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主要基于4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為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立項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有利于推動解決制造環節互聯互通、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問題,重點解決當前推進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數據集成、互聯互通等基礎瓶頸問題。
三是明確了立足智能制造標準基礎差,行業發展不平衡等國情,充分考慮標準的適用性,本著開放合作理念,充分借鑒了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標準化的內容,建設兼容性好、開放性強的標準體系。
四是有利于建立與時俱進、持續改進的標準完善機制,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將不斷涌現,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將隨之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計劃每2至3年進行一次修訂,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基本實現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全覆蓋,并在制造業全領域推廣應用。
國家標準委副主任殷明漢認為,應該從4個方面對《指南》進行理解和把握。
一是構建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界定智能制造標準化的內涵和外延,通過研究各類智能制造應用系統,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
二是明確智能制造標準研制方向,規范智能制造標準研制內容,《指南》以“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為兩大方向,共梳理出220項標準,給出了智能裝備標準的主要范圍:傳感器及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控制系統、人機交互系統、增材制造和工業機器人6個部分。
三是統籌國際標準化工作,助推智能制造標準走出去。以今年5月簽署的《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組成方案》明確的未來標準化需求,重點推進《指南》和德方的《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的交流合作。
四是設立標準制修訂專項計劃,加速急需標準制修訂,國家標準委設立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制修訂專項計劃,開辟智能制造標準綠色通道,盡快啟動一批智能制造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工作,支撐產業發展。
據了解,三維智能制造系統架構中,生命周期是由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價值創造活動組成的鏈式集合;系統層級包括設備層、控制層、車間層、企業層和協同層5層,體現了裝備的智能化和互聯網協議(IP)化,以及網絡的扁平化趨勢;智能功能包括資源要素、系統集成、互聯互通、信息融合和新興業態5層。以“工業機器人”這一智能制造重點領域為例,它位于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生命周期的生產環節、系統層級的設備層級和控制層級,以及智能功能的資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