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55.6%的不銹鋼電熱水壺使用高錳鋼,長期過量攝入錳會導致記憶力減退,建議選用304或430等不銹鋼材質的電熱水壺……近期,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一份電熱水壺風險報告引發社會關注,不少人因此擔心自家的電熱水壺“有毒”。
電熱水壺曝出“質量問題”
3月17日,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了一季度小家電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結果,其中一份由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制作的《2016年電熱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指出:該院對市場上50批次的電熱水壺產品進行了質量風險監測,發現55.6%的電熱水壺產品錳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錳鋼的問題。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電熱水壺的錳含量越高,錳析出量也越高,高錳鋼中錳析出量多數在0.1mg/L以上。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金屬錳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產生記憶力減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報告建議消費者*好選用304牌號不銹鋼材質的電熱水壺。
報告發布后,“電熱水壺燒水會導致神經紊亂”“過半電熱水壺會讓人變笨”“只有304鋼的水壺才能用”等內容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流傳,引發了輿論高度關注。
嚴苛試驗檢測風險
針對用酸性溶液做檢測是否科學這一問題,江蘇省質檢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酸性溶液加熱、浸泡不銹鋼所獲“錳析出量”確實與燒水壺的實際工作環境有很大區別,但這確實合乎日常的重金屬檢測方法。該試驗進行的是一種“加嚴試驗”,用更為嚴苛的方法對潛在風險進行檢測。
就“加嚴試驗”的過程是否科學問題,記者致電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辦公室,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此事的相關信息現由江蘇省質監局統一對外發布。記者又就此采訪了江蘇省質監局,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報告是該局“根據實施情況定期發布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結果”,該局只是“對發現問題的企業按照管轄權限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向社會發布消費提醒。”
一些冶金專家介紹,買水壺**要選擇質量合格,符合國家標準的商品,如果容器內外壁標有“GB9684”字樣,則代表符合國家標準,可以放心使用。
不必“談錳色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冶金專家王國棟表示,用高錳鋼電水壺燒水時,無含錳的氧化物發出,并且通過煮水析出的錳含量非常微小,還不如食品和自來水等物品中的含量高,因此不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情況。
科普網站果殼網發文認為,江蘇質檢院的報告是參照SN/T2829-2011標準進行檢測。但這個標準里,食品模擬物采用的是4%乙酸食品模擬液而不是日常用的水。此外,這個標準涵蓋的重金屬檢測范圍里不包括錳。建議權威部門用正確的方式再測一次。
有專家提出,選擇不同的食品模擬物對試驗結果的精確度有影響。用4%乙酸測定熱水壺原材料中錳的含量,所得結果會比用水進行試驗的結果偏高。
此外,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進行分析,一些專家和廠商也提出,對于合格的水壺不必“談錳色變”。
3月23日,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其微信公號中發文表示,成年人每天錳的可耐受*高攝入量為11毫克。以(江蘇質檢報告)錳析出量*高1.168mg/L的那批次電熱水壺為例,要喝大概9.4升這種電熱水壺燒的水,才有可能超出可耐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