺在熏蒸環節出現,但只有10種中藥被允許使用,浙貝不在其列。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使用浙貝等藥材制成的中成藥中,不應該出現任何含硫物質。據了解,二氧化硫是有毒化學物質,長期接觸食用二氧化硫殘留的中藥材,會引起慢性中毒,嚴重危害肝臟、腎臟,還可能提高肺癌的患病率。
明知絕大部分中藥不能用硫磺熏蒸,藥農、藥商卻為了降低成本,把百姓健康當兒戲,長期使用添加硫磺方式炮制中藥,他們賭的是國家并未明確規定中藥成品藥的二氧化硫殘留量標準,且大多數單位也不具備檢測手段和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硫磺熏蒸中藥的“潛規則”,慢慢變成“明規則”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于檢測標準缺失,一些廠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在產品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等環節把關不嚴,導致一些有毒產品流入市場,造成嚴重后果,這類新聞不時見諸媒體。去年10月曝光的“毒跑道”事件,早前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等事件,都是以血的代價引發全社會關注的。誠然,檢測標準缺失不是商家可以作惡的理由,但卻間接給了唯利是圖商家作惡的底氣,一些危害百姓健康的產品因而流入社會。
那么,像中藥的二氧化硫含量為何缺少檢測標準呢?筆者認為,**,是利益攸關的行業協會,受利益羈絆,不希望增加提高原材料質量和改進工藝帶來的成本,為維護既得利益,采取能拖**算**的態度,消*對待檢測標準的修訂完善。
其次,是有責部門懶政不作為,致使檢測標準修訂工作滯后,他們對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心知肚明,但由于缺乏擔當,缺少動力,對長期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把百姓的健康視若草芥,只有引發的問題被媒體曝光后才“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像浙貝等中藥中的二氧化硫成分,明顯有害人體健康,本應盡早列入檢測范圍,且越早越好。
“亡羊補牢”式的修訂完善,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工作被動的表現。有關部門不應等到“亡羊”了,才想起要“補牢”。“亡羊”畢竟是損失,而且有些損失可能是巨大的,難以彌補。檢測標準的修訂,不需要人大機構立法,是有關部門的日常工作職責。加強頂層設計,主動扎緊監管藩籬,引導商家合規生產,避免“亡羊”事發,是有關部門的職責所在,也是確保百姓健康的需要,更是相關行業健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