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2015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確定了方向和目標。盡管“十三五”規劃還未出臺,但是根據《建議》確定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以及“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指導思想,對于“十三五”時期的質檢工作和國家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建議》有19處提到質量,針對標準化、品牌建設、服務外貿、生物安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等與質檢相關的工作都有重要表述。這既體現了中央對質檢工作的重視,也對“十三五”時期的質檢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思路與要求。
根據《建議》確定的指導理念和發展目標,在“十二五”時期已經取得的成績基礎上,“十三五”時期的質檢工作和質量建設,在思路上將會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全面深化質檢改革為動力,大力宣傳和推動質量強國戰略,堅持“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工作方針,堅持立足大局、質檢為民,堅持質量為本、安全**,堅持創新驅動、改革當先,堅持統籌協調、重點突破,在傳承中繼續不斷發展和壯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質量安全保障。
堅持“十二字方針”
2011年年初,質檢總局提出了“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十二字方針,這也成為整個“十二五”時期質檢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重要部署。根據“十二字方針”的工作思路,我國的質量發展在“十二五”時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十三五”時期,“十二字方針”將會是質檢部門繼續堅持的工作理念。
在抓質量方面,“十三五”時期,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新特征,我國將要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質檢部門要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品牌培育激勵等質量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深入開展質量強省、強市、強縣活動。強化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實現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突出重點產品、重點產業、重點領域,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努力突破我國質量發展的瓶頸。
在保安全方面,“十三五”時期,質檢部門將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不斷完善監管鏈條,抓住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維護消費品安全,加強缺陷產品召回管理,加大監督抽查力度;著力維護特種設備安全,加強電梯安全監管;著力維護**安全,嚴格國境衛生檢疫、嚴格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嚴格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嚴格進出口商品安全監管,切實防范疫病疫情和高危產品風險。
在促發展方面,“十三五”時期,質檢部門將充分發揮質檢職能優勢,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推動構建產業新體系。服務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大力支持特殊開放區域發展。服務“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國家戰略,積*促進內外需平衡、進出口平衡。服務節能減排,嚴控“兩高一資”出口,加快形成“企業主動、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典型帶動”的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工作新局面。
在強質檢方面,“十三五”時期,質檢部門將進一步加強法治質檢、科技質檢、和諧質檢建設,牢固樹立剛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學權威的技術執法形象、可親可信的人民質檢形象。
夯實質量技術基礎
“十二五”期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大提升。在計量領域,各類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計量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突破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瓶頸,得到國際承認的校準測量能力達1248項,位居國際第四位、亞洲**位。在標準化領域,加強技術體系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總數達到11.6萬項,覆蓋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各領域的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企業標準超過百萬項,標準制修訂周期由平均4.5年縮短至3年。在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創建了一批國際**的認證認可制度,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32%的檢測能力驗證計劃由我國牽頭承擔,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認證檢測市場。此外,我國已經加入30多個質量領域國際或區域組織,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等技術機構秘書處73個、主席50個,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82項。我國成功當選ISO、IEC常任理事國,我國專家任職ISO主席、IEC副主席、亞太法制計量論壇(APLMF)主席、國際認可論壇(IAF)副主席、國際植保組織(IPPC)秘書長。
但總體來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質量基礎設施技術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在計量方面,基礎仍較為薄弱。例如,我國銫原子噴泉鐘準確度2000萬年不差1秒,而美國NIST光鐘的準確度已達50億年僅差1秒,得到承認的校準測量能力在數量上僅為**名美國的53%。在標準化方面,據2014年統計數據,在3萬余項國際標準中,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僅占總量的0.5%,與我國的國際貿易大國地位嚴重不匹配。在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方面,創新實力及綜合服務能力不強。據統計,我國境內共有獲得資質認定實驗室約2.5萬家,其中國有及民營機構約占99.5%,外資機構約占0.5%,但外資機構業務量的市場份額卻高達25%。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機構較為分散,技術儲備能力較弱,高端檢測儀器設備90%依靠進口。
質量技術基礎是有效落實“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要求的強力技術支撐。“十三五”期間,質檢系統將進一步加強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積*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計量是貿易往來的紐帶、公平交易的基礎,是工業生產的“眼睛”、技術創新的“種子”和“引擎”,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十三五”時期,國家更加強調創新發展,計量的支撐作用將會更加凸顯。我國將會加大對計量前沿研究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把計量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規劃,強化計量對制造業提供全壽命周期、全量傳鏈、全產業鏈服務,建立國家產業計量服務體系。
標準是質量的重要基礎,是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技術依據。“十三五”時期,質檢總局將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推進我國優勢、特色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推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十三五”時期,質檢總局將完善統一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推動檢驗檢測機構誠信體系建設,促進民族檢驗檢測認證品牌做大做強,為各行各業提供基準統一、通用開放、權威可信的資質評價服務與管理保障。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進出口貿易國,中國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質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中國是制造大國,但非制造強國,我國雖有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位,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95%的高檔數控機床、85%的集成電路、80%的高端芯片依賴進口,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質量基礎依然比較薄弱,特別是標準整體水平有待提升,質量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要突破這些瓶頸,必須大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貫徹“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強國目標的關鍵5年,也是落實《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沖刺的5年。“十三五”時期,將更重視發揮質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而真正靠質量推動經濟發展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需要在質量建設方面實現“內外”質量的雙提升。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質量大會上所要求的那樣:努力塑造中國產品和服務的良好品牌,不僅讓國內消費者喜愛,而且在國外聲譽良好,做到“雙滿意”。緊緊依靠深化改革,在不斷發展中打好全面提高中國經濟質量攻堅戰,實現宏觀經濟整體和微觀產品服務的質量“雙提高”。
“十三五”時期,質檢工作在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方面,將繼續堅持“質量為先”,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規劃,著力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大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顧客滿意度,促進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健全質量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快建立健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發布國內產品和進出口商品質量分析報告及服務業質量監測報告,完善國家質量獎勵制度和配套政策,加大質量獎勵工作力度,提高質量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和管理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管理方法和先進標準,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以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升級提振消費信心,引導海外消費回流,從而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圍繞以技能、技術、研究等為驅動要素的質量競爭型行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實施產品差異化,加快形成先導性產業。依托技術標準開拓海外市場,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努力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