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犜諦陸喀什地區莎車縣的一個服裝加工車間里,一群穿著黃色上衣的“小黃人”正在耐心地向維吾爾族工人們演示著縫紉技術,由于工人們的漢語水平不高,“小黃人”的操作演示顯得尤為重要,工人們認真觀看并記錄著。
這群“小黃人”來自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日前,他們師生一行10余人途徑六省4000多公里,歷時40多小時車程到達新疆,開展為期15天的“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紡織援疆活動。
手把手教學,讓工人學得會
近年來,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下,新疆的紡織行業在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高素質技術工人短缺、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難題,師生們對癥下藥,利用暑假時間積*備課,甚至連路途上的40多個小時也沒有放過。
“這個理論是不是用一個視頻來講解更直觀,也比較容易理解。”早上六點,在趕赴新疆的火車上,伴隨列車員叫賣聲的是援疆團師生們備課、討論的聲音。“我們一遍遍地檢查講義,查漏補缺,然后再嘗試換個角色思考,工人們能否聽得懂我們講什么。”吳玉婷同學說,此次紡織技術培訓的對象是一批沒有專業基礎的一線工人,這些工人甚至不能熟練地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為此,師生們將深奧的專業知識全部轉化為圖表、照片、視頻等形式,用*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工人們更容易聽得懂、學得會。
在莎車縣的一家服裝廠,一進門就聽到樓房里傳來的陣陣誦讀聲:“紅色、紅色、綠色、綠色……”近百名身著迷彩服的維吾爾族新員工在通曉漢語的班組長的領讀下,對照著縫紉機上的雙語筆記,復讀著各種顏色詞語。接下來的幾天,在翻譯人員的幫助下,援疆團師生將在這里開展紡紗、織造、檢驗等方面的專業課。
在這批新員工中,21歲的阿迪力前不久辭去了送快遞的工作,跟著媽媽一起進廠,開始“踩縫紉機”。作為培訓老師,陳倩云同學坐在縫紉機前手把手教工人們使用機器。阿迪力對縫紉機表現出了*大的興趣,觀察了一會就主動要求實戰操作。在援疆團師生的分組教學下,工人們可以熟練完成穿線、推送面料、控制離合器等基本操作了。“看起來我還是喜歡‘踩縫紉機’,以后我會努力學習,變成‘踩縫紉機’高手。”阿迪力高興地說。
廣泛調研,做企業的顧問
除了給工人上專業課,援疆團師生還兵分三路,走訪了克拉瑪依、伊寧、和田三地的30余家紡織企業,收集機器設備、員工構成、訂單來源、銷售情況等方面的信息,為當地纖維檢測所提供數據參考,也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
“目前我們*大的問題并不是缺少訂單,而是招工困難,特別是缺少熟練的技術工人,很多員工干一兩個月就走了。”伊寧縣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調研發現,技術人員缺乏、制造工藝技術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銷售渠道較為單一是當地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
調研過后,援疆團師生還向企業反饋了調研結果,講解了“一帶一路”政策給新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用發展實例和大數據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在‘一帶一路’帶動下,新疆這片棉地可謂占盡天時地利,感謝你們這群大學生帶來了‘人和’,給我們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靈感。”企業負責人還表示,將加強與國內紡織高校的校企合作,不斷引進高水平人才,植入先進技術。
“這些紡織企業的發展與變革確實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輕的紡織專業的人才,希望畢業后能有機會再來新疆,利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為新疆紡織業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走訪過后,援疆團成員沈凱旋同學如是說。
據悉,今年已是蘇大師生第二次參加援疆活動。兩年來,先后有20多名紡織相關專業的本、碩、博學生及帶隊老師參與其中,到達阿拉爾、伊寧、莎車、克拉瑪依、和田、阿瓦提等10多個地區,培訓百余位員工,走訪調研50多家紡織企業,開展座談研討近十場,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蘇大紡織人“博學篤行,慧織天下”的精神,將紡織科技特色援疆落到了實處。
|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