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9 來源:互聯網
*近“內卷”和“躺平”是*流行的兩個詞,內卷現在是全方位的,從上到下,從外到內,從大到小,而躺平則已經不分人群,能選擇躺平誰想站著?
早在2016年,搜狐網公布的十大流行詞中就有“葛優躺”的說法,2021年5月30日《三聯生活周刊》刊發文章“躺平是門藝術”,2021年7月3日的《經濟學人》China 版塊中有篇文章“Youth culture: Giving up, lying down”,專門講到了當今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
這里可能用lying flat更恰當更徹底更形象,躺得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內卷」對應的英文“involution”,直觀地說就是“向內演化、繞圈圈”,主要用來說明額外投入無法帶來更多收獲,更多的消耗于內部競爭。
在當下,年輕人要加班、買房、結婚、生孩子,躺平描述了逃避中國當代生活壓力的一種渴望,出現無所期待、亦無所失望的所謂“佛系青年”“三和大神”, 與之對應就是所謂的“喪文化”的發展。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了十五。即便是中國佛系青年的鼻祖老子也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無為而無不為”的追求。問題的癥結很明顯——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別人都這么做,那我就要跟上。因為對個人認知的不清晰,只能人云亦云。當大家都開始人云亦云時,劇場效應便產生了,內卷便產生了。
進化 (evolution ) 常常被拿來與內卷 (involution) 對比,實際上更積*的一個詞可能是卷積 (convolution),它是數學上的一個積分變換,可以理解為尋找一個功能函數,在一個區間上進行積累(乘積求和積分),*后發生質變。
?
所以對個體來說,**要做的便是認清自己、做好規劃——我到底要追求怎樣的人生?如此在面對激烈競爭時,在社會的喧雜聲中,能清楚地辨析自己的方向,堅定地堅持“我是誰”“我要做什么”。能真正做到認清自我、凡事遵循自我,很難,但不試一試又怎么知到做不到呢?
?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需求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求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目前**層次的保證基本生存的生理需求基本都能得到保證。
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包括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可能還有部分需求不能得到保證,比如在社會保障方面,五險一金提供的保障可能并不十分全面,但有限滿足對個體的努力是一個激勵和指引。在工作就業方面,強調規章制度、職業發展保障、勞動保護、避免多頭指令導致混亂等等,均屬于第二層的安全需求范疇。
?
不同需求層次的滿足沒有先后順序關系,發展細化到多階需求。組織的管理者或者管理部門需要考慮員工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需求,包括社會責任和自我實現,進而創造條件有針對性進行激勵或者滿足。
對個人、對組織來說,從來都不是被動的等待。在卷積公式中,右端項是個人、組織或者部門需要達到的目標和需求,左端兩個函數中一個代表個人或者組織、部門,另一個函數就是他/她的功能傳遞函數,包括針對目標、需求的規劃、設計和執行、檢查及反饋處理 (PDCA循環),經過時間的積累實現需求。
這個功能傳遞函數,包括思考、創新和執行,其中執行*重要。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適時知曉、有效執行,不是不折不扣地執行,而是創造性地不折不扣地執行。
只有將當下的、身邊的、有價值的、簡單的事,做到**,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會呈現。但是把“匠人精神”歸為內卷的說法并不恰當,做一件事情在各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它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匠人精神,就是方寸之間見真章。
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風險的識別和控制。研究結構可靠度指標與失效概率及風險累積的關系,可見隨著項目數量的大幅增加,風險也會大幅增加。如果有人為錯誤發生,則風險水平會急劇升高。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識別和控制體系,建立相應的制度*大可能的降低人為錯誤的發生。
*后以毛主席的一首詩共勉:
和柳亞子先生飲茶粵海未以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勝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