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30 來源:互聯網
?
房屋遭受火災后,其結構構件損傷規模、程度及殘余抗力的檢測,其內容應包含:
1.依據房子受害程度,可燃性物的品種、數量、估測火災規模和規模。
2.對受損結構構件進行外觀查詢,開始斷定構件的溫度散布狀況和損壞程度及規模。
3.選用現場檢測儀器,對受損構件和相應的未受損構件進行對比檢測。
4.必要時對受損構件的受損部位資料取樣,進行微觀測試,斷定結構構件的損壞程度。
5.斷定結構力學模型,進行結構承載力驗算,斷定結構加固方案。
6.對火災后房子進行檢測時,應按《火災后混凝土構件鑒定規范》DBJ08履行。
目前我國已制定了一部分關于火災后建筑結構檢測評定方法的技術標準,但對建筑結構受災后,受損傷結構系統的檢測分析與承載能力評定方法的綜合研究在國內尚沒有形成較為完整體系。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防災救災策略的需要,對災后受損傷建筑結構的受力性能和結構的承載安全性研究已成為結構工程與土木工程防災領域的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課題。
根據以往的災后檢測方法,我們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混凝土構件的燒傷檢測,包括:燒傷深度、燒傷面積;裂縫的寬度、深度、走向、分布和數量等。
(2)構件混凝土材料強度檢測,包括:構件混凝土的回彈檢測、構件混凝土的碳化檢測和構件混凝土鉆芯取樣試驗檢測。
(3)構件鋼筋檢測,包括:鋼筋化學分析、鋼筋金相分析和鋼筋拉伸試驗。
(4)構件變形檢測,包括:構件尺寸復核、構件傾斜及撓度等。
(5)混凝土構件檢測,包括:保護層厚度檢測和鋼筋位置、型號、數量檢測。
(6)
(7)構件和預埋件靜力荷載試驗,包括:重要構件的靜載試驗、重要預埋件的靜載試驗。
(8)構件溫度分布分析,包括:當量升溫時間推定、構件溫度場分析。
但是,以上的這些方法并不全面,不能完全反映出建筑物及其構件在火災后的承載性能和力學性能的變化。因此我們展開了災后建筑結構損傷檢測和承載能力評定方法研究科研項目,在此科研項目中,我們進行了多項災后建筑物及其構件的各項性能變化試驗。
3.2 災后建筑結構損傷檢測和承載能力評定方法研究
3.2.1 高溫后混凝土材料的力學性能試驗
試驗共澆注了112個試塊。為了使試塊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達到內外溫度一致,采用非標準試塊,加熱時采用六面加溫的方法。試塊經歷受火溫度分別為300℃、500℃、700℃、900℃,受火時間分別為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共20種工況。每種工況進行4個試塊的試驗,并結合了兩組常溫工況以判斷和消除非標與標準立方體試塊之間的尺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