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全國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發布系統”低調上線的背后,拉動了產業界的一次小爆發。“環境派”瓜分大蛋糕,“氣象派”亦成空氣預報領域“門口的野蠻人”。目前,省級空氣質量預報市場已分完,未來市場在地市級。僅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系統建設的軟件部分,市場規模預計可達58億元。
從事空氣質量預報業務的企業剛度過**個豐收季節。雖然,收割的號角吹得比較輕。
2016年1月1日,“全國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發布系統”低調上線,每日17時向社會發布空氣質量預報信息。像看天氣預報一樣,公眾可從系統中獲知,未來數天是否有霧霾。
預報數據由各地環境監測中心上報。2015年10月是各省級行政區、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建設預報系統的時限,這一政策驅動成了2015年產業界的利好消息,各地政府招兵買馬,企業分食蛋糕。
“大部分已初步完成平臺建設,也有一些省市剛剛走完招投標程序。省一級平臺通常投入千萬級別,也有地方分期建設,小幾百萬的也有。”北京雪迪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迪龍)環保事業部經理龔皓告訴記者,雪迪龍參股的思路創新公司參與了近三成空氣質量預報市場的建設,其中內蒙古的項目在全國投資規模*大,“總包小一個億給了聯通,思路創新簽下了五千多萬的合同訂單。”
多位業內人士判斷,與省級政府合作的空氣質量預報市場“蛋糕”已經分完,未來在地市層面還有空間。國泰君安證券2015年10月發布研報,僅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系統建設的軟件部分,市場規模預計可達58億元。
“為政府貼身服務”
目前國家要求的是重點區域未來5天、省域未來3天的空氣質量形勢,以及36個重點城市未來24小時、48小時的AQI(空氣質量指數)范圍。
“和我們合作的公司也不是一開始就能拿出現成產品的。是我們不斷提出各種需求,企業來幫我們實現。”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記得,上海市開始做基于新標準的空氣質量預報業務系統始于2012年。
彼時,距離這個市場“暖”起來還有一年時間。
事實上,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從1998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采用依賴于歷史觀測數據、精確度較低的統計模式,預報結果也無關PM2.5。
2003年起,上海學習北京,探索空氣質量預報的數值模式。數值預報需要導入氣象數據、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和實時空氣監測數據,再通過計算機按照數值模型模擬出未來的空氣質量形勢。由于涉及大量科研成果,當時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的合作伙伴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空氣質量預報領域真正出現企業的身影要追溯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清華大學出資設立的北京思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路創新)參與了奧運會的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幫助北京建立了一個預測平臺。“那時候還沒有什么競爭對手,地方也少,就北京做。”思路創新副總裁陸晨對記者回憶道。
在PM2.5火遍大江南北的2011年,上海地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地聽)總經理張偉鋒**次拿下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的項目:“幫他們做系統,從API(空氣污染指數)轉向AQI。”2012年底,張偉鋒**次聽說老客戶需要開發一套空氣質量預報預警自動化系統。
這套系統每天通過網絡自動抓取中央氣象臺、區域氣象中心和國外網站的氣象數據場,再結合污染源數據、實時監測數據及上海本地氣象數據,根據三個不同的數值模型進行4至11小時的模擬運算。*后系統展示出3種可視化模擬結果給預報員,預報員根據經驗進行研判,對外發布*終的空氣質量預報結果。
2013年,先行一步的上海開始通過這套系統對外發布48小時空氣質量預報。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十條”,提出到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要完成區域、省、市級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其他省份、副省級市、省會城市于2015年底前完成。
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大氣十條’出來了,我們就相應地加強空氣質量預報業務,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提前做一些鋪墊。”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偉偉介紹。
作為“甲方”的伏晴艷明顯感到,這兩年空氣質量預報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很多公司都說能做預測預報,市場好像很好,但進來的公司也良莠不齊。這個系統本身需要不斷改進,不是哪家給你一個產品,你用就是了,沒那么簡單。”
“為政府貼身服務”成了上海地聽的“生存之道”,張偉鋒還為此建了一個QQ群:“監測中心一碰到問題就發話,我們實時溝通,不分上下班。這套系統是從他們的需求開始的,做好交給他們之后要不停維護,他們有新的需求我們也不斷加上去。”
環境派和氣象派
“空氣質量預報與氣象條件、氣象預報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涉足空氣質量預報產業以前,上海地聽主要從事氣象業務。張偉鋒感覺介入非常順利:“空氣質量里面的數據,基本和氣象數據一模一樣。另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和氣象局合作,我們也能給客戶提供一些思路。”
山東省選擇的也是一家原本從事氣象業務的公司。“大氣十條”出臺頭兩年,山東主要依托省氣象臺進行空氣質量預報。“我們想加強自己的能力建設,就從(2015年)8月開始招標了一家公司。”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預報室主任曲凱告訴記者,當時有7家公司競標,*終南京恩瑞特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恩瑞特)中標。
恩瑞特從2008年開始給中國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局等開發天氣預報系統,它也承擔了江蘇省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
在這一新興的業務領域,據記者觀察,企業按“出身”大致可分為“環境派”和“氣象派”。前者的主營業務原本就包括環境監測和軟件開發,如前述的思路創新、中科宇圖等;后者則是從氣象預報業務轉型而來。
“過去一年各地的項目,基本上有個五六家在做。”一名相關企業的高管稱。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從2015年省級空氣質量預報系統中標企業分布來看,“環境派”勢力范圍更大:思路創新拿下北京、福建、湖南、安徽、陜西、遼寧、內蒙古等七地,中科宇圖拿下貴州、寧夏、河南三地,中科天宇軟件有限公司和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搶占兩省市場。還有少數省份系統由業內知名度較低的企業中標,或者以課題形式交科研機構開發。
2014年4月,主營環境監測行業的雪迪龍以3200萬元入資參股思路創新。“整個空氣質量預報是體系建設,包括前端監測設備、應用軟件系統,還有支撐軟件的高性能運算服務器。”龔皓說。國泰君安證券研報認為,空氣質量預報項目投資金額較小,只有將監測建設、硬件建設、末端治理全部關聯起來才可能達到上億元級別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