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日前,國家發改委印發《“互聯網+”綠色生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在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和在線交易體系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及具體任務。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掀起,各行業都在積*探索如何利用好這一現代化工具。作為時下焦點所在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將如何與“互聯網+”相融合?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后,2015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積*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并提出了包括創業創新、現代農業和智慧能源等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而生態綠色是11個重點行動中*先下發實施方案的領域,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這顯示出國家推動“互聯網+綠色生態”的決心。同時,借力“互聯網+”無疑也是我國生態環保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有效方式之一。
監測數據進一步完善
對于如何具體行動,《實施方案》**明確要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據了解,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正迅速發展。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在約7000個重點排污單位安裝了污染源監測自動設備,并著手開展國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三級污染源監測中心建設聯網工作。從2009年開始,江蘇、成都、山西等地紛紛搭建省級環保物聯網,實現資源環境的實時監測。
據媒體報道,2015年,我國不斷強化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空氣質量、水質、土壤環境監測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1436個監測點位全部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31個省(區、市)全部完成省級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建設,32個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全部完成市級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但是,專家指出,數據不全面、大多數據庫成為孤島、公眾獲得數據難度大、數據庫資源的二次開發和信息服務不夠等仍是我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
對此,《實施方案》強調,將結合各有關部門對資源、環境、生態等方面的動態監測預警成果,完善部門間數據資源、文獻資料等信息共享機制,會同地方政府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實施方案》還明確將針對能源、礦產資源、水、大氣、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各類生態要素,利用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和遙感監測成果,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優化監測站點布局,擴大動態監控范圍,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體監控系統。
此外,《實施方案》還明確將積*推動生態紅線監測、生態紅線一張圖建設。全面強化生態安全的網絡化監管。開發監測信息管理共享服務平臺,提升監測的效率和質量。
那么,在相關監測數據得到進一步系統全面,共享機制日趨完善的情況下,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環保部辦公廳信息辦副處長詹志明曾公開表示,目前環保數據的標準化還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當前環保業務應用的數據類型就多達幾十種,來源于不同的數據生產部門,其組織管理的方式、標準、參考體系也各不相同,給環境大數據的快速形成與綜合應用提出了挑戰。環境污染防治是一種典型的跨行業、多類型的大數據綜合業務應用,標準規范的不統一,使得系統和系統之間難以對話或對話的成本很高,需要開發很多轉換接口,數據難以真正流動起來。
對此,《實施方案》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環保,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區域污染物排放、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實時發布。
此外,對于備受關注的公眾參與環保,《實施方案》也提出將健全、完善網絡環境監督管理和宣傳教育平臺。暢通公眾參與渠道,鼓勵公眾利用網絡平臺對環境保護案件、線索、問題進行舉報,構建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監督管理機制。利用網絡平臺,宣傳環保理念、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