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德國提出“工業4.0”計劃,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拉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幕。為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也順勢而上,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行動綱領。在當前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時代浪潮下,傳統的特種設備檢驗也面臨機遇與挑戰,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特種設備智能檢驗新業態正在孕育發展。
傳統檢驗面臨新挑戰
近些年來,全國特種設備數量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2014年底,全國特種設備總量達1036.46萬臺,而全國僅有檢驗人員6.6萬人,“人機矛盾”日益突出。以電梯為例,檢驗人員數量的增長遠遠趕不上電梯每年約20%的增速,個別地區人均年檢驗量達千臺以上,檢驗人員任務繁重,檢驗質量難以保證。
近年來,國內逐步引入和推廣基于風險的檢驗(RBI)等先進理念和技術,著力解決特種設備長周期安全運行瓶頸問題,在損傷機理、失效模式、風險分析、安全評估和工程應用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大幅提升了特種設備檢驗的質量和效率,但總的來看,特種設備檢驗大多仍停留在現場、單臺、停車、手動、靜態、線下、分時、單向的傳統檢驗模式上,檢驗檢測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夠,檢驗模式未見革命性突破。
與此同時,傳統檢驗的組織和供給模式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當前的特檢機構主要按照行政區域和行政層級設置,條塊分割比較嚴重,資源配置效率偏低,小散弱的問題比較突出,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不強,制約了特檢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帶來新機遇
“互聯網+”提出之后,迅速席卷了幾乎所有的行業和領域。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作為高技術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業態變革的關鍵窗口期。
**,“互聯網+”帶來理念變革。信息技術進一步打破地域的界限,拉近檢驗機構與政府部門和企業的距離,促進人、機、環、管各要素的有機結合,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信息和數據交換平臺,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互聯互通,形成更加扁平化、精確化的管理,推動各相關方融合創新,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其次,“互聯網+”帶來技術變革。開發新型傳感器,基于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將可實時監測設備的“健康狀態”,例如通過對管道壁厚的監測,隨時掌握腐蝕情況;通過對起重機械關鍵結構應力應變狀態的監測,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檢驗人員用手持終端掃描設備二維碼,就可以獲取歷史信息,同步錄入檢驗信息,在云端共享,即時推送到企業和政府手中,隨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和安全狀況。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實現風險提示和事故預警,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再者,“互聯網+”帶來組織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反作用于生產關系,“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也將帶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組織機構的變革。互聯網勢必導致檢驗技術機構向扁平化、平臺化方向發展,現行層級設置的檢驗機構體系勢必受到沖擊,當前國務院和質檢總局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改革也契合了互聯網時代的組織變革趨勢。
加快培育智能檢驗新業態
特種設備智能檢驗新業態將基于信息技術和檢驗檢測技術深度融合,以數據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傳輸存儲、分析處理、挖掘應用為主線,開展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檢驗儀器裝備研發,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檢驗數據采集與傳輸,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的檢驗數據分析與挖掘,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交互式業務與服務系統建設,推動傳統檢驗模式轉型升級為遠程、系統、在線、自動、動態、線上、實時、互動的現代檢驗模式。
特種設備智能檢驗新業態將建成基于大數據的檢驗服務信息平臺,實現特種設備質量安全可追溯,方便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查詢和監督。新業態將通過信息技術減少服務中間環節,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和精細化全程服務,由原來為企業提供單一檢驗服務轉型為提供以完整性管理為核心的特種設備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系統解決方案;為政府提供更為全面、準確、可靠的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信息和數據服務,為政府科學決策和有效監管提供支撐。
特種設備智能檢驗新業態將帶來特檢機構組織模式的變革。按照國務院和質檢總局的統一部署,特檢機構正在加快推進整合改革,往集團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整合技術、數據和市場資源,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實現特種設備檢驗供給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在“互聯網+”浪潮的驅動下,特種設備檢驗行業將迎來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共享數據信息,以合作聚能量、以融合促創新,打造特種設備檢驗相關方共同參與、互利共贏的“互聯網+特檢”生態系統,促進特種設備檢驗行業的變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