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一、中國版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嗎 我們**看社會矛盾的轉化: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理解基本邏輯沒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社會的需求;而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都是社會的供給。因此也可以說,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如果說有所不同,那就是我國從短缺經濟已過度到過剩經濟,其主要矛盾的表述有所調整。其實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一般商品供過于求,產品過剩成為常態。過剩是相對過剩,是相對于有支付能力的過剩。價值規律簡單理解,就是商品要以合理價格交換,牛奶過剩了把它倒掉也不能白送,因此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導致多余產品浪費,強制實現供需的再平衡。 為了避免社會財富的浪費,凱恩斯提出了“有形的手”實施政府干預,馬克思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本意都是避免市場經濟供需波動帶來的社會財富浪費。美國有個經濟學家列昂捷夫,發明了投入產出法,是用數學方法計算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投入與產出,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并在前蘇聯得到應用,但不成功。由于人類計算手段落后,無法對汪洋大海般的社會化大生產進行科學的計算,計劃經濟被人類淘汰。 為什么產品周期性的相對過剩呢?剩余價值是產品相對過剩的根源,剩余價值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抽象為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但具體看,為什么同樣勞動力的工廠,有的盈利有的虧損?根源是勞動工具的進步!從石器到鐵器,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勞動工具的進化史。傳統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的要素為: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沒有考慮技術進步對生產力的貢獻。 據說人類的腦細胞從4000年前到現在就沒變過,今人顯得比古人聰明,是今人繼承了先人的成果。但按照摩爾定律,20個月左右電腦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軟銀的孫正義預測:2018年以后電腦會超過人腦,30年后的智能機的記憶容量是現在的100萬倍,通信速度是300萬倍。100萬倍相當于裝入了人類大腦10萬倍的晶體管;這樣的本地終端處理能力已經如此,云端會如何呢?無限大的云端將把人類的事情變得很小,所有的人類數據都被保存在云端,智能化的云計算使全社會的供給和需求得到科學的預測,二者將得到動態平衡,所謂的計劃經濟將得以實現。 伴隨著中國多年的高增長,中外專家關于中國危機的預測就從沒消失過。理由是中國的高負債率,M2/GDP的快速上升等等。如何來理解?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大量負債,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債務率都不低。那么誰是債主?科技進步帶來了剩余商品,帶來了商品交換,又產生了貨幣。貨幣的原始特征是潤滑交易,代表持有人具體勞動的暫時儲備。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代表國家意志的紙幣發行,貨幣又異化出投資(資本)和儲備的功能,自此貨幣成為了推動或阻礙經濟的雙面獸(牛或者熊)。 紙幣超發是現代經濟的共同特點,由于貨幣具有了儲備功能,有部分貨幣退出流通而沉淀起來,就必然導致部分商品(產能)相對支付能力過剩。怎么辦?國家多印些鈔票出來,問題就解決了。比如多年來中國沉淀在房地產上的資金,應該有幾十萬億。過去一塊地皮,在整個社會的財富賬本上,價值為零,而通過開發拍賣,多少個億的價格出來了,國家(銀行)必須投放相應的貨幣來潤滑交易。相似的例子還有企業IPO上市。152 0173 3840年中國廣義貨幣M2為9.1萬億,相當于當時GDP的115%;2016年底,M2是155萬億,相當于GDP的兩倍。還保持97年的比例行不行?肯定不行!沒有貨幣的高投放,就沒有多年來的高增長。中國的高鐵、公路等基礎設施投資,一帶一路,就是典型的消化過剩產能。雖然回報率很低,還是必要的。但鈔票多印多少為合適,就是應保持物價,特別是生活必需品價格的基本穩定。 多年來中國的生活必需品價格基本穩定,多發的貨幣跑到房地產上了。中國房地產是否會引爆金融危機?關鍵是資金的流向。假設中國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資金和對應的資產都在一個盤子里,政府也不會主動緊縮貨幣觸發崩盤,就不會出現危機。但如果匯率大幅波動導致資金外流,危機就難以避免。當年日本、東南亞、美國的金融危機都是如此。我相信中國政府有超強的控制力,爆發危機的概率較低。 近年來中國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加入SDR(國際一籃子貨幣),與多國實施貨幣互換,推動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以及*近央行鼓勵以人民幣海外投資及收購資產,這都是化解人民幣超發的有效途徑。小河里洪水滔天,匯入大海就風平浪靜了。 在市場經濟年代,人們*在意物品的占有權,為了爭奪占有權,人們爭先恐后,甚至頭破血流。但占有的物品不一定使用或者使用率很低,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大浪費。北京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擠滿了私家車;一些家庭異地購房,一年住不了兩月。因此,以利于閑置物品服務社會為宗旨的共享經濟誕生了。其通過以租代買甚至無償使用的形式提高了物品的使用效率。未來的5G網絡,將會把帶寬變的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它的傳輸速度比4G增長20倍。5G商用的背后,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共享時代的開始。私家車、住房、辦公室、以及知識都將實現共享,未來一件物品屬于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它的人可以使用它!物品的使用權通過網絡分配到*需要它的地方,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率*大化,社會運行效率*優化。 綜上所述,大數據云計算將得到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市場經濟的主要矛盾得到克服;未來工業4.0甚至5.0時代,機器人將取代人類成為制造業的勞動者,生產效率*大提高,產品*大豐富;共享經濟使社會財富得到充分的利用。產品由按勞或按資分配逐步過渡到按需分配,價值規律失去作用,貨幣退出歷史舞臺。共享社會可能就是共產社會的雛形,理想中的人類社會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得以實現!因此目前所謂的金融危機都是“浮云”,企業家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退一步講,即使危機爆發了,也沒什么可怕的,08年美國金融危機,道瓊斯指數從14000點跌到6000多點,現在不是漲到25000點嗎?人類歷史的發展像一條長河,科技進步總是在推動生產力滾滾向前,所謂的危機只不過是小的逆流和漩渦而已。 二、“長得快”與“活得久”哪個更好 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盛衰的轉換都是不可避免的。植物、動物還有人類,都會經歷出生、成長、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增速放緩已成為必然,152 0173 3840年中國GDP為7.85萬億元,人均僅774美元。這和目前的烏干達等非洲貧困國家差不多,離當下的越南、印度都差得遠。2016年中國GDP比152 0173 3840年增長了10倍,相當于日、德、英三國的總和。 當前中國經濟與2010年之前有很大的不同,就是經濟增速下行不再必然導致失業率上升,如雖然GDP增速從10.6%降至6.7%,但每年的新增就業卻總能維持在1300萬人,10年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對應新增就業80萬人,如今對應新增就業200萬人。 也就是說,政府沒有必要通過高增長保就業。2012年之前中國投資回報率ROE在12%-18%之間,而當下中國實體經濟的ROE約為7%。實體經濟的回報率明顯下降,邊際收益率下降的更快。 企業應對經濟進入新時期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再走高投入,產能擴張等外延式增長的老路。許多企業仍憑多年來的經驗制定發展規劃,不靠投資就不知道怎么增長了。有的企業一邊說要保持高增長,一邊說要做百年老店。我認為這只是個理想,假設一個企業10億元的年銷售額,每年增長7%,這假設不過分吧,100年后銷售額是多少?8700億元,相當于6個阿里巴巴。這肯定是個小概率的事情。你看歐洲的百年老店,憑著工匠精神,精心打磨著產品,傳承著文化,產量沒有增長,或者說就不想增長,但利潤率不低,日子過得很舒服。我們發展到今天,也應向這些百年老店學學了。 企業創立初期需要“長得快”,但到了一定規模,就要“走得穩”,只有這樣,才能“活得久”。不能以“長得快”論英雄,更要看誰“活得久”。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就是要速度降下來,發展質量(效益)提上去。 三、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紡織行業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我認為是:日益擴大的上游產能與日益縮小的下游訂單量之間的矛盾。技術進步帶來了經濟規模的擴大,推動紡紗、織造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計劃經濟時10萬錠企業的廠長就是地師級干部,現在10萬錠企業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而個性化、時尚化需求又導致下游乃至*終產品的訂單數量越來越小,交貨期越來越短。上下游在品種、數量等許多方面匹配難度越來越大。這就是行業的“痛點”!比如說棉紗到織布這一環節,就有大量的掮客在對接交易,而且獲利頗豐。有個掮客告訴我,他做一個化纖的小品種,一倒手就有10%的利潤。我在欽佩他做生意精明的同時,也為行業產業鏈利潤的損失感到惋惜。原因就是批量、品質、品種等許多方面上下游不匹配,需要這些掮客來對接。再比如,近幾年街面上的定制店如雨后春筍,定制店對面料的需求千變萬化,而且就要幾米,他要面對多少面料廠才能得到滿足?但哪個面料廠愿意幾米幾米的賣布? 紡織行業的產業鏈很長,目前靠貿易商對接每個環節的交易成本很高,使行業微薄的利潤率又被擠壓。因此說,行業客觀上需要數字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平臺來對接撮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易,包括紡紗、織造、印染及后整理與下游產品設計、服裝家紡等*終產品個性化需求的對接。如今電子商務幾乎將ToC渠道的紅利壓榨殆盡,而行業內產業鏈ToB的空間還有待開發。 四、優質的制造業將成為短缺的資源 行業未來的重點市場在國內,中國目前的中產階級數量(約2.5億人)僅次于美國,未來幾年會加速增長。十年會增長到7億以上,與美國、歐盟、日本的人口總和相當。期盼多年的消費拉動增長模式即將到來。 新一代的消費者,已經不滿足電商初期提供的質次價低的商品,他們啟望優質的生活用品,不惜多花點錢。網易的嚴選,京東的京造,淘寶的心選,蘇寧的*物,還有必要商城等就應運而生了。他們都是在選擇中國優質的制造商,選擇的對象是國際**的代工廠,試想與國際**一樣的品質,在網上的售價約是**價格的1/10,這樣的產品你買不買?!所以作為制造業企業,一門心思做好產品就行了,只要你的產品性價比足夠好,電商就會上門來求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又回來了。未來優質的制造商會成為短缺的資源。企業家應該對自己的本行有信心,像德國日本的制造商一樣,用匠心打磨自己的產品。至于銷售環節,大可不必再操心費力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都把它交給大型的電商平臺吧! 電商的**次革命,是用價格競爭碾壓一批低端產品的零售,而這次是要碾壓中高端產品的零售,“橫掃千軍如卷席”,你看“盒馬鮮生”的火爆!傳統的零售店,除非成為大型電商的線下體驗店,否則生存會非常艱難。 把產品交給大型電商平臺,并不是說銷售環節不管了。電商只是起到客戶引流的作用,他們對產品和行業是外行,產品如何開發,如何設計,仍是制造商的事情。制造商應根據電商平臺的大數據,通過智能分析,預測客戶的需求,或根據客戶要求(定制)進行設計與生產,將生產流程數字化,實現客戶需求到生產制造的無縫對接,是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五、2018年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 有利因素:1、2018年世界經濟將明顯復蘇,這幾乎是沒有爭議的,有利于進出口貿易;2、美國的減稅、加息及縮表,促使人民幣小幅貶值,有利于出口增長。這個有爭議,有機構預測2018年人民幣會小幅升值,但無論如何,不會像2017年那樣對美元升值6%多。長期看美元存在著“特里芬悖論”,不會大幅升值;3、國內消費升級的勢頭非常明顯。 不利因素:1、上游原材料漲價或在高位維持,原油價格上漲,棉價維持在相對高位,成本上升明顯。我曾經研究過,在原料價格上漲的初期,由于存貨價格也隨之上漲,企業盈利上升;但在原料上漲的中后期,*終產品的價格無法全部轉移漲價因素,企業利潤下降。2018年應該是原料漲價的中后期了。2、在美國加息及全球央行從寬松向常態回歸背景下,國內利率將小幅上升,這是很明確的事情。企業財務費用上升;3、國內貨幣政策在去杠桿的背景下,將維持“緊平衡”的狀態,企業資金面不會寬松,應關注資產負債表。(CTEI)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