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11月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覃小紅教授團隊完成的“高曲率液面靜電紡非織造材料宏量制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這份沉甸甸的***獎項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幕后故事,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了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實驗室。故事的主人公覃小紅教授拿出一塊看似普通的小白布,賣了個關子:“放大5000倍,你就能發現這塊布上面的小奧秘!”原來,這塊布非比尋常,它是用僅有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粗細的微納米纖維制成,靜電紡制備的微納米纖維非織造材料具有高孔洞性、高比表面積、高吸附等特性,可制備高效低阻過濾材料、定向擴散導水衛生材料等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已廣泛用于防疫防護、民用過濾、特種領域過濾、日用及醫用衛材等,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用科研擔當護航人民健康
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面臨嚴重威脅。面對百年來全球*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口罩、防護服、醫用空氣濾材等成為了這場防疫戰場的重要物資。
據了解,新冠病毒大小在100納米左右,而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噴布的纖維直徑在微米尺度,構造網孔大于病毒本身,因此要靠靜電吸附才能有效攔截病毒。當時病毒肆虐,口罩物資緊缺,可重復使用且防護率高的口罩和防護服派上了“大用場”。
“在疫情*緊急的關頭,看到我們科研攻關的技術能夠為防疫貢獻一份力量,那時候覺得幾十年的努力都值了!”覃小紅激動地告訴記者,團隊攻克了靜電紡微納米纖維及制品產業化的卡脖子技術,由微納米纖維濾材打造口罩的“*強”心臟,讓防護口罩可以實現重復使用,而且納米級微孔結構形成一道致密的“防護墻”,把病毒牢牢“擋”在外面,哪怕是經過酒精消毒和水洗,也不影響其過濾防護效果。同時運用了納米纖維作為濾材的口罩空氣阻力僅有40-50帕,讓透氣舒適和安全防護兩不誤。
新冠疫情期間,覃小紅教授團隊積*聯合校企合作的相關單位生產醫用納米纖維口罩及防護服,用科研的擔當護航人民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團隊科研成果而研發的醫用級空氣過濾器被用在了專門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防疫醫院重癥病區內,為奮斗在防疫**線的醫護人員和病患構筑起了堅固的壁壘。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這一大步走了二十年!
“科研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覃小紅感慨地說道,“做科研就得耐得住寂寞、撐得起理想。”2001年,覃小紅考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讀研,憑借著優異的成績一年后開始碩博連讀,攻讀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專業博士學位,身處紡織領域全國**的高等學府,覃小紅深知,中國作為世界*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要提升中國在國際紡織領域的競爭力和話語權,比拼的必然是科技和創新。
從那時起,覃小紅就把研究方向瞄準了紡織的前沿領域:微納米紡織材料,在這個領域扎進去,一做就是二十年。靜電紡絲技術是制備微納米纖維*有效的方法,但紡絲過程不穩定、纖維直徑離散大、無法規模化制備等難題都成為了微納米纖維及其高端制品產業化發展的“攔路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覃小紅憑著對紡織科研的滿腔熱愛,全身心投身到科研攻關中去。微納米纖維由于小和輕,在空氣中飄動不可控,要在產業化中得到高品質制品,必然要讓每一個纖維的分布都完全可控。從紡絲、鋪網到成型,從一根絲到一束絲,為了讓微納米纖維乖乖“聽話”,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強大的挑戰。從小試到中試,再到大試,每一次跨越背后都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鉆研和堅守。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并不是簡單的放大,更不是從1到10的簡單復制,有可能是一次次的推倒重來。
7000多個日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覃小紅教授團隊發明了梯度結構成網、高取向成網技術,**高曲率靜電紡絲技術和多模塊相位補償鋪網技術,創建了高品質靜電紡非織造材料從紡絲、鋪網到成型的產業化技術體系,形成了靜電紡非織造材料宏量制備理論、技術、裝備、工藝控制、制品開發、產品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該項目獲授權國家專利40項,制定行業標準3項,發表SCI論文49篇,項目成果已實現推廣應用,形成微納米非織造材料生產線10條,投產后技術指標均超過**企業水平,開創了非織造材料微納米化新格局,**我國非織造產業高品質化革新。
科技賦能現代紡織,未來大有可為
覃小紅教授的身上有許多閃亮的標簽,“2008年全國百篇優博獲得者”“東華大學*年輕的女博導”“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高層次人才特聘教授”“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者”……
談及這些,覃老師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紡織人,想為中國的紡織事業發展貢獻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這次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榮譽,屬于團隊每一個人。”在近二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覃老師說她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團隊合作的能力決定著一個團隊成就的上限。覃小紅依托東華大學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微納米紡織材料上海市高校重點實驗室,組建了一支來自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組成的項目團隊,聚焦行業發展重大難題,聯合攻關。化學專業出身的青年教師張弘楠就是覃老師項目團隊的一員,他自豪地介紹這支多學科交叉的智囊團不僅有紡織專家,更有力學、化學、機械、材料專業出身的專家,在這里大家碰撞科研火花,互相協作,在攻克難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提升和進步。
“科研女強人”“平易近人”“終身導師”“治學嚴謹”……這些詞匯組成了學生眼中的導師覃小紅教授。2019級碩士研究生王亦涵告訴記者,覃老師是一個幸福快樂的紡織人。無論在講臺教書育人、還是在實驗室潛心科研,覃老師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作為學生能夠由衷地感受到老師對于紡織事業的熱愛。覃教授也身體力行地教育學生,在艱苦的科研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來正視種種壓力。
“紡織不是夕陽產業,科技賦能現代紡織,未來大有可為!”對于紡織行業的未來發展,覃小紅教授頗有信心地說道。在全球紡織科技迅猛發展的重大機遇期,現代紡織發展將迸發創新活力。前不久,上海市現代紡織前沿科學研究基地落戶東華,東華大學將充分發揮“紡織科學與工程”世界**學科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為解決國家紡織“卡脖子”問題開展**研究,努力建設成為***前沿科學中心和科研基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