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4月1日,新華社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通知,雄安新區被形容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雄安新區設立前,從行業草莽生長期、品牌塑造期到淘汰轉型期,容城已深耕服裝產業30余年。 記者走訪雄縣、安新、容城三地,并盤點目前三縣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還原雄安三縣經濟的本來面貌。 雄安新區設立前,從行業草莽生長期、品牌塑造期到淘汰轉型期,容城已深耕服裝產業30余年。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全城造衣”的氛圍中,服裝產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但相關企業也面臨難以吸納優質人才、產品自主程度低等方面的問題。 雄安新區設立后,容城的服裝產業能否迎來新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容城縣此前在一些公開資料中提及,希望吸引京津等地的高端技術、人才資源,并在資本和政策等方面給予服裝龍頭企業支持。 現狀 “全城造衣”的縣城 “我是接父親的班,從小看著他每天都樂在其中,不知不覺地也喜歡上了服裝行業。”提及入行緣由,河北津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薛新建印象深刻,“容城就是個服裝縣城,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從事服裝行業。” 作為容城的招牌產業,容城服裝產業正式起步于1979年。當時容城縣大河村創建**家由農民開辦的集體服裝廠——京容服裝廠,正式揭開了服裝產業在容城發展的序幕。 “容城服裝產業30多年的發展時期,可以分為3個階段。”在薛新建看來,從*初的草莽生長,到如今打造品牌,容城服裝產業走過漫長道路。 “*初是百萬老板闖市場 ,無數人跑到北京、天津等區域去銷售夾克、西裝等服裝,以低廉的價格搶占市場。”薛新建說。盡管通過這種模式賺到**桶金,但這一階段的容城服裝產業,仍處于草莽生長階段,“工廠沒有發展規劃,什么都做。秋天做秋衣,夏天做短袖,冬天做羽絨服,完全是看天吃飯。” 這一階段在1992年被打破。容城人發現外界對服裝的需求不再僅停留在價格,而是更多地追求服裝品牌。為了順應市場趨勢,容城各大服裝廠開始打造起自身品牌來。同時,以往的野蠻競爭也讓各個工廠意識到,自己必須重新定位。這一時期,當地每個工廠逐漸針對自己的設備,以及發展理念重新定位,打造起自己的品牌和制衣項目來。 容城服裝行業發展*為重要的階段來自2004年。越來越多的服裝廠發現,自己所生產的服裝“賣不動”了。究其原因,服裝市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對產品設計研發、品質把控越來越高。但曾經對品質的忽略,導致容城眾多企業生產設備落后,“其實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薛新建認為。 如今服裝產業已然成為容城支柱產業。資料顯示,2015年全縣共有服裝企業920家,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12家,服裝加工戶2000余家。據業內人士介紹稱,如今從事服裝行業的本地人約有六七萬人。而據容城縣政府網站2016年9月的數據顯示,該縣人口總數為26萬人,這意味著從事服裝行業的人口占據總人口1/4。 4月4日,記者在容城縣中心數條街道走訪時發現,這個縣城無處不體現出“服裝大縣”的痕跡。大街小巷充斥著大大小小數十家服裝店,街邊喇叭里無時不在宣傳著服裝廣告,門店服務人員賣力地向路過的客人推銷衣服。 “開店都快10年了。”一位在縣城經營著2家服裝店的林女士介紹,“每天都有外地批發商或者零散客戶來選貨。” 瓶頸 為留人才,要付兩三倍薪水 “全城造衣”的背景下,容城的服裝產業產值也突飛猛進。容城縣政府網公布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2016年,服裝業完成產值256億元,比2011年增長57.9%,年均增長9.6%。 不過,對服裝產業的過度依賴,也讓容城出現產業發展不均的局面。根據容城縣政府的披露,除服裝業外,容城的四大支柱產業還包括機械制造與汽車零部件產業、箱包毛絨玩具產業和食品加工產業。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在2016年,汽車燈具、食品加工、箱包、毛絨玩具等產業的年產值達到60億元以上,也就是說僅為服裝產業產值的不到四分之一。 此外,難以吸納優質人才,也是容城服裝產業所遇到的瓶頸。早在2008年,容城服裝產業逐漸出現“人才流失”的尷尬現象。“金融危機導致外地員工逐漸減少,在薪酬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他們更愿在家鄉就業。另一方面,很多本地人也不愿意再來服裝廠工作。”一位行業人士回憶,“特別是80、90后,很少有人再愿意從事高密度工作。” 為了留住人才,包括津海在內的眾多容城服裝工廠只能開出高薪水,甚至工資不斷上漲。那幾年時間里,薛新建印象深刻,“每年工資漲幅都在10%-15%,甚至達到20%。要留住人才,需要支付相當于當地員工兩三倍薪水。” 容城服裝廠所遇到的人才瓶頸,不僅僅是基礎車間工人的流失,更大危機在于無法吸納高端行業人才的加盟。 “如果保定招工,100人里面能留下80人,而容城招工,10個人里面有2個人能留下就算不錯了。”對于地理位置造成高端人才的空缺,薛新建很是頭疼。 “受地理位置限制,沒人愿意來這里工作。”一位行業人士無奈表示,“大學生都不愿意來這打工,更不用說專業人才了。相對二三線城市來說,容城沒有任何地理優勢。” 專業人才的缺失,也導致了容城多家服裝廠無法研發出更時尚的服飾,不得不以貼牌成為企業發展出路。據了解,如今津海服裝每年主要客戶里,60%占比是給諸如H&M、ZARA等海外品牌做貼牌生產,另外40%則是以生產銷售職業裝以及行業制服為主。 “時尚研發度不夠的話,將會直接導致吸引不到客戶群體。而企業沒有打響品牌的話,那就意味著市場占有量不大。”薛新建無奈地說,“容城服裝行業集群規模大,單點規模小。不像晉江服裝行業有龍頭企業帶頭,自然能提升當地行業影響力。” “新區的成立,相信會對服裝產業進行一次洗牌。”上述行業人士認為,品牌知名度不夠的服裝企業,很可能會被逐步淘汰。 從創意設計不強到打造“超級衣櫥” 長期創意設計能力不強、產品文化底蘊欠缺等問題,讓容城眾多服裝廠家缺乏自主產權,在“走出去”趨勢下格外無力。“北方服裝名城”該如何尋求突圍? 雄安新區容城縣 事實上,如今包括津海集團在內的容城多家服裝廠商,正在努力嘗試和外地企業進行合作的模式。“我們現在正逐漸和外地企業進行合作。”薛新建稱,他計劃著能借助新區這一特殊的地理優勢,和國內外更多的甲方進行合作。事實上,2016年,津海集團得到中國鐵道部職業裝部分訂單,盡管其不愿透露具體數量,但卻讓津海有了更多和其他企業合作的信心。 容城縣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出,要強化與京津高校院所合作,發揮智力支撐作用,吸引高端科技、人才資源,加強與服裝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橫向聯系,打造京津冀服裝產業聯盟發展平臺和創新平臺。同時,積*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力促北京服裝學院保定分院在容城落地。 “新區的成立,必然將會吸引大批人才。屆時相信往日 人才難求 的尷尬局面不再出現。”當地一位服裝資深人士向記者解釋,“但如果企業沒有相匹配的品牌和產品,估計也難以繼續生存。” 事實上,新區的誕生給當地服裝行業帶來的利好遠不止人才引進。包括津海在內的多家服裝企業,也會得到資本、政策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記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在2012年至今的五年間,容城已有澳森制衣、津海制衣兩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按照此前的披露,公司“上市”也會得到當地政府的補貼。容城政府網2015年8月公示的資料稱,對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的企業,政府獎勵資金100萬元,在股交所掛牌的獎勵30萬元。 而在服裝產業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周邊產業的帶動也被寫入規劃。容城縣的2017年工作任務中稱,舉辦系列服裝文化活動,打造特色的產業文化,重塑產業和區域形象,叫響“環渤海紡織重鎮、京津冀超級衣櫥”。 數據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9.4億元,比2011年增長21.9%,年均增長4%;服裝業完成產值256億元,比2011年增長57.9%,年均增長9.6%;汽車燈具、食品加工、箱包、毛絨玩具等產業年產值達到60億元以上。(新京報)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