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6 來源:互聯網
“桑葉自動傳輸、分離蠶寶寶并清理蠶砂、自動撒石灰消毒……”在重慶知天而作農業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條生產線正有序運作,而環境監測傳感器實時在線監測,精準測量溫度、濕度實并自動調控。這個智能機器遍布的工廠,正是璧山的智慧養蠶中心。
如何將數字化和養蠶結合在一起?璧山在傳統企業和數字技術的結合上不斷探索創新,讓有5000年人工養殖歷史的傳統產業迎來歷史性轉變。
添桑、消毒、鋪網、除砂……智能化養蠶能節省養蠶占地面積和時間成本,大大提高了出繭效率。“利用機械化設備養蠶,只需10個工人,三條生產線每批飼育量便可達40余張,即幼蠶100萬余頭。若按照傳統模式,像這樣大規模的飼育,人工只能達到10張左右。”據重慶知天而作農業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藍長斌介紹。
傳統養蠶模式穩步轉型,現代養蠶之路積*探索。除了飼育效率提高外,該公司還利用蠶蛹自動化分揀設備,讓蠶繭分揀效率提高了近十倍。不僅如此,恒溫恒濕養殖區域、自動化分揀車間、智能化監測中心等新型智慧桑蠶養殖設備,讓桑蠶這一行業實現了智能化養殖和智慧化管理。
今年4月27日,中國絲綢協會與重慶知天而作農業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以“智慧蠶桑”為核心,在新型智慧桑蠶養殖設備的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攻關等方面深度合作,并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共同促進繭絲綢行業高質量發展。
憑借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該公司在科技水平、蠶桑生產產業化集約化等方面不斷創新,并致力于建設桑樹種植、桑園管理、桑葉采摘、蠶種制育、智能養蠶全產業鏈的智能化設備研發制造和大數據研發平臺,通過技術實現精準農業目標,為蠶桑產業賦能。
智慧桑蠶只是璧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當前,璧山正大力引進和發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的核心技術,促進人工智能同工業制造協調發展。
“在抓好產業數字化的基礎上,我們深化數字技術對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智能化升級作用,鼓勵制造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推動三產深度融合,構建‘第六產業’,打造傳統經濟新的增長點。”服務業發展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在產業與數字化發展方面,將繼續加大產業招商力度,不斷引入智能制造企業,推動產業與數字化融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