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2015年8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強調要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整合各類政府信息平臺,避免重復建設和數據“打架”,增強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體系。作為對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的實驗室的法定監管部門,確保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數據,科學準確、真實可靠、客觀公正,是法律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如何充分利用好法律法規優勢、技術專家優勢、行業資源優勢,整合建設統一規范的檢驗檢測檢疫大數據(以下簡稱檢測數據)服務監管平臺,是質檢部門找準位置,主動履職,充分利用好檢測數據這個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參與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當前檢測數據的現狀
一、沒有充分認識到檢測數據是一種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分散獨立保存,不能形成有效的數據資源。
質檢部門除掌握了本部門大量的產品質量、計量器具、特種設備、動植物檢疫等檢測數據外,還可以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可,獲取醫療、交通、建材、公路、防疫、氣象、能源、水電等,一切需要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的檢測技術機構的海量的**手檢測數據。通過統計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為社會提供產品質量、計量器具、特種設備,以及醫療、交通、氣象、能源等特殊行業的有用信息,擁有其他行政監管部門無法獲取的數據資源。然而,多年來,由于我們對數據資源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檢測數據是一種基礎性戰略資源,沒有要求實驗室把檢測數據納入統一的數據服務監管平臺,由實驗室各自為政,自己開發管理軟件,自己設計報告及記錄格式,自己保存記錄,自己銷毀數據,不能形成有效的數據資源,白白浪費數據資源。
二、沒有建立檢測數據服務監管平臺,不能對數據實施及時有效監管。
檢測數據涉及國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質檢、工信、衛生、環保、氣象、建設、食藥等部門的實驗室負責本部門的檢測工作。各個部門內部、外部的檢測數據沒有上網,即便上網由于記錄格式不統一,也不能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形成信息孤島。加之實驗室分布廣,受空間、時間、人力的限制,質檢部門不能及時有效地對實驗室的檢測數據,實施動態監管。許多數據不規范,存在錯誤數據,甚至造假數據,數據質量不高,數據的應用有限。
三、沒有針對行業、產品特點,規范檢測報告及原始記錄內容和格式,不利于形成有用信息資源。
當前實驗室的檢測報告及原始記錄內容格式,都由單位人員獨自設計。這種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受個人專業水平限制,存在對檢測依據理解錯誤的情況,給出錯誤結論;第二,受單位設備限制,檢測項目避重就輕,檢驗項目不全面,沒有真實反映產品的質量;第三,各單位檢測方法、項目不統一,不同單位的檢測結果不具有可比性;第四,記錄內容、格式不統一,不利于數據統計分析。例如:同一產品,分別送獲得資質認可的A、B實驗室,檢測結論可能完全相反。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機構對同一產品的認證項目和范圍不相同。A認證項目不包含產品中存在的不合格項的項目,沒有檢測該項目,檢測結果為符合。B認證項目包含了產品中存在不合格的項目,檢測結果為不符合,出現報告“打架”。這樣的結果,對業內專業人員可以理解,但對社會公眾而言,是很難接受的,往往會對質檢部門監管的科學性、公正性產生質疑,同時也不利于對該產品的產品質量跟蹤分析。為此,統一報告及原始記錄內容格式、檢驗方法步驟,建立全國統一、全面、客觀、科學的檢測評價體系,不僅是質檢部門認真履行好監管職責的要求,也是新時期樹立質檢部門科學、公正、權威新形象的重要手段。
解決的思路及辦法
一、整合法律法規,搭建統一規范的檢測數據服務監管平臺。
根據《計量法》、《產品質量法》、《特種設備安全法》、《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凡為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實驗室和檢查機構應當進行資質核準,并由國家認監委和地方質檢部門負責資質核準和監督檢查工作。由此可見,及時有效地監管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確保其數據科學準確,是法律法規賦予質檢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多年來,國家認監委和地方質檢部門做了許多工作,對規范檢驗檢測行為,提高質檢部門權威,取得很好的作用。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
一是由于受監管成本的制約,質檢部門很難及時安排監督檢查。
二是對被檢測產品或設備,由于檢測依據中沒有明確規定哪些項目為必檢項目。因此,部分實驗室在檢測項目上玩貓膩,避重就輕。一些技術難度大、設備貴重的項目不檢測,檢驗結論不能代表產品質量。資質核準時,審核專家因技術規范沒有強制要求,只能對不能檢測的項目,標注限制項。導致許多通過認證的實驗室檢測報告的“含金量”*低。
三是由于監督檢查人員受專業知識面限制,不可能熟悉所有專業領域,加之報告內容、原始記錄內容、檢驗方法步驟,一家一個樣,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現場監督檢查,只能查看計量單位對不對,數據修改是否按規定處理等表面問題,普遍存在監督不專業情況。
四是部分檢測機構,存在敷衍檢查的思想。資質考核時,報告、原始記錄都按規范做,日常檢測不規范做。復核驗收時,通過造假記錄,蒙混過關。由此可見,必須通過整合法規,明確規定經過資質核準的實驗室,其使用的檢測報告及原始記錄,必須經質檢部門組織的專家,按全國統一的方法、項目、記錄格式審查認可,并納入經質檢部門開發或授權的,統一規范的檢測數據服務監管平臺,方能獲得資質核準。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統一檢測的參數,統一技術要求,統一評判標準,提高檢測水平和質量;另一面,通過網絡化,便于監督部門實時監管,及時發現糾正問題,客觀考核評定實驗室的檢測能力、服務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該平臺的建立,質檢部門可以收集全國的檢驗檢測的基礎性戰略數據資源。在當今大數據信息時代,誰掌握數據資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技術專家作用,制定全國統一標準的檢測報告及原始記錄。
準確可靠的數據是政府宏觀決策、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基礎。確保檢測數據準確可靠、全面公正、科學權威,是質監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也是主動融入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檢測數據的核心是報告及原始記錄內容是否有實效性。因此,如何設計出社會公認,既適合行業管理要求,又客觀反映產品質量特征的報告及原始記錄,是當前擺在質檢部門面前的首要任務。質檢部門擁有一大批從事質量、計量、特種設備、動植物檢疫等方面的技術專家,通過資質認定工作,又聚集了社會其他行業的許多技術專家,具有其他任何部門沒有的人才優勢,加之絕大多數檢測的技術規范,都是質檢部門制定發布的。有條件、有能力,組織制定好科學、規范、統一、權威的報告及原始記錄。再者,質檢部門作為實驗室的法定監管部門,有義務調動系統內外技術專家,行業協會,研究制定出反映我國當前檢測技術水平,切實可行的報告及原始記錄。同時,制定嚴格的報告分級制度,嚴格區分全檢報告、必檢報告、用戶報告的界限。全檢報告必須按檢測依據完成全部檢測項目。必檢報告的檢測項目,必須能夠反映產品的主要質量指標,同時,也是對獲取資質認定實驗室,*基本的檢測能力要求,允許增加檢測項目,不允許減少檢測項目,否則報告無效。用戶報告,可根據用戶委托要求增或減檢測項目,但該報告沒有法律效力,不可用于證明產品質量。報告內容格式、原始記錄內容格式、檢測方法及報告分級制度,必須全國統一規定,作為技術規范的必要部分,與技術規范同步發布。實驗室作為國家技術規范的執行機構,不得更改報告及原始記錄內容格式,不得混淆使用報告分級。記錄格式在保障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實現互聯互通、開放共享。
三、調動社會力量,加快建設適合各自行業特點的網絡服務監管平臺。
充分調動交通、建設、氣象、環保等部門的組網積*性,推進建立適合行業特點的網絡服務監管平臺。這樣做,**可以節約建網資金,減輕質檢部門的資金負擔,加快建網速度;其次,可以充分發揮各行業長期從事專項檢測積累的寶貴經驗,優化服務監管平臺,確保平臺高效運行。再次,可以調動行業參與的積*性,減少建網的阻力,保障組網工作順利推進。但建網過程中,必須確立質檢部門的主導作用,保障報告、原始記錄、檢測方法要求與檢測規范要求一致,網絡連接符合質檢部門規定通信協議,控制權限掌握在質檢部門手中等等。否則,一盤散沙,沒有形成有效的大數據庫,建的再多也沒有作用。
四、做好頂層設計,構建與各行業網絡服務監管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安全開放的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掌握數據話語權。
單獨數據的價值是有限的,必須集合起來,才有利于挖掘數據后面的價值。某一產品一次抽檢合格,只能證明該產品合格,不能證明該批產品都合格,不能證明該產品質量穩定,更不能證明該生產企業信用好。但通過歷年多次抽檢該產品合格,就能證明該企業信用好、產品質量穩定。因此,科學的梳理、歸結、分析、統計數據是大數據應用的基礎。質檢部門作為檢測數據的監管部門,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科學、系統、客觀地收集處理好來自系統內外各行各業的檢測數據,確保海量的數據準確不丟失,數據連接有效可靠,通信協議開放包容,數據庫結構科學合理,建立安全、開放、高效、共享的檢測大數據庫,為社會提供全面、準確、公正、客觀的檢測數據服務。同時,研究開發大數據應用軟件,牢牢把握住檢測數據的話語權。
檢測數據應用的幾個方向
一、統計分析行業產品質量狀況和風險評估。
通過分析歷年積累的檢測數據,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可以比較客觀地分析評價某行業或產品的質量狀況,預測分析行業或產品的質量發展趨勢,發布行業或產品調查報告,為政府及社會其他組織提供決策依據。根據這些分析結果,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當地行業或產品質量狀況。它與政府通過抽樣監督檢查得到的結果相比,更加全面、客觀、準確,有利于政府做出客觀準確的決策,促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根據風險預警結果,監管部門能及時精準定位發現監管漏洞,采取補救措施,避免產生嚴重后果。通過及時發布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狀況,也有利于公眾及時掌握各種行業或產品的質量狀況,扶優治劣,促進行業自律,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
二、分析評估企業社會信用等級。
當前國家正在全力推動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產品質量信用是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企業信用*本質的部分。一家產品質量不穩定或存在質量安全隱患的企業,根本談不上是誠信企業,更談不上是優秀企業。因為從產品生產中可以反映出,企業是否為了利益*大化,放棄原則,生產偽劣產品,甚至有毒產品。它不僅反映了企業法人的個人道德水平,而且也反映整個企業生產及管理人員的道德標準,*能代表企業的誠信水平,是企業*本質的東西。同時也可以反映出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穩定,說明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按制度辦事,說到做到,不因某人的改變而改變,必然是一個重承諾,守規矩的企業,反之則不然。檢測數據庫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技術支撐。
三、實現對實驗室的實時網上監管。
檢驗檢測檢疫的實驗室分屬不同地區和部門,要實現現場動態監管的成本非常高。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檢測數據監管服務平臺,不僅可以實現網絡實時監管,而且大大地節省了質檢部門的監管成本。同時,由于相同產品不同實驗室的檢測數據都曬在網上,降低了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一般監管人員,不需要復雜的專業培訓,通過數據對比,不但能發現生產企業產品質量存在的問題,而且能對比看出不同實驗室的檢驗能力、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對所監管的實驗室,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再者,同類實驗室的檢測數據,發布在同一個網上,有利于實驗室之間,比學趕幫,取長補短,公平競爭,促進全社會實驗室檢驗能力、服務水平的整體提高。由于從制度上要求所有檢測數據必須實時錄入數據監管平臺,接受監督部門的監管,減少了個別機構收錢賣證、事后偽造數據的機會,提高數據的真實性。監管人員可要求檢驗機構,按照原監管平臺提供的數據,抽查復檢,驗證其檢測的可信度,提高監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